肇庆朝阳里项目收官在即,百年石匾发现续写文化新篇

鼎湖发布  2025-09-17 06:30

初进朝阳里·湾区中国村文旅项目便会被一方碧绿池塘、一座素雅古朴的书院所吸引。

远看,书院青砖黛瓦,古韵悠长。走到近处,一面硕大的“槎西书院”石匾映入眼前,一旁还清晰刻有鼎湖清代进士苏廷魁的落款以及民国时期的迁建时间。

阳光下,石匾上的刻字清晰如新,斑驳的痕迹彷佛在述说着一段沉寂的过往。

日前,在鼎湖区(肇庆新区)永安镇五福村的朝阳里·湾区中国村项目,建设工人进行土方开挖时,发现了这块被埋藏在池塘多年的石匾,印证了项目团队对槎西书院这段历史的考证和实践。

据介绍,朝阳里·湾区中国村项目槎西书院的建设灵感,源自于县志中的一句记载——“槎西书院 在槎西堡横查村下 同治十二年建”。

鼎湖区地方志办 供图

鼎湖区地方志办 供图

该项目运营有关负责人李明表示,根据县志记载,槎西书院的历史已有150多年,现存的史料非常少,甚至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无一知晓。但抱着尽可能保留当地历史文化的想法,他们仍然在项目最核心的位置建造了一座同名的书院。如今“槎西书院”石匾的发现,也让该书院的历史增添了物证。

工人从池塘中挖出的“槎西书院”石匾。朝阳里·湾区中国村项目 供图

工人从池塘中挖出的“槎西书院”石匾。朝阳里·湾区中国村项目 供图

“听到工人说挖到了‘槎西书院’的石匾,我们项目负责人立刻放下了手上工作飞奔到现场确认。”李明站在石匾旁,一边回忆一边说,石匾被发现时,槎西书院的建设已经完成,就像是长久的坚持和努力得到了认可,也更坚定了项目团队发掘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决心。

据了解,项目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着文化溯源的原则,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其中,“朝阳里”这个名字,就出自项目团队早期在村子河涌边发现的一块石匾。

“根据落款,这是一块制作于光绪27年的石匾。后续,我们会将该石匾放在村史馆中展示。”李明介绍说,“里”是古代的一个聚居单位,带有浓厚的社区属性,“朝阳里”石匾表明了这一带曾经有过一段时期以该名字命名。为传承这段历史,项目最终选择将“朝阳里”作为正式名称。

“朝阳里”石匾在五福村的河涌边被发现。 朝阳里·湾区中国村项目 供图

“朝阳里”石匾在五福村的河涌边被发现。 朝阳里·湾区中国村项目 供图

在朝阳里·湾区中国村项目,类似对当地传统历史文化进行保留或重现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项目中的青砖墙大都是村子原有的青砖,由工人逐一清理后复用;

工人正清理着从五福村旧房子中拆除的青砖。

工人正清理着从五福村旧房子中拆除的青砖。

“忘不得”主题院落的名字,出自齐白石晚年回忆游历鼎湖山写下的诗词;

村史馆、五福大饭堂是在保留原建筑形态基础上,增加现代化的新功能、新空间;

槎西书院中“四水归堂”的天井设计源于当地客家传统民居,镬耳造型的落地玻璃借鉴了广府建筑特点……

如今,在朝阳里·湾区中国村,曾经的五福村正以一种传统与现代美学相结合的形态完成了迭代,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兼具现代的新鲜感,让人感觉好似迈入一片崭新天地,又好似重走故里。

朝阳里·湾区中国村项目占地620余亩,总建筑面积4900多平方米,是鼎湖区(肇庆新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重点项目,将通过企业院子空间、村民共享院子“两院经济”模式,打造兼具传统与现代的农文旅综合体,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来源:鼎湖发布

编辑 唐锦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