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梳理研究广东人才政策特别是“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落实情况,调研组对全国约50所高校(包括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开展问卷调研与个人访谈。收回有效问卷样本1942份,调研结果覆盖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主要涵盖专本硕博四类群体及理工医农等12个专业大类领域。访谈记录共计50份,以省内为主,省外聚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985高校。经样本分析、访谈总结与文献研究,调研组聚焦省内外高校生来/留广东就业创业意愿以及对广东人才政策建议意见,提出进一步强化“百万英才汇南粤”人才支撑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政策对比分析
规格高。省部合作,湾区联动引才。该计划由省委书记亲自部署,首次以人社部与地方省级党委、政府名义联合主办首场大型招聘活动,整合粤港澳及16个兄弟省市资源,为实施该计划搭建了国家级平台。
岗位优。硬核岗位,百万年薪揽才。首场招聘会提供超5万个岗位,涵盖知名央企国企、专精特新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等,年薪百万职位、博士后岗位占比显著,聚焦科技创新并设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场项目对接会等,推动科研项目与产业资本精准匹配。
形式新。多元活动,打造人才嘉年华。突出线上线下联动协同,采用“主题招聘+科创展示+宣传推介+交流互动+综合服务”模式,组织“识饮识食”等交流互动区,突出展示广东实力、广东特色、广东温度。
政策实。真金白银,诚意满满留才。推出五“有”三“好”政策包,涵盖就业补贴、创业扶持、创新资助、求职住所、落户补助等多方面支持,含金量足,精确适配人才就业创业需求。
二、需重点关注四方面情况
从宣传效果看,被调群体主要通过高校宣讲了解该计划,就业岗位方面政策支持关注度与需求度最高。
从计划吸引力看,广东对人才的吸引力处于高位,差异化的高层次人才引才政策需进一步强化。
从关切点看,政策连续性与就业补贴全面性是影响地区人才吸引力的最突出因素。
从联动性看,产业发展结构与中高端人才就业需求适配水平有待提升。
三、 政策优化建议
(一)点燃精准引才“强引擎”,破解区域资助创新瓶颈。
采取量体裁衣的引才育才计划。一是制定“一地一策”薪酬激励计划,对粤东西北重点产业人才推行“市场化薪酬+政府补差”。二是围绕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绘制“紧缺人才动态图谱”明晰人才缺口;同步设立“紧缺人才创新基金”,对急需紧缺技术人才给予“滚动式”资助,探索“成果转化收益分成”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效能。
(二)构筑人才活力“破壁器”,重构评价培养新生态。
重构科学灵活的人才评价生态。一是推行分类分层评价机制,延长基础研究人才考核周期,试点“代表作评审”制度;对技能型人才采用“企业举荐+实操考核”模式,参考深圳“举荐制”选拔青年英才。二是实施“滴灌式”培养方案,联合鹏城实验室等平台设立“基础科研长期资助项目”,面向青年学者提供5年稳定经费;依托重点企业共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开展“项目制”在职博士培养。
(三)释放人才服务“引力场”,全链护航人才落地生根。
做好长期有效的政策保障服务。一是升级“粤才通”数字化平台,集成政策匹配、补贴申领等功能,实现一键秒批;推广深圳“青年人才驿站”模式,提供7天免费住宿及就业指导,试点“人才共有产权房”。二是建立“湾区优才服务承诺制”,以立法形式明确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高频需求十年实施周期,对未落户人才开放同等权益,破除“双轨制”疑虑。
(四)打造湾区产才“共生圈”,推动全粤地市协同跃升。
制定共育共享的人才计划。一是推动“粤东西北产业振兴”战略,谋划珠三角龙头企业与粤北共建“飞地园区”,共享人才技术资源。二是建立“湾区人才流动积分制”,打通职称互认、社保衔接壁垒,鼓励跨城兼职。三是举办“湾区产才对接大会”,动态发布产业链岗位需求,联合高校开展“名企开放日”“暑期实践季”,破解“岗位适配低”问题。
2025年广东省青年科级干部培训班(第1期)第一组,执笔人:张羽飞、温苏苑、何映璇、关子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