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由于不懂法律,也确实没体谅到你们的难处,对不住了。”“现在天花板不漏水了,我们还是互帮互助的好邻居。”在江门市新会区人民法院会城人民法庭(下称“会城法庭”)的指导调解下,曾因房屋漏水问题而“水火不容”的上下楼邻居——张、黄两家,现在其乐融融。
2022年末,住楼下的黄女士发现房间天花板墙角开始渗水,严重时甚至造成地面淌水、墙面发霉变灰,产生异味。于是,黄女士联系楼上的张先生解决维修问题,但张先生以即将装修为由一直拖延配合检查漏水原因。无奈之下,黄女士到社区求助。
“法官,他们两家以前关系挺好的,如因漏水问题到法院打官司,关系就真僵了。”多次调解未果,社区调解员通过“粤平安”将纠纷上报至综治中心。综治中心经研判,将纠纷分流至会城法庭,由法庭驻社区法官林金玲指导调解。
针对辖区老旧小区房屋漏水纠纷多发现状,会城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基层治理格局,助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同时,通过“综治搭台+法院指导”,创新运用房屋漏水纠纷五步调解法,成功指导调解这起相邻房屋漏水纠纷。
◆第一步:情法交融缓僵局
“目前要先提醒当事人尽量将房间内物品移出,减少漏水导致损失的扩大。”了解情况后,林金玲指导社区调解员分步开展调解工作,“还要处理好双方情绪,大家共同面对、解决问题很关键。”
“我们这里是老小区,外墙老化开裂也会渗水。再说了,动不动就来我家凿开这、挖开那的,不行!”在电话沟通中,态度坚决的张先生,让社区调解员又一次吃了“闭门羹”。对此,林金玲建议社区调解员换个思路沟通:“当事人情绪激动的时候,可以试试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更能聊开问题。”
“听说你们两家孩子从小一起玩,关系很好。”“如果换作是你,家里漏水发霉,也会住得不舒服。如果起诉到法院,周期长,还可能要承担鉴定费……”社区调解员从共情角度出发,结合扩大损失、诉讼成本、真实案例承担等多方面向张先生进行劝解。
在法官指导沟通后,张先生态度逐渐缓和,并同意到现场勘察,查找问题原因。
◆第二步:现场勘察探事实
为更专业高效排查漏水原因,林金玲指导社区调解员联系有从业经验且双方当事人一致认可的防水补漏维修队,一同到现场勘查。
“平时不下雨的时候,有漏水吗?”“发现漏水大概多久了?”维修师傅在现场一边向当事人询问了解漏水情况,一边对漏水周边区域进行仔细排查。
“你们看看这里,天花板、墙体的发霉深浅、痕迹走向是从上向下延伸的,基本可以得出结论——楼下天花板与墙体发霉变黑是由楼上漏水导致的。但是,旁边墙壁没有看到水迹,上面灰面掉落只是自然老化现象,与漏水无关……”在众人的见证下,维修师傅对漏水原因和漏水导致损坏的范围进行专业分析,“综合来看,此次漏水是由张先生卫生间改造时防水层没做好和排水弯头有破损等原因引起。”
◆第三步:划分责任促调解
“这类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往往按照司法鉴定程序来确定责任归属和损失情况。原因鉴定、修复方案鉴定、修复费用鉴定等加起来动辄三四万元以上,且都是由漏水原因责任人承担的。”林金玲对法律后果再次作出解释。
“远亲不如近邻,为了这事没了个好邻居不值当。”社区调解员对当事人双方说。
“师傅给的意见很中肯,我们认同,也可以维修,但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张先生态度缓和。“我们想快点解决问题,老化墙体的维修费用由我们自行承担吧。”黄女士表示理解。
经过进一步协调沟通、释法说理,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张先生承担自家卫生间防水层与排水弯头的维修费用以及黄女士家天花板的修复费用;黄女士自行出资对老化墙体重新粉刷。
◆第四步:修复关系筑和谐
为消除双方疑虑,进一步巩固调解成果,在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双方签订了调解协议,并交由会城法庭进行了司法确认,后续由社区工作人员跟进督促补漏修复工作。
“好了,这回我心中大石算是放下一半了。”拿到司法确认裁定书的黄女士由衷感叹道。
不久后,防水补漏工程人员进驻施工,解决了房屋的漏水问题,黄女士的房间重新装修。这起楼上楼下的邻里纠纷得以圆满解决,双方握手言和。
◆第五步:总结提炼治源头
不止于此,会城法庭通过以典型漏水纠纷案件进行巡回审判,详细介绍诉讼相关流程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优势,打造“行走的普法课堂”;做实指导调解职能,定期为会城街道各社区网格员、调解员举办调解业务培训,组织圭峰会城大调解队伍到法庭跟班学习。
同时,会城法庭立足会城街道老旧城区治理实际,还结合审判调解实践经验,编制《漏水纠纷调解指引手册》,为基层调解人员提供兼具规范性与操作性的实务参考,促推纠纷化解在源头,助力社会和谐稳定。
2024年以来,会城法庭指导调解漏水纠纷案件120余件,成功率达67%。新会法院受理有关房屋漏水的相邻损害防免关系纠纷诉讼案件实现逐年下降。
撰文:黄绍侦
通讯员:陈梓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