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省专题会议上,专家代表聚焦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建言

广东人大发布 2025-08-01 08:26

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简称“三化”)转型,是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的关键路径。按照省委关于充分发挥人大在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作用的部署要求,7月31日,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7场专题会议中的第2场专题会议在广州召开。会上,专家学者、人大代表、企业代表等围绕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这一主题先后发言,省政府多部门相关负责人现场回应,共同为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把脉开方”。

广东传统产业占比高、关联广、带动强,在稳增长、稳就业、稳外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汪一洋介绍,全省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4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大部分来自传统产业,产量居全国第一的160多种工业产品大部分来自于传统产业。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当前,广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初步显现:累计推动超4.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占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近60%;率先出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措施,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数量稳居全国首位……

如何抢抓机遇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再塑优势?多名专家轮番发言,瞄准成本约束、技术掣肘、人才短缺等共性问题建言献策。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原院长周其仁认为,广东传统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从细处求精益、宽处谋布局、高处争独到,突围寻路,实现质的增长。“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原部长赵昌文建议,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及省内重要节点城市,打造若干服务传统产业升级的“创新突击队”。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财务官钟铮希望,能更好发挥龙头作用带动产业协同转型,打造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统一的数字化平台,提升产业链整体运作效率与竞争力。

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会后将在调研形成的问题清单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梳理形成专项任务清单,紧盯不放,督办落实,切实推动企业关切的卡点堵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专家学者、人大代表、企业代表建言

北京大学博雅资深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原委员周其仁:

从广东企业实践看到创新突围的3条经验

世界总需求收缩,全球贸易总量在降,派生出需求萎缩、价指下跌、消费降级等问题,企业应该面对现实、突围寻路。通过调研,能从广东企业实践看到传统企业突围的3条经验。

细处求精益。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难免粗放,现在企业节约成本可以“挤出水来”,土地可以大量节约、厂房可以集约、流水线可以优化、工序可以改进,转变观念转变做法,能让企业在困难的时候多一口气。

宽处谋布局。这对中国经济长远而言很有好处,中国企业拓宽视野,推动全球布局,将来回头看,这一定是发展上一个台阶的好机会。

高处争独到。“内卷”是缺乏独到性,例如美的等一些广东优秀企业已经扭转了这种情况,以量的收缩换来质的增长。

中山大学原副校长、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李善民:

广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广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政府谋划早,政策出台及时,培育的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国家绿色工业园区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推动产能置换与产业重组,提升产业整体研发与绿色高效生产能力,扶持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服务商,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开发面向制造业的跨领域、多任务智能体,为中小企业提供资源,破解研发难题。推动研究机构对产业深入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精准依据,打通“政产学研用”链条,促进高校与政府、企业交流,让科研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原部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赵昌文:

构建跨区域协作网络打造“创新突击队”

广东在传统产业领域发展势头良好,多数产业领域资产及营收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体现了较强的产业韧性和升级态势。要充分发挥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完整的产业体系与强大配套能力优势,以重点产业集群为核心,构建跨区域“核心—配套—辐射”协作网络。同时,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产业信息对接、技术转移、供应链协同平台,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与资源共享。

建议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及省内重要节点城市,打造服务传统产业升级的“创新突击队”,针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集中攻关,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题提供解决方案,有效发挥创新高地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宝武集团中南钢铁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原董事长李世平:

希望重视建立产业链发展平台

广东省是国内最大钢材消费市场,有的产业链尚处于起步阶段,如装配式建筑工业化、材料精密加工规模化等仍有提升空间。当前竞争不仅仅是产品竞争,更是产业链竞争。希望更加重视建立产业链发展平台,特别是形成由各产业的相关企业、高校、研究院等高级人才组成的紧密型团队,出谋划策,推动各产业链健康有序发展。

此外,建议强化产业规划,创建绿色资源循环发展产业园,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工业化产业化等。同时要强化舆论引导,提高传统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关注度,创造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财务官钟铮:

建议加快实施数智转型扶持政策

美的以科技创新驱动“三化”改造,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过去10年投入超1000亿元,打造差异化、引领性产品。同时,以科技、设计和品质为核心竞争力,加速高端品牌全球化步伐。

建议加快出台和实施工业领域数智转型扶持政策,支持高校、研究机构、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商探索开发符合中国制造特点的数字化、智能应用场景,培育更多懂行业、懂制造、懂数字化的高水平服务商,为不同行业企业提供定制化转型方案。发挥龙头作用带动产业协同转型,打造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统一的数字化平台,提升产业链整体运作效率与竞争力。

省人大代表、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智能制造顾问陈洪锦:

产业链协同是广东制造业突围新引擎

当前,单点技改进入深水区,产业链协同是广东制造业突围的新引擎。

要建立协同标准体系,行业协会牵头制定例如《注塑车间MES数据规范》等团体标准,突破设备互联壁垒高、割裂产业生态的问题。

要创新“链式技改”模式,以链式技改方式进行政策扶持,打造链式集群发展。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刘琤:

建议探索建立碳核算体系

炼油行业加速变革,新能源替代飞速演进,同质化竞争激烈,炼化整体效益将持续面临较大压力。

对此,建议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例如广州石化将通过低成本、高质量的“油转化、油转特”,重点发展茂金属聚丙烯等高性能聚烯烃材料,开发高端石油焦等产品,构建从基础原料到终端制品的新型材料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油转化水平和产品附加值。

还建议健全绿色低碳机制,探索建立碳核算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布局生物化工。广州石化规划建设20万吨/年生物航煤项目,推动废弃油脂资源化利用的规范化、产业化发展。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殷伟豪:

构建“三化”人才培养与认证体系

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复杂度高的系统工程。建议加大对工业机器人及数控机床核心部件关键技术与应用的支持力度,政企学联动,构建更贴合产业需求的“三化”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可借用企业现有的国家认定的培训中心开展智能化技能提升培训。

加强智能化、绿色化政策目标的协同性与配套性。例如在绿色化技改项目中,同步考量智能化设备的嵌入要求及支持。

蒙娜丽莎集团董事兼董事会秘书张旗康:

呼吁设立创新中心联合攻关关键技术

蒙娜丽莎通过“三化”融合发展,以创新驱动突破行业“内卷”,以数字赋能打造“灯塔工厂”,以零碳制造引领行业变革。

接下来,面对建筑陶瓷行业关键材料依赖进口、跨界人才短缺等挑战,建议设立陶瓷材料创新中心,联合攻关关键技术。

聚焦智能化改造投入大、系统间存在“数据孤岛”问题,建议提供专项低息贷款,推广“设备融资租赁”模式,降低企业改造成本,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并打造更多绿色工厂,鼓励制造型企业绿色转型。

飞亚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鲍贤勇:

希望对共性关键技术突破给予更多支持

当前在手表行业,消费需求和结构不断升级调整,其中智能穿戴产品也带来冲击,“三化”融合发展是破解行业难题的有效手段。

建议政府多措并举支持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对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给予更多支持。强化AI赋能,通过AI赋能打破原有自动化的壁垒,解决传统行业智能制造原有的瓶颈问题,减少数字转型风险。此外,建议支持传统行业中消费品的品牌建设,通过品牌提升引领供给创新和产品结构升级。

东莞怡合达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金立国:

建议研究信息化投入加计扣除的可行性

怡合达打造智能仓储分拣系统,人效提高5倍,单位存储密度提升10倍。柔性自动产线将设备稼动率从15%提升到60%以上,解决非标单散件定制的行业痛点。

这些年来,愈发感到广东有着门类最全的供应链生态,要继续做优产业生态。

此外,建议参考高新技术企业对研发经费的加计扣除模式,研究信息化投入加计扣除的可行性,增加更多企业利用新工具提质增效的信心。

广东省金融智库联合会理事长李鲁云:

动态调整优化产业政策体系

建议强化制度保障,围绕创新、强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核心路径构建政策体系,加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动态调整优化产业政策工具体系,分行业、企业精准施策,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在加速数智化转型上,在产业集聚区打造区域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并鼓励科技数字企业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助力传统产业转型。

此外,政府可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引导传统产业升级,科学评估政策效果。

中山大学决策科学研究院、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博士后佃杰:

鼓励链主企业带动中小供应商

广东应深入实施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应用,引导支持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节能减排改造。同时,建议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建设公共实验室,并鼓励中小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在加快数字化赋能上,建议建设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链主企业带动中小供应商接入数字化供应链,实现从“单一制造”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政府回应

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黄华东:

强化统筹协调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发布了《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对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将坚持锻长板补短板,强化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强化统筹协调,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支持传统产业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

以高质量技术供给助力产业发展

全面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聚焦广东优势特色产业重大科学问题,实施多批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突破一批产业发展面临的“根技术”。以企业为主体扎实推进一批重大科技工程,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在新一代通信与网络、操作系统、工业软件、激光打印设备、储能与新能源汽车、质谱仪、燃料电池、农业种业等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成果,着力逐步解决产业发展的高质量技术供给问题。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曾进泽:

积极构建有利于传统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广东高度重视发展传统产业,在“制造业当家22条”、新型工业化等一系列文件中明确提出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广东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中,有6个属于传统产业范围,一批新兴、未来产业从传统产业中迸发成长。汽车、石化、家电等传统行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超七成,从业人员占七成五。接下来,将积极构建有利于传统产业发展的生态和环境,在传统产业领域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产业发展新增长点。

省财政厅一级巡视员肖红梅:

集中财力支持示范性技改项目

统筹各级财政资金落实技改设备事后奖励政策和技改金融政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支持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落实结构性税费优惠政策和首购订购政策,激发制造业创新发展动力。将会同省工信厅进一步研究优化技术改造政策,在资金安排上突出对具有带动性的重点产业予以支持,引导地市开展链式技改,推动产业集群形成核心竞争力,提高资金效益。

文字:南方+记者 姚瑶 汪祥波 见习记者 吴静涵 

摄影:南方+记者 钟志辉

编辑 刘婷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