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低精力”还是懒?关键看这6个字

果壳 2025-05-26 18:20

今天你低精力了吗?

图丨soogif

图丨soogif

近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低精力”,也有许多人确诊自己为“低精力人群”。随着讨论渐热,“低精力”的典型表现也越来越多:

才做两分钟家务就感到疲惫不堪,低精力;

每天都要睡很久,睡不够就头晕乏力,低精力;

没欲望,不爱卷,受挫了也迟钝麻木,低精力;

抗压能力差,遇到一点小事就内耗,低精力!

“低精力”,已经快被玩成梗了丨小红书

“低精力”,已经快被玩成梗了丨小红书

话说,和心理/精神相关的概念,比如NPD、反社会、回避型等,在社交媒体上都挺容易被滥用。那“低精力”在心理学上,究竟是咋回事?确认自己是“低精力”后,可以采用网友们给的改善措施吗?

低精力,不就是纯懒吗?

网友们说的“低精力”,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容易累、想坐下躺下。

哎,这不就是懒吗?还真不一定。

根据大家的描述,“低精力”的核心“有动力,但没精力/能力”。

我真的很想做饭给自己吃,但刚把菜洗好切好就身体累脑袋累,没法炒菜了。

我今天必须把ppt做完,但做了10分钟,精神就完全涣散了,一边放空一边干着急。

而纯懒则是“有精力/能力,但没动力”。

做卫生确实不难,但我不想打扫,就这么脏着吧。

跑步太累太无聊了,胖就胖吧,反正姥姥喜欢我胖。

容易和“低精力”“懒”混淆的,还有一个凶恶的因素:抑郁。和前两者相比,抑郁既没有动力、也没有精力/能力,甚至会觉得一切都毫无意义。

是不是还挺好区别的?你更像是哪一种呢?

生而为人,为什么精力有高低?

有的人精力低,有的人却精力旺盛,从早上起床到晚上躺下,期间能kuku做好多事,仿佛一块超长续航的大电池。

同样是人科人属智人种,为什么精力容量区别这么大啊?

缺乏精力不是错,可能是天生的

一项研究调查了10万个样本,对“过去两周感到疲倦或精力不足的频率”这个问题的回答,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结果发现,疲劳的遗传率为8.4%——也就是说,容易感到累,有8.4%的情况是和基因相关的[1]。

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多?

其实,GWAS这种方法有所局限。它虽然能精确计量某些变异位点产生的遗传效果,但会忽略掉很多“目前还没发现的基因或变异造成的效果”“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影响造成的效果”“基因与环境互动造成的效果”等因素对性状的影响,所以一般认为这个数值是被低估的,真实情况也应该比8.4%这个数字更高。

还有一项研究,发表时间较早、样本量更小,但综合考虑了整体遗传因素影响的双生子研究表明,人群中疲劳感的差异,有38%的情况受遗传影响[2]。

一些疾病可能导致精力缺乏

慢性疲劳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贫血、睡眠障碍等许多疾病,都可能有疲劳的表现。

我问AI哪些常见疾病会导致疲劳,AI给我来了段贯口,不过以这种方式找AI分诊甚至看病是完全不靠谱的,仅供参考

我问AI哪些常见疾病会导致疲劳,AI给我来了段贯口,不过以这种方式找AI分诊甚至看病是完全不靠谱的,仅供参考

我们的日常饮食也关乎精力

一项相关分析表明,不吃早饭、饮食不规律等不良饮食习惯,与疲劳感受存在正相关[3];

吃太多碳水化合物也可能导致短期内精力不足、警觉性降低[4],俗称“晕碳”;

山西人:我睡个午觉再起来接着看推送丨小红书/超能炫的大宁

山西人:我睡个午觉再起来接着看推送丨小红书/超能炫的大宁

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D、铁、镁、锌等营养物质,会参与身体的能量代谢、DNA合成、氧输送、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等多项生理过程,如果缺乏这些营养物质也会导致疲劳[5]。

心理因素同样对精力有影响

一项元分析表明,人格特质与疲劳相关。在大五人格测试中,神经质水平较高、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较低的话,就有更高的疲劳风险[6](大五人格是啥呀?戳这里看看)。

最后,如果你精力不济,也可能因为眼下外部压力过多[7],怪这个世界!

确诊“低精力”,我能做些啥?

看来,尽管一眼望去都是精力地下,实际根源却可能千差万别,应对方法也应该有针对性:该体检体检,该吃饭吃饭,该接纳自己的就试着减少内耗吧。

这里还有一些或许通用的方法,你也可以参考一下。

补充维生素D

在社交媒体上,一些网友表示在补充维生素D后,精力得到了明显改善,还掀起了一股查维D、补维D的热潮。

图丨小红书

图丨小红书

身体缺乏维生素D,的确会对精力、情绪、睡眠造成负面影响;身体获得维生素D的重要途径是晒太阳,然而我们在室内工作、在室外防晒,缺维生素D的情况就很常见。这么说来,让身体得到充足的维生素D,对不少人来说都可能是改善精力的好办法。

但是有两点需要注意。

先要确认自己是不是缺乏维生素D。

如果精力不济不是因为缺维生素D,不缺还补,可能给身体带来负担。

如果需要补剂,用法用量必须咨询医生。

我国卫健委建议,18岁到50岁人群每天摄入400IU的维生素D,最多不超过1000IU[8];美国内分泌学会则认为,50岁以下人群维生素D摄入量不超过每天600IU,且身体正常、饮食均衡的情况下不建议使用补剂[9]。

网友们动辄3000IU、5000IU的每日服用量,着实有点激进了,参考不得。

擅自吃大剂量维生素D,随机吓坏一个医生丨小红书/领导夹菜我转桌

擅自吃大剂量维生素D,随机吓坏一个医生丨小红书/领导夹菜我转桌

上文提到的其他和精力相关的营养物质也是一个道理:先查查自己缺不缺,缺的话必须咨询专业人士怎么补。

动起来,哪怕只动一点点

反直觉的是,比起瘫着看电视,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更能让人从精神疲劳中恢复[10]。

我知道对于精力低下的人来说,动起来都很难,更别说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了。

我们可以试试从最低强度的运动开始,哪怕先站起来、打破一眼望不到头的疲倦感也很好,再根据自己的情况慢慢增加运动强度(低精力者运动指南戳这里),你一定会收到运动带来的礼物。

运动远不止有跑步,看看这里有你想尝试的吗,点击可放大丨《全民健身指南》,国家体育总局

运动远不止有跑步,看看这里有你想尝试的吗,点击可放大丨《全民健身指南》,国家体育总局

都做不到?那我们喝咖啡吧!

最后的最后,还有一个立竿见影的精力提升方案:喝咖啡!

正着说,容易感到精力不济的人在摄入咖啡因后,在精细动作任务上表现更好[11];反着说,精力充沛的人,比严重疲劳的人喝了更多的咖啡[12]。

咖啡只能短暂提升精力和专注度,如果ddl近在眼前,吨吨喝掉一杯是有帮助的。

图丨soogif

图丨soogif

要长期、根本地改善精力,还是要遵循以下原则:

先体检、慎重吃补剂、多运动、必要时喝咖啡;

找到适合自己精力特质、兴趣爱好的生活方式,毕竟能把日程表填满并全部打勾的还是少数人,张弛有度、小满即安才是生活的常态。

参考文献

[1] Deary, V., Hagenaars, S. P., Harris, S. E., Hill, W. D., Davies, G., Liewald, D. C., ... & Deary, I. J. (2018). Genetic contributions to self-reported tiredness. Molecular psychiatry, 23(3), 609-620.

[2] Hickie, I., Kirk, K., & Martin, N. (1999). Unique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prolonged fatigue: a twin study.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9(2), 259-268.

[3] Tanaka, M., Mizuno, K., Fukuda, S., Shigihara, Y., & Watanabe, Y. (2008).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etary habits and the prevalence of fatigue in medical students. Nutrition, 24(10), 985-989.

[4] Mantantzis, K., Schlaghecken, F., Sünram-Lea, S. I., & Maylor, E. A. (2019). Sugar rush or sugar crash? A meta-analysis of carbohydrate effects on mood.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101, 45-67.

[5] Tardy, A. L., Pouteau, E., Marquez, D., Yilmaz, C., & Scholey, A. (2020). Vitamins and minerals for energy, fatigue and cognition: a narrative review of the biochemical and clinical evidence. Nutrients, 12(1), 228.

[6] Stephan, Y., Sutin, A. R., Luchetti, M., Canada, B., & Terracciano, A. (2022). Personality and fatigue: meta-analysis of seven prospective studies. Scientific reports, 12(1), 9156.

[7] Kocalevent, R. D., Hinz, A., Brähler, E., & Klapp, B. F. (2011). Determinants of fatigue and stress. BMC research notes, 4, 1-5.

[8]https://www.nhc.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8/05/20180516113316628.pdf

[9] Demay, M. B., Pittas, A. G., Bikle, D. D., Diab, D. L., Kiely, M. E., Lazaretti-Castro, M., ... & McCartney, C. R. (2024). Vitamin D for the prevention of disease: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109(8), 1907-1947.

[10] Oberste, M., de Waal, P., Joisten, N., Walzik, D., Egbringhoff, M., Javelle, F., ... & Zimmer, P. (2021). Acute aerobic exercise to recover from mental exhaus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hysiology & behavior, 241, 113588.

[11] Fuller, D. T., Smith, M. L., & Boolani, A. (2021). Trait energy and fatigue modify the effects of caffeine on mood, cognitive and fine-motor task performance: A post-hoc study. Nutrients, 13(2), 412.

[12] Güneş, M., & Demirer, B. (2023). A comparison of caffeine intake and physical activity according to fatigue severity in university students. Evaluation & the health professions, 46(1), 92-99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