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29日,深圳市南山区“素养课堂”校长公开课系列活动正式启幕。
作为区域推进素养教育的重要举措,本次活动由姚晓英名师工作室率先牵头,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小学校长姚晓英、副书记赖华东、副校长张乾登台,围绕素养课堂“123”核心理念(一个中心、两个转变、三种样态),分别带来语文、数学三节高质量公开课,以“校长示范+专家点评+全员研讨”的模式,为区域课堂教学转型注入新动能。
校长当“主播”:三节公开课,把素养教活了
姚晓英在《诗中的离别》语文课上,创新推出“古诗卡牌”教学法,将“孤帆”“长亭”“折柳”“南浦”等经典离别意象制成精美卡牌,学生随机抽取后,需在规定时间内检索相关古诗,并通过“意象解读—诗画共创—合作叠诵”三大递进任务,完成从理解到创造的审美体验。
赖华东执教的《猜数游戏》一课,以“师生对猜—同桌互猜—人机对猜”为主线,让学生在趣味互动中探索数学规律。从最初毫无头绪的盲目猜测,到逐渐总结出“缩小范围”“奇偶排除”等解题策略,学生们在多轮游戏中完成了完整的数学化过程。有观摩教师感慨:“原来数学可以这么好玩!”
张乾的《分物游戏》则以生活化情境贯穿始终。课堂上,“分桃子—分骨头—分胡萝卜”的连贯故事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小棒、记录分配过程中,自然衔接“一样多”的生活经验与“平均分”的数学概念,进而逐步理解“除法模型”的形式化表达。
课堂尾声,一名学生突然提出“如果要分的数量很大,用小棒摆太麻烦了怎么办”的深度提问,张校长顺势引出“用算式替代操作”的思路,既回应了学生的真实困惑,又为后续除法运算的学习埋下关键伏笔,展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智慧。
研讨+领航:南山素养课堂,迈向常态化新征程
公开课结束后,一场高规格的研讨交流会同步举行。深圳市教科院初小幼教研中心副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白皛,南山区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员陈清容,南山区教科院课程与教学部部长管佩磊等专家学者,与现场百余位教师共同聚焦“素养课堂的实践路径”展开深度研讨。
白皛对姚晓英的语文课给予高度评价:“这堂课完美诠释了‘学为中心’的理念,学生忙问、忙说、忙写、忙评,在语言运用实践中实现了思维碰撞与情感共鸣,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看得见、摸得着。”她特别点赞南山素养课堂“123”核心理念,认为其不仅是理论创新,更通过此次公开课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为全国课程教学改革贡献了“南山力量”。
陈清容则聚焦数学学科素养培育,肯定了两堂数学课的共性亮点:“两节课都精准捕捉了学生的原生态生成,并将其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核心任务驱动、学习单引导对比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研究者’,而非被动的知识接收者。”
管佩磊在发言中强调,素养课堂绝非“增加学生活动”的形式革新,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激活:“要破解‘放而不收’的教学顾虑,关键在于明确教学目标、规范小组合作、精准设计学习活动。”
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在总结讲话中,对深大附外小的积极探索给予充分肯定,并为区域素养课堂建设进一步指明方向:“要坚持‘学为中心’,把讲堂真正变成学堂;破解‘不放心、不放手’的症结,把时间、机会、舞台还给学生;以‘真爱、真实、真抓’为标尺,让校长公开课成为常态化机制,持续引领全区素养课堂深耕细作。”
据悉,此次校长公开课是南山区推进素养课堂建设的重要缩影。近年来,南山区始终以“先锋城区”的使命担当,聚焦课堂变革这一课改核心,通过名师工作室引领、校长示范授课、区域教研联动等多元举措,推动素养教育从理念走向实践。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南山区素养课堂建设正式迈入常态化、机制化推进的新阶段。
未来,南山区将继续以校长公开课为抓手,进一步激活区域教研活力,搭建教师成长平台,让素养课堂的种子在每一所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课堂变革撬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
撰文:徐峰
通讯员:李丹萍 沈冬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