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师范学院:百廿师范砥砺奋进 弘文励教强师报国

作者 林露 2024-12-12 09:53

中国大陆最南端,矗立着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省属师范院校。

120年前,她的前身雷阳中学堂开办师范教育,此后,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出,奔赴祖国各地从师任教,化作一盏盏明灯,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

“求新知,发扬学术,而谋复兴中国教育,是则负其重大之责者,岂非师范教育也哉。”在两个甲子的发展历程中,她始终怀着“为国家民族效命”的执着信念,高举师范大旗,勠力躬耕师范,不断做强师范,担负起为国家和民族培才造士、为区域发展出智献力之责。

她便是位于湛江的岭南师范学院(下称“岭师”)。如今,这所被誉为广东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主力军、粤西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摇篮”的老牌师范院校,正乘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建成教育强国的东风,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岭南师范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粤西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摇篮”。 岭南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供图

岭南师范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粤西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摇篮”。 岭南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供图

初心如磐

开启粤西师范教育先河

翻开岭师校史,一段波澜壮阔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时光回溯三百多年前,岭师从雷阳书院走来,几经易名改制升级,谋教育之发展,求社会之进步。

1636年,雷阳书院诞生于雷州府城怀苏寺北,清末发展成为广东六大书院之一,“胸怀天下、匡时济世、勇猛精进、追求卓越”的书院精神成为滋养岭师人的文化根脉。

1904年,雷阳中学堂附设初级师范班,开启粤西地区师范教育先河。

1991年,湛江师范学院升格为本科师范院校,提出“一体两翼”办学思路,推动学校“上水平、创特色、增效益”,成为全国首家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闯出师范教育发展新路子。

2000年,学校提出走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强校之路,推动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快速发展。

2011年,学校确立“勤教力学、立己树人”办学理念,实施“错位竞争、内涵发展、特色兴校”的发展策略,推动教育教学上质量、学科建设上水平、内部管理上效益。

2014年,学校更名为岭南师范学院,再次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2019年1月,岭南师范学院第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师范性、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发展定位和“强师范、厚理工、兴商科”办学思路,统筹推进“四大战略”和“六大工程”,开启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征程。

百年风雨路,兴教育英才。从一个仅有数十人的旧式学堂,发展成为校园面积2580亩、一校三区办学、全日制在校生超过3万人的现代化高等学府,岭师实现了从书院、学堂到学校的改制,完成从初级师范、中等师范、高等师专、本科师范到研究生教育的飞跃,丹心如始,匠心育人。

一代代岭师人心系教育、接续奋斗、赓续文脉、兴学育人,在雷州半岛这片热土上书写了弘文励教、繁衍后学、强师报国的壮丽诗篇,形成了“士气云蒸、文澜海涌”的办学气象。

近年来,岭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引领、红色传承,厚植办学育人新特色;以深化改革、转型提质,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以创新驱动、内涵发展,塑造人才培养新优势;以做强师范、筑牢根本,彰显服务基础教育新作为。

今年10月,岭师湖光校区投入使用,迎来首届新生。6个二级学院的近4000名学子怀揣梦想,在这里启航。不久前,岭师正式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将招收教育、生物与医药、社会工作3个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未来还将分梯队推进硕士学位点培育。如今,岭师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现有全日制本科生3万余人,专任教师1700余人;本科专业75个,8个师范专业通过教育部二级认证;拥有国家、省一流本科专业16个,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42门。近10年有6000多名应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升学深造率领跑省内同类高校。

2019年,岭师与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合办的孔子课堂升格为孔子学院,2020年开始与爱尔兰大西洋理工大学合作培养烹饪与营养教育本科生。多年来,岭师在注重整合内部资源优化育人质效的同时,也注重高水平教育开放,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白俄罗斯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80多所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培养培训了留学生800余人。

有了人才依托,岭师教学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学校现有省市级科研平台46个,省级教学科研团队26 个,成为湛江湾实验室5个依托单位之一。近10年来,获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约2200项,经费约13330万元;获横向科研课题649项,经费9300余万元;获得授权专利约2350件,其中发明专利430件;获省部级以上等教学科研奖励60余项,其中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11项。

岭南师范学院与湛江湾实验室签订合作协议,携手共促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祝可 摄

岭南师范学院与湛江湾实验室签订合作协议,携手共促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祝可 摄

传承师道

党建引领深化铸魂育人

“守道重醇儒,经师人师,文运宏开钦北斗;立名遵先哲,言教身教,士风丕变式南邦。”走进校内书院广场,一副楹联映入眼帘,对岭师而言,这是学校的文脉源起,也是学校师道文化的精神内核。学校充分挖掘雷阳文化和师道文化的精神内涵,建成雷阳文化驿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启智润心、以文化人、以文优校。

岭南这片历史绵长的土地,为岭师红色基因的传承提供了沃土。“追寻我生命的那份纯真,心中抹不去的那一片云彩,追寻那永远属于我们的那份无悔和忠贞……”近日,岭师音乐与舞蹈学院党委精心打造了一节“音乐党课”。在场景式的艺术体验中,师生们一起走进教育家们的世界,追寻教育家精神之光。

百廿年的发展历程中,走出了谭平山、黄学增、唐才猷等200多位红色校史人物,他们为国家解放、民族独立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红色基因厚植入学校发展的经脉,成为岭师的鲜明标识,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立起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2023年11月,岭南师范学院红色校史人物展开展,系统挖掘、梳理红色校史资源。 赵宇清 摄

2023年11月,岭南师范学院红色校史人物展开展,系统挖掘、梳理红色校史资源。 赵宇清  摄

作为广东省第三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 岭师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4个,全省标杆院系2个,全省样板支部9个,全省“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个,立项数量在广东省同类院校中位于前列。学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年度述职考核多次为“好”。

学校党委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构建了“一轴双融三全四化五维”新时代党建工作体系,建成党建文化学习教育空间和党群统战服务中心,通过实施党建“八大工程”和“八大行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办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五维融合”理论武装体系,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成立学校党委理论宣讲团、大学生“培根”宣讲团、“五老”宣讲团等宣讲队伍,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学生思想引领培根工程”和“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开展“卓越岭师”大学生年度人物、“牵手阳光”十大自强之星典型选树,激励引导大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学校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体制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成为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和广东省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单位。“援藏良驹”实践育人和“牵手阳光”资助育人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学校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政课改革创新,充分挖掘和发挥红土文化、南路革命红色文化和“红树林之城”文化的思政元素,以“三红”文化提升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获评“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入选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牵头高校。

厚植内涵

打造广东教师教育高地

岭师肇始于师范,发展于师范,成名于师范,坚持发展师范是其办学使命所系、办学优势所在。学校教师教育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联通,是全省教师教育体系最完善的高校之一。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广东省出台了“新师范”建设方案,师范院校再次迎来发展良机。岭师紧跟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大势,着眼于做强师范,先后两次制定完善实施“新师范”建设方案,大力推进两代师德同锤炼、专业发展新路径、教师发展新机制、学生素养新发展、基础教育新赋能和教育质量新保障的“一同五新”六大行动,致力打造广东教师教育高地。

“要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创新,将新师范之‘新’贯穿到人才培养目标、过程、手段和评价等各方面,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持续成长。”校长阳爱民表示,学校通过卓越引领、重点突破、全面带动,形成“一本、两代、三全、四得、五育”的师范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基础教育培育“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能发展”的优质师资,不断推动师范教育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11月,2024年岭南师范学院“新师范”建设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寸金校区音乐厅召开。 赵宇清 摄

11月,2024年岭南师范学院“新师范”建设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寸金校区音乐厅召开。 赵宇清 摄

夯实人才培养根基。学校积极实施高水平师范院校建设计划,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科研创新为动力,人才队伍为关键,条件优化为基础,构建高质量师资培养体系。发挥优质带动作用。成立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构建从初阶知识技能学习到高阶核心素养养成的螺旋进阶的卓越教师培育模式。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屡获佳绩。连续九届捧得省“挑战杯”优胜杯,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国赛银奖,省赛7金1银的好成绩。

涵养师生家国情怀。学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将校本特色的师范文化和红色校史精神融入人才全过程,发挥“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郑光华、省级教学名师刘海涛等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进“两代师魂”同铸,成为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深度推进协同育人。学校不断健全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教师发展机构“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近年来,与中小幼特学校共建实习基地320个、人才培养合作共同体70个。与此同时,学校深入推进内部治理体系改革,支撑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成立智慧雷阳书院、教师教育技能实训中心,重组教师教育学院、教学发展与质量测评中心,整合师范教育优势资源,理顺“新师范”的管理关系。

成立“新师范”研究中心、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等,在学校学报开设“新师范教育研究”专栏,积极开展“新师范”实践研究,夯实“新师范”建设的理论根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教师评价、科研评价、学生评价制度,制定师范生培养系列评价办法,健全与中小幼特学校师资互聘办法,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厚植“新师范”内涵发展基础。健全“新师范”建设领导体制机制,从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等方面重点向“新师范”建设倾斜,为“强师范”注入强大动能。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成立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和教育数字化产业学院,为“强师范”插上科技翅膀。

当前,全省高校中,岭师在校师范生规模最大、占比最高;公费师范生规模最大;特教生规模最大。教育专业成为三个硕士学位点之一。此外,岭师是省内较早举办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形成富有特色成效的“四协同”特教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成为广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特殊教育与儿童发展实验室成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坚持师范,并不意味着囿于师范、困于师范。学校主动面向国家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在坚持师范教育不动摇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非师范教育,为师范教育创新发展创设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学校不仅着力做强“新师范”,也致力做优“新工科”、做特“新文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成立10个产业学院,开设省内首个普通院校职业教育本科专业,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适应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今年8月,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分赛现场决赛在岭南师范学院寸金校区举行,岭南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阳爱民在决赛开幕式上致辞。 岭南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8月,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分赛现场决赛在岭南师范学院寸金校区举行,岭南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阳爱民在决赛开幕式上致辞。  岭南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供图

勇担使命

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徐闻北莉岛上,岭师毕业生林小恋扎根于此,一待便是近10年;雪域高原上,从87届毕业生龙家玘主动申请入藏开始,300多名岭师学子接力援藏,支教37年,被誉为“援藏良驹”;在本该退休的年纪,岭师校友、“全国模范教师”韩宜奋重返讲台……作为粤西唯一一所本科师范院校,岭南师院深度服务国家和地方,将师范教育优势转化为推动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强大动能。多年来,从岭师走出的教育“梦之队”,扎根于全国各地教育一线,用心教学、以爱育人。

120年来,岭师累计培养了30多万各类应用型人才,其中基础教育师资10余万名,一批基层教师被评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据不完全统计,超过800名湛江中小学校长、副校长为岭师校友;数以万计的毕业生长期扎根海岛、乡村,是湛江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主力军。

“学校的教师教育与区域基础教育相互渗透、无缝对接、深度融合,有力促进了师范教育发展和优质师资培养。”学校课程教学论专家李斌辉介绍。发挥高等师范教育龙头作用,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岭师深入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三成四化”筑峰工程为抓手,支持湛江、茂名两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累计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助力中小学校长教师成名家、课程改革成精品、特殊教育成标杆和海岛教育信息化、紧缺师资均衡化、教育监测智慧化、课后服务科学化。

学校与湛江、茂名两地100所中小幼特学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立项建设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筑峰计划项目169项;与湛江市教育局合作成立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共同体;建立学科教学专家、地方教研员、中小学骨干教师联合教研共同体,设立100个项目开展课程改革实践研究;建立“粤西基础教育课程资源”数据库,在中小学校开展“美育浸润”“体育浸润”和“传统文化浸润”活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与海岛、乡村学校共享;强化对县域基础教育的纵向帮扶,对湛江市8个县(市、区)开展教育帮扶,合计帮扶“三所学校”和县中401所;助力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学历提升近20万人。

岭师依托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各地中小学校开展支教服务,连续十多年获评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疫情防控期间开通的“云支教”项目,至今参与的大学生志愿者10000多人次,为1000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乡村学子提供线上公益支教服务;遴选30所湛江乡村学校作为“定点结对学校”,帮扶总人数占全省45%,稳居全省第一。学校成为全国两所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1+1+1助学育人项目”试点高校之一。

百廿师范,师道宏昌;师范教育,任重道远。迈进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岭南师范学院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向综合性师范大学发展,大力推进“崇德岭师、优才岭师、创新岭师、开放岭师、卓越岭师”建设,争取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撰文:林露 刘坤章 郭莉敏

编辑 陈文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