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前往被誉为“中国白毛茶之乡”的韶关市仁化县红山镇,就红山茶产业起落沉浮、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了仁化县红山镇富农茶叶专业合作社(下称“富农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合作社负责人张其彬。张其彬认为,红山茶产业延续千年,精品众多,曾为朝廷贡品,近些年呈现恢复增长良好势头,红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前景广阔。



“富农合作社”书记张其彬:红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前景广阔
南方+:请聊聊富农合作社的成长过程。
张其彬:富农合作社的诞生地在仁化县红山镇。红山镇位于仁化县城西北面,距县城57公里,平均海拔760米,最高海拔1382米,被戏称为“粤北高原”。红山镇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山高林密,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湿润,昼夜温差大,具有得天独厚的适合茶叶生长的环境。
红山镇是广东省十大茶乡之一,被誉为“中国白毛茶之乡”。
张其彬向记者介绍富农合作社历年获奖情况。
张其彬向记者介绍富农合作社历年获奖情况。
红山白毛茶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品质独特,曾是清朝嘉庆年间的贡品,深受市场消费者的欢迎。改革开放以来,红山茶农依托天然环境,大量种植白毛茶,茶叶一直是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
富农合作社由红山镇茶叶产业改革排头兵红山供销社直接管理和指导。可以这么说,红山供销社对茶叶产业的探索发展之路,也是富农合作社的发展之路,没有红山供销社昨天披荆斩棘的探索和艰苦拼搏,就没有富农合作社今天令人瞩目的辉煌和荣光。
我们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由仁化县合作联社、红山供销社、茶叶种植大户和茶农联合创建。刚成立时,社员才6人,现在已经发展到210人。目前合作社种植茶叶5600亩,有2个公司,年产茶叶100多吨。
近20年来,我们合作社在供销社领导班子的指导引领下,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真抓实干,以种植茶叶为精准扶贫项目,带领党员群众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打造茶叶品牌,闯出了一条适合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路子,改变了乡村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新时代华章。
上世纪90年代,消费者饮茶口味有所改变,茶叶市场发生变化,再加上红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红山茶叶售价从原来的每斤200多元下跌到每斤18元左右,大量茶叶积压。许多茶农放弃对茶园的管理,全镇几千亩茶园处于丢荒状态。
为了解决红山茶叶产业面临的危机,时任镇供销社主任谭宗志,带领供销社一帮人马,以非凡的胆识和勇气,决心要在茶叶市场困境中闯出新路。经过市场调查,班子认真讨论,聘请广东省农科院等专家前来红山实地考察,开始探索白毛茶产品多样化加工和研制。
摸索到红山生产的茶叶能加工出“绿乌龙茶”,市场潜力很大,前景看好时,供销社决定将自办的荒芜多年的100多亩茶场作实验示范基地,以研制“绿乌龙茶”为突破口,开展一系列红山白毛茶茶叶加工产品的研发、制作。
富农合作社茶叶种植示范基地。
富农合作社茶叶种植示范基地。
制作茶叶,复杂艰苦,需要智慧,需要辛劳。从最初茶叶采青到最后茶叶加工包装,每一道工艺,每一个环节,都要非常认真细致,来不得半点马虎。
为了提高茶叶加工技术,打造茶叶精品,谭宗志率领供销社班子成员历尽艰辛,7次往返福建安溪跟班学艺3个月。回来后,经过日日夜夜实验,终于在2003年成功研制出具有红山茶特色的乌龙茶,取名“丹霞绿乌龙茶”。紧接着开展广泛宣传,拓展茶叶销路,当年就销售“丹霞绿乌龙茶”10吨,销售额56万元,实现利润12.5万元,“第一炮”打响,旗开得胜。
2005年5月韶关举办茶叶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评比活动,“丹霞绿乌龙茶”获得市政府科学进步二等奖。
“丹霞绿乌龙茶”研制成功,让红山茶农看到了种茶的希望,与供销社加工厂签订提供茶青合同的茶农越来越多,农民种茶积极性又高起来了。
谭宗志带领供销社茶叶研发组技术人员审时度势,乘势而上,根据红山茶叶历史悠久的实际,在“仁化白毛茶”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丹霞普洱茶”“丹霞工夫红茶”等新品种,这些产品畅销云南、福建、上海、杭州、珠三角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富农合作社临湖山坡茶园。
富农合作社临湖山坡茶园。
南方+:富农合作社在联农带农,帮助父老乡亲致富奔小康方面有哪些作为?
张其彬:我们合作社目前有社员210人,茶叶种植面积5600多亩,茶叶加工厂房面积3000多平方米,拥有中国特种名茶“丹霞银白(白茶)”“丹霞冰鲜茶”“丹霞银毫(绿茶)”“丹霞七子饼茶(黑茶)”“丹霞工夫(红茶)”等系列品种,持有“仙嶂”“丹霞工夫”两个注册商标,取得国家专利证书3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使用授权,已树立了良好品牌形象。产品畅销珠三角、江苏、上海等地。
我们合作社坚持联农带农,通过加强与合作社成员和周边农户的利益联结,助推红山镇茶农增产增收。
富农合作社生产的丹霞银毫。
富农合作社生产的丹霞银毫。
丹霞系列茗茶品牌打响后,供销社领导班子敏锐地意识到,只有把科技成果普及到千家万户,才能实现引领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茶叶市场,供销社领导班子冷静分析认为,茶农个体单干,终究成不了气候。红山茶叶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转变生产方式,成立茶叶经济合作组织,推动茶叶经济持续发展。2008年,供销社班子讨论决定,将“股份茶叶发展公司”改为“茶叶专业合作社”,率先在全县注册成立了第一个农村经济股份制合作社——红山镇富农茶叶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合作社班子成员积极为社员提供苗种、农资、使用技术培训、咨询服务、市场营销信息,做好收购、加工、销售等服务,受到茶农高度好评。
例如,红山镇鱼皇村村民张日洪加入茶叶合作社前,一直沿用传统家庭作坊式茶叶加工技术,无法适应市场需求,茶叶价格一跌再跌,他的积极性严重受挫,甚至产生放弃经营茶厂的念头。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后,合作社派技术骨干前往指导,改变了他落后的种植和加工方式,目前张日洪种茶14亩,已成为富农合作社最大的茶青供应户,每年卖给富农合作社茶青1万多斤,纯收入超10万元。
茶农加入合作社前,大多自产自销,费时费力,收入一直不稳定。加入合作社后,农户把鲜茶叶(茶青)卖给合作社,节省很多时间精力,茶叶收入一直比较稳定。
再举个事例,红山镇鱼皇村上塘村小组村民谢佑祥加入茶叶合作社后,扩大茶叶种植规模,现有茶园10亩。他家仅茶叶一项每年收入最少有8万元。他家5口人,上世纪80年代初是全村最穷的一户人家,现在,他家盖起了小楼房,家中电器样样齐全,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富农合作社生产的丹霞银白。
富农合作社生产的丹霞银白。
从2008年开始,许多红山茶农看好茶叶市场,外出打工的茶农返回家乡,修复改造早年丢荒的茶园,红山镇茶叶产业迅速复苏。大部分茶农的茶园修复改纯后,每亩可采茶青4000多斤,每亩茶叶收入可达1万元至2万元。
尝到甜头后,众多茶农自发加入合作社,截至目前,富农合作社登记注册成员有210人,发展茶农1020人,拥有全县投产面积最大的标准茶园5600亩,年产茶叶100多吨,年销售收入100多万元,带动红山镇80%农户增产增收。
前些年,富农合作社与红山镇34户贫困户签订《精准扶贫茶叶产业合作协议》,向贫困户无偿提供种植技术和茶叶加工技术,对贫困户的青茶实行不低于市场价的保价政策,全部收购。
通过富农合作社的影响和带动,在红山镇党委政府扶持下,近10多年来,红山镇农户茶叶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规模不断扩大,茶叶生产成为红山镇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业特色产业。目前全镇茶园面积约1.39万亩,年产商品茶600吨,产值4000多万元。全镇注册茶叶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家,茶农800多户。作为广东省十大茶乡之一,红山镇的茶叶经济正朝着多元化、集约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前景广阔,前途光明。
南方+:请问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如何看待、评价、支持富农合作社?
张其彬: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充分肯定我们合作社的工作成绩。
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认为,韶关红山白毛茶是广东历史名茶,具有芽头肥硕、茶毫满披、滋味甘醇、带兰花香等特点,品质优异,适合生产各种茶类,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绿色产品,市场潜力广大,前景很好,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绿色生态无公害产品。
在省内外组织的名优茶叶评比活动中,“丹霞普洱茶”和“丹霞冰鲜茶”在2007年分别荣获“广东省第七届名优茶质量竞赛”优质奖;“丹霞白毛茶”在2009年荣获“广东省第八届名优茶质量竞赛”银奖,并被收入《中国名茶志》;“丹霞红茶”在2011年春季中国(广州)国际茶叶博览会,荣获“广东省第九届名优茶质量竞赛”金奖;2016年“仙嶂”白茶被原广东省农业厅、广东省科技厅等12家单位评为“广东茗茶”;2017年,合作社研究生产的白毛茶被原农业部录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富农合作社生产的丹霞工夫红茶。
富农合作社生产的丹霞工夫红茶。
2010年,富农合作社被原韶关市农业局评为“韶关市农民合作社示范单位”;2012年,富农合作社被评为“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2016年,富农合作社被韶关市消费者委员会评为“诚信单位”;2016年,经原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原国家林业局、中华全国供销社总社等9家单位审定,富农合作社被授予“国家农民合作示范社”称号;2018年,富农合作社被评为“广东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合作社研制的5个茶叶品种,分别获得2005年“韶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韶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仁化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韶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3年4月,红山镇政府、仁化县茶业协会在红山举办了首届茶叶节。
2014年,合作社党支部被韶关市委组织部和韶关市委“两新”工作委员会评为“韶关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并获得韶关市“两新”组织党组织“十佳组织生活创新奖”。
2023年富农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24年入围省级标杆农民合作社名单。
红山镇是仁化茶叶主产区和仁化白毛茶原产地。如今,由仁化白毛茶制成的白茶,已成为韶关的一张亮丽名片。
南方+记者 蒋才虎
通讯员 符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