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体检报告挂号,治未病科成了年轻人续命站?

南周知道 2025-07-18 10:46

今日话题

字数:2600阅读时间:5min

地铁里清一色的“低头族”、睡前刷短视频到天亮的夜猫子,这些习惯正在重塑年轻人的生理节律。干眼症、鼠标手、脊柱侧弯等“数码病”年轻化趋势明显。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什么是“治未病”。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最近,很多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去医院看“治未病科”的经历。

饮食不规律、职场竞争与学业压力等,催生了三高、肥胖、睡眠障碍等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主动寻求专业干预。

年轻人主动防患于未然,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治未病”贵在持之以恒的自律,若一边调养一边放纵,终究难见成效。

防患于未然

“治未病”是一种古老的健康智慧,核心在于预防疾病而非等待病发再治疗。它强调在身体尚未出现明显病症时,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增强体质、平衡身心,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我国传统医学将“治未病”分为三层境界。

第一层是未病先防,通过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维持身体平衡,让身体保持良好的状态,给身体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让疾病找不到入侵的机会。

第二层是既病防变,在疾病初期轻微阶段及时干预,防止小病拖成大病。

第三层是瘥后防复,病愈后巩固调理,避免复发。比如得了一场大病康复后,要慢慢调整饮食,适当进行锻炼,让身体逐渐恢复元气,这样疾病就不容易复发。

现代医学同样重视“治未病”,只是换了个说法,比如“预防医学”“早期筛查”“健康管理”等。

疫苗接种是很典型的例子,在病毒入侵前提前训练免疫系统,让人体具备抵抗力。癌症筛查同理,通过定期体检发现早期肿瘤,治愈率远高于晚期。

生活方式医学更是现代“治未病”的关键一环。

大量研究证实,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习惯,是许多慢性疾病的重要诱因。现代医学通过干预这些危险因素,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

比如为高血压前期人群制定低盐饮食计划,指导肥胖者通过科学运动减重,劝说吸烟者戒烟……这些措施就像在疾病的源头设置“关卡”。

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高明的医术并不仅仅是治病,也包括让人少生病。定期保养的汽车故障率更低,懂得“治未病”的人能用更少的医疗资源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活。这种预防为主的健康观,既是传统智慧,也是现代人需要的生存策略。

现在,在不少医院的“治未病科”,能够频繁看到年轻人的面孔。

2024年,一份联动山东16市百所高校,汇聚了近9万名山东大学生的消费数据显示,超七成大学生重视“治未病”。上海奉贤区2024年夏季的“冬病夏治”门诊中,“90后”患者占比显著,多因久坐办公导致肩颈问题或作息不规律引发脾胃失调。

而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看“治未病科”的分享频频成为热帖,引发广泛讨论。

年轻人看“治未病科”,其实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防患于未然的观念对各个年龄的人都有用。

不管是刚上小学的孩子,还是退休在家的老人,或是忙着上班上学的年轻人、中年人,平时多留意身体的小信号,该调整作息就调整,该改变习惯就改变,预防的功夫下在日常,各个年龄都能少生病、少遭罪。

年轻人需求大

不过,当代年轻人对“治未病”的关注,还是折射出这个群体普遍面临的健康困境。

饮食习惯的不健康,是很多年轻人的日常。

早餐用咖啡敷衍了事,午餐靠高油高盐的外卖解决,深夜再用零食填补空虚的胃……这种混乱的进食节奏打乱了代谢规律,催生出越来越多的“过劳肥”。三高、胃肠功能紊乱、血糖波动异常等问题,在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中已不罕见。

职场与学业的双重挤压,让不少年轻人的身体雪上加霜。

996工作制模糊了工作与休息的界限,KPI压力催生持续性焦虑。大学生赶论文到凌晨成为常态,考研考公群体靠功能性饮料硬撑……在长期紧绷的状态下,失眠、脱发、心悸接踵而至。

智能设备的过度使用,加剧了健康危机。

地铁里清一色的“低头族”、睡前刷短视频到天亮的夜猫子,这些习惯正在重塑年轻人的生理节律。干眼症、鼠标手、脊柱侧弯等“数码病”年轻化趋势明显。持续的信息过载让大脑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等认知功能障碍开始显现。

体检报告上越来越多的异常指标,让本该活力充沛的年轻人提前尝到身体透支的苦果。

有媒体曾探访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医馆针灸科、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得知,90后、00后颈腰椎疾病患者的占比达到15%至30%。而不久前,深圳首个减重医学中心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挂牌,八院专家曾做过门诊数据统计,年轻人是肥胖“重灾区”,18至30岁患者的占比高达45%。

很多年轻人的“治未病”,已经不是“未病先防”,而是“既病防变”,甚至是“瘥后防复”。嘴上说着不怕死,但每次体检还是心惊胆战,看着体检报告上的各种异常,赶紧奔赴“治未病科”。

这几年,“治未病”的理念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很多医院都开设了“治未病”科。

特别是,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给年轻人看病提供了不少便利。以前看个病,大家总觉得要去大医院才放心,现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就能看“治未病”科。不用在大医院排长队挂号、候诊,在社区医院,医护人员态度亲切,问诊也更细致。年轻人工作忙,社区医院离家近,个把小时就能完成一次求医,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基层医疗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报销方便。在社区医院看“治未病”科,很多项目都能报销,而且报销流程简单。年轻人经济压力不小,基层医院的报销政策减轻了他们的负担,让他们更愿意来这里调理身体。

自律才能next level

看“治未病”科,年轻人的养生就进入next level了吗?

现在经常能在不少年轻人的生活中看到矛盾的画面——白天在保温杯里泡上枸杞菊花,晚上对着手机熬到凌晨;健身房办了会员卡放到过期,一有空就宅在家里点高油高糖的外卖……这种一边养生一边作死的状态,成了很多人日常的真实写照,大家管这叫“朋克养生”。

“治未病”的核心是“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在伤害已经造成后亡羊补牢。如果一边喝着中药调理,一边继续熬夜、暴饮暴食、久坐不动,养生的措施抵不过“作死”的频率,最后不过是让健康问题来得晚一些,而非让健康真正扎根。

养生的进阶,从不是靠一次挂号、几帖药方就能实现,真正的养生“next level”,始于对自律的清醒认知,把“治未病”的理念转化为日常的自律行动——让早睡成习惯、让清淡饮食成习惯、让运动成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身体真正朝着好的方向改变。

健康这件事,从来都是 “种瓜得瓜”,你足够自律,生活才会回馈你长久的安宁。很放纵依然活得长寿的人也有,但那往往是小概率的事,看看体检报告上扎眼的异常指标,你觉得你会是小概率的那部分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