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摩羯”以超强台风级登陆,携17级大风席卷而来。应对超强台风,茂名严阵以待、严防死守,确保各项防御措施落到实处,尽力把损失灾害降到最低。
在茂名市电白区旦场镇,青福村委会三仓村附近区域因近海且地势低洼,加之水文专家预测风暴潮高出该区域标高约30厘米,成为省、市、区防御工作的重点。
在诸多的关注中,三仓村131人安全完成转移。与此同时,关于应急响应、群众转移、救援前置、物资保障的故事也在旦场镇上演……9月5日至9月6日,记者蹲守旦场镇防风防汛一线,在记录基层干部部署施策、迎风前行事迹的同时,也借此透视全区、全市的应急机制和应变能力。
灯火通明的值班室
从9月2日开始,从省一级到市一级再到区一级,关于防御超强台风“摩羯”的工作视频会议可谓是一个接一个。“立足最不利情况做好准备”“打好‘最强台风’防御战”“把风险想在前、漏洞补在前、准备做在前”等成为会议的高频用词。
随着一场又一场调度会召开,一条条举措密集实施,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细化落实。
9月5日中午,离台风登陆还有20多个小时,又一场调度会,彻底绷紧了旦场镇全镇职工干部的神经。“‘摩羯’来势凶猛,容不得半点马虎。”旦场镇党委书记冼淑娟在会上说,“今天的重点任务是转移危险地区群众。”
碧桂园城市花园及青福村委会三仓村是重点。“水文专家预测本次台风风暴潮高度在2.5米以上,比碧桂园小区及周边标高大约高30厘米。”从5日下午到晚上,旦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电和分片干部几乎“钉”在这块区域。碧桂园小区、碧桂园学校安置点、三仓村、青福港大桥……陈电在几个点位间往往返返,既了解防御准备工作落实情况,也现场查漏补缺。
一个临时会议在三仓村开了起来,冼淑娟把镇村干部围聚在一起,就着村里居民的详细名单,把转移任务布置了下去:“大家要挨家挨户敲门,在晚上7点半以前,将三仓村的全部居民安全转移。”
17时50分,趁着间隙,大家回到镇里吃饭。冼淑娟还没来得吃上两口饭,一份关于转移情况的数据表递给了她。饭桌于是就成了一个小型的会议桌,大家各自汇报起挂片村情况。这顿饭大概吃了15分钟,大家就喊上各自的组员,又往三仓村去了。
两个多小时后,三仓村的村民全部完成转移。在碧桂园小学安置点,冼淑娟又把大家围了起来,就白天工作做了小结,并对安置点管理进行安排。“生活物资有没有齐备?”“注意群众情绪,尤其要关注老人小孩身体情况。”“加强现场管理,防止村民回流。”重点事项逐一复盘后,旦场镇人大主席杨土乙等4人被安排担任安置点的点长,他们连同村干部,要在这里通宵值守。其他人回到了镇里,随时做好应急准备。
镇三防值班室的灯,总是彻夜亮着。平时,这里常态安排1名班子成员和3名职工干部值班。在台风天,24小时值班制扩大到全镇干部,镇主职领导、值班干部、应急人员不时出现在这里,关注着风情雨情的变化。
将近23时,镇三防值班室里,又一场视频会议在进行中。旦场镇委副书记郑星一边整理着手上的数据,一边听着视频会议里市、区上级部门的部署。他是三防值班室最常见的面孔,这几天肩上的担子特别重。作为三防办的直接负责人,郑星是镇里的“数据中心”——排查、转移、物资、突发应急等数据或事件的汇总、统计、上报甚至处理都从他这里分发。“台风天里,我们每小时要更新一次数据,报到区里。”9月5日这一天,郑星接打电话将近140次。完成转移的人数,也逐渐接近了目标的100%。
凌晨0点30分,陈电的微信提示声响起,最新的数据发到了他的手机里,他又抓紧看了一下转移人员的数据。凌晨1点,镇三防值班室依然灯火通明,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灯同样亮着……事实上,从市、区到镇、村,这是台风防御工作的标配。
六个百分百、七个到位、八个再查一遍、24小时值班制……一场台风,犹如一次大考,考验着自上而下的应急机制。
一个个打钩的名单
三仓村,天还没暗下来。大喇叭里已经连续几天播报着台风“摩羯”的预警和防范通知,声音响彻全村。这里隶属电白区旦场镇青福村委会,近海且地势低洼,防风防汛压力大。区、镇、村也将关注焦点和主要力量放在这里。
9月5日18时许,电白区、旦场镇和青福村的职工干部、旦场派出所民警、区里支援的特警、党员志愿者、网格员等100多人已经在村里集合。按职责分工和工作预案,他们要在19时30分前,完成村里34户共131人的安全转移。
三仓村的转移任务,按户数进行分组,一一责任到人。“台风要来了,住在这里很危险,可以到亲友家等安全地方借住,或者跟我们到应急安置点暂住。”青福村委会干部杨日桃和组员要负责8户的通知和转移,他们挨家挨户敲门入户,告知台风信息,劝说群众转移避险。
大约19时10分,杨日桃要负责的8户居民全部通知到位,她稍微松了一口气。但她没有时间闲下来,转头就和旦场镇公共服务中心主任赵时一起,从村头开始,逐户确认村民转移情况。
一户人家大门开了条缝,杨日桃眼尖,发现了抱有侥幸心理故意熄灯打算藏起来的三个村民。“安置点有水有电有宿舍,生活用品都备齐了,不用担心。”她好说歹说,终于把三人劝上了去安置点的转运车。
六个还在吃饭喝酒不想离开的外来工人,让杨土乙有点急。“马上风雨就来了,住在这里很危险,一定得尽快转移。”他一遍遍催促,等看到工人完成转移,他才放下了心。
“这一户去了亲戚家住,这一户要转移到安置点,这一户是外来工,已返回广西老家。”名单一个个名字被打上钩,赵时的上衣几乎也被汗水全部浸湿。
20时许,34户被逐一核查完毕,131人的转移名单实时情况完成更新。就着手电筒的光,冼淑娟和赵时再一次核对起数据。“除了要安全转移,每一户每个人的去向也要确认。”这可能是冼淑娟今天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三辆从幼儿园临时征用的校车,将70多名村民送往设于碧桂园小学的应急安置点。在那里,学校将食堂和宿舍设为安置区域,将学生午托的床铺整理干净提供给转移群众暂住,镇里成立的临时党支部和村委会为村民免费提供生活用品和一日三餐,旦场卫生院也安排了两名医生驻守,应对突发疾病问题。
安置点的物资压力都压在了青福村委会身上。“要尽可能让群众住好吃好。”青福村党委书记邓园说,村里给安置点配置了应急床铺,配齐矿泉水、饮料、桶装方便面、面包、饼干、八宝粥、蚊香、手电筒等物资,一日三餐还对接餐馆定做盒饭,以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21时许,转移群众在宿舍里面住下。方便面、面包、矿泉水等物资在下午已经到位,此时几名小孩开心地吃着方便面,一些村民则趁着空闲打起了扑克牌。“吃住方面,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我们来解决。”驻守的镇村干部不时询问,回答着群众的疑问,也尽力解决他们提出来的需求。
这一天,旦场镇共转移群众、工地工人合计610人,设置碧桂园小学、楼阁堂小学两个应急安置点,成为转移人员的避风港。这一晚,在电白区各镇街安置点,也发生着同样的故事:一个个闻“风”而动的干部,用一夜无眠安全转移两千多名群众,换来了居民群众的一夜安心。
避免险情的“提前量”
旦场镇红花村,沿着村入口的干道一路走过来,两侧许多树木都加了三根用于支撑的木桩。这些都是今年在乡村绿化工作中新种的树苗,台风“摩羯”将至,镇里提前发出指引,督促各村给树木加固,尽量避免损伤。
花园村的种植大户苏恒盛已经忙了几天。“摩羯”的路径大体确认后,他就组织工人给圣女果育苗场的工棚、育苗大棚做防风加固。如今,育苗加盖了黑色麻布,捆上了麻绳,两列大棚之间还用灌满水的水箱增加配重,安全感满满。
农业、渔业防护受台风影响巨大,是防台风的“必修课”之一。
4日中午,旦场镇农业办负责人张业成心里的一块大石终于落地。随着最后一艘渔船回到青福避风港,该镇94艘渔船已全部回港避风。“渔船回港以后,我们还要确保渔船加固、渔民上岸百分百。”张业成说,作为沿海镇,旦场镇对渔船、渔民落实镇村两级干部定人联船跟踪机制,及时向渔民群发防台风信息,一对一提前通知做好回撤准备,这几天还加大巡查力度,严防船只擅自出海和渔民偷回渔船顶风出海。
在旦场镇各村,镇里出动多个服务小组到田间地头,检查防御台风措施落实情况,协助农户做好清理沟渠、农资储备、设施加固、降低养殖池塘水位、人员转移避险等防台风工作,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帮助农户及时抢收可以收获的蔬菜、水果,减少因灾损失。
9月6日中午,“摩羯”的10级风圈已到达海南。台风带动雨带,旦场镇的雨势也慢慢大了起来。旦场镇党委副书记李进保对平湖村狗地水库的溢洪渠放心不下,又驱车去到了现场。
早前在排查水库、河流隐患时,镇村干部发现溢洪渠大约150米渠道被淤泥堵塞,流水不畅。9月5日,李进保已经安排村里组织钩机进场作业,将淤泥清了一遍。“除了清理溢洪渠的淤泥,水库已提前适当降低了水位。”李进保再次来到这里,除了确认溢洪渠水流完成清淤,也再次督促村干部连同水库管理人员时刻注意水位情况,及时上报调度。
每一次台风来袭,划定重点区域、摸排潜在隐患、预置救援力量、转移危险人员总是防御工作的必答题。要夺取防台风硬仗胜利,只有把风险想在前,下好先手棋,打足提前量,占得防御有利位势,才能打好“主动仗”。
从值班室里的调度会议,到村口的临时会议,旦场镇的防台风会议几乎未曾停过,镇全体班子成员带领镇村干部居前调度,就为了“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这两天,旦场镇应急办负责人许国荣将镇里的防汛应急物资仔细清点了一遍,还检修了发电机和电锯。救生衣、橡皮艇、雨衣雨鞋、手水泵、手电筒、沙包……这些物资,要确保在台风天遇到突发情况时,保障后勤及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镇里40多人的应急队也随时待命。这支由应急人员、镇村干部组成的队伍,在面对抢险救灾任务时,将冲在前头,保障居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9月6日16时20分左右,“摩羯”在海南文昌翁田镇登陆。当天22时20分前后,“摩羯”在湛江徐闻再次登陆。台风袭来,威力也扩散至茂名,预计将带来了持续的风雨。
基于打足了的“提前量”,在未来的2-3天内,不仅仅旦场镇,电白各个岗位上的区、镇、村干部将继续保持待命状态,有条不紊地做好防风防汛应急和生产生活恢复工作。
采写:南方+记者 邓建青
摄影:南方+记者 邓建青(部分图片由旦场镇提供)
海报:刘栋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