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新型研究型大学何以成高考录取“黑马”?|南方观察

作者 唐卓 2025-07-21 18:08

7月19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2025年普通高考本科批次投档情况。在物理类最低投档分方面:北京大学689分,清华大学688分,中山大学628分。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东莞的大湾区大学最低投档分为622分,香港城市大学(东莞)616分、东莞理工学院526分,其中,大湾区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均超本科线180分,以瞩目成绩喜迎办学“开门红”。

2025年是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面向本科招生的第二年,也是大湾区大学首次本科招生。学子们以高分作出选择,充分展现了新成立的两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对学生的强劲吸引力。

大湾区大学航拍

大湾区大学航拍

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在哪?

近年来,新型研究型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给予学子和家长考学新机遇。值得一提的是,新型研究型大学以“黑马”之姿,赢得广泛关注。在东莞,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2025年最低投档分均超本科线180分,基本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齐平。

为什么家长和学子愿意选择新型研究型大学,这要从它的特点说起。

新型研究型大学将科研作为主要任务,高起点、投入大、水平高、国际化是其关键特征。

以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为例,该校是香港城市大学在大湾区举办的合作大学,而港城大在世界各地大学排行榜中稳居百强,在QS2025年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第62、亚洲第10、香港第3,同时在2024和2025年连续被泰晤士高等教育评为全球最国际化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副校长李娟表示:“港城大(东莞)承接了港城大国际化和创新的基因,教研合一、两校一质、创新无限。我们立志将其办成世界一流学府。”

除开这些特点,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特征也更符合学生和家长们的口味。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专业设置走的是 “小而精” 的路子,它们专注于国民经济发展紧缺的专业和前沿应用学科,尤其是 “新工科” 领域。

比如: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提供全英文的授课环境,学科规划立足国家所需、香港所长、湾区所盼,开设4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大湾区大学则建立起理学院、物质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先进工程学院,构建起兼具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值得一说的是,两所高校在入学时都不分专业,给予学子充足的探索期以选择专业,用兴趣锚定未来。

新型研究型大学,去何方?

2025年投档分数超本科线180分,展现出社会大众对东莞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期待。那么,两所高校如何各展所长,以回报这份沉甸甸的期待?

新型研究型大学给的第一份承诺,是人才培养与创业就业接轨,培育产业所需的高端人才。

在6月举办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园开放日上,“HKTech300”展吸引了众多眼光。“HKTech300”是港城大的一项创新创业计划,目的是协助有志创业的港城大学子、校友、研究人员等成立初创公司,目标于3年内创造300家初创企业,为港城大学子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和自我增值机会。

李娟表示:“我们尤其注重创新,并承诺给同学们提供多样的创业机会,比如在大学第四学年,我们会提供学子们可加入的初创项目和创赛机会,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捕捉职业机遇。”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第二份承诺,是创新“黄金走廊”带来的眼界和机遇。

沿着莞佛高速,一幅科创画卷徐徐展开:中国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团泊洼实验室、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一颗颗明珠紧密相连,这些科创明珠沿着创新“黄金走廊”次第绽放,共同勾勒出粤港澳大湾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升级的完整创新生态链。置身于创新生态链中,学子们不仅能接触到一流的教育资源,更能共享跨学科研究及知识转移的合作机遇。

此外,东莞的全力托举,给了新型研究型大学更多底气。

大湾区大学承载着广东省、东莞市两级政府的厚望与真金白银的投入。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多年点名支持,东莞市政府更是全力保障。从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如火如荼的建设现场,到持续投入的松山湖算力中心,无不彰显东莞市政府打造“百年校园”、成就一流学府的决心和行动力。未来,东莞还规划配套建设约4700亩大学科技园,为学校长远发展预留充足空间。

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黄金走廊”带来的眼界和机遇,以及省市两级政府的全力托举,让东莞两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在高考志愿填报中脱颖而出,吸引了众多优秀年轻学子。两所高校将以此为起点,为优化大湾区高等教育布局、培育汇集高端人才、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贡献力量。

南方+记者 唐卓

编辑 李玲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