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庆文:产业园区应成为产城融合载体|再造新广州 全球大家谈

作者 李鹏程 2025-01-24 07:00

世界城市的港口变迁有何规律?作为产业载体的园区发展又有什么经验?南方日报调研组在对话加坡裕廊国际前总规划师阮庆文时,他结合新加坡的实践探索,给出了关于港口与城市、园区与产业的有关启示。

阮庆文认为,港口不仅有标箱,还关系到拍卖、维修、金融等服务,以及城市在全球的话语权;要根据产业来决定载体,吸引什么样的产业,就要打造什么样的园区;产业园区并非孤立的存在,都市生活与工业生产应在此融为一体;政府鼓励企业创新,首先要敢于投入、勇于承担风险。

新加坡裕廊国际前总规划师阮庆文。资料图片

新加坡裕廊国际前总规划师阮庆文。资料图片


南方日报、南方+:新加坡作为依靠海港而兴的城市,怎样充分发挥港口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阮庆文:就新加坡的实践经验看,利用港口功能和集聚能量发展临港经济,实现临港产业、物流业、临港商贸业的协调发展,由此拉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是城市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依托港口优势的特殊区域经济形式。在新加坡,港口具有多重功能:

首先,具有要素聚集功能。海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的特点,发展临港经济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廉价的生产要素等工业资源,建立加工基地,大进大出的加工产业。港口城市以港口为依托,对其腹地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原材料加工业逐渐向港口聚集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

其次,具有产业辐射带动功能。“以港兴市”,就是充分利用港口的辐射带动功能,大力发展与之相关联的临港产业、商贸物流业、运输业,不断提高港口经济对城市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而城市为港口提供货源以及必要的发展条件和环境,促进港口经济的扩张,从而实现港口与城市区域经济互动协调发展。

再次,具有现代物流整合功能。物流业在港口产业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衡量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和港口现代化水平的标志。综观世界港口的发展趋势,港口功能正在由传统的货物运输中心、商业和工业服务中心向以物流中心为载体,集国际商品、资本、信息、技术等集散于一身的资源配置型港口发展。

此外,具有技术外溢和体制创新功能。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进行零部件加工,可以获得技术外溢收益;通过生产技术、经营理念和企业制度上的学习,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企业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

南方日报、南方+:激活港口,实际上也是拥抱海洋。新加坡本土资源相对有限,怎样向海而生,成为亚洲的先进地区?

阮庆文:新加坡竞争力报告提出,通过扩展现有金融服务、国际贸易、交通运输和物流、会展管理和旅游服务业;以及通过发展医疗保健、教育、传媒、信息与通信技术、电子商务等高增长的服务业,将新加坡发展成为亚洲的优质现代服务业中心。

新加坡的主要发展战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设成为亚洲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其他高附加值服务业中心;为全球顶尖的服务企业打造便捷舒适的商务环境;针对国际与区域市场,打造外向型服务贸易业;形成一定数量并具有成熟海外市场的本土服务业企业;从全球市场吸引具有创新与创意的人力资源和技能;利用信息传播技术增强竞争力,从而克服有限市场规模和人力资源所带来的发展限制。

举例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物流业在全球迅速发展,与高新科技、金融业并称为三大朝阳产业。新加坡现代物流的发展,正是与物流产业战略发展规划息息相关。新加坡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政府的政策引导,目前已发展成为亚洲乃至国际性的区域物流中心。现代物流业是新加坡的支柱产业之一,2017年新加坡物流业对GDP贡献为约10%,物流相关公司8000多家和从业人员达18万人。

再如,新加坡是国际集装箱主航线运输的枢纽港,不仅港口建设高度现代化,而且整个城市以港口产业为依托。城市人口20%以上的就业都与港口有关,形成了繁荣的港口经济产业链。港口、航运、修造船、贸易、仓储、加工、金融、旅游等,特别是修船和海洋工程制造非常发达,体现了高度的同步发展。新加坡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仓储加工区、旅游区、金融街等,都有展现国际化大都市风貌的建设,推动了新加坡经济的持续繁荣。

南方日报、南方+:除了港口外,新加坡在产业经济领域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具有国际领先的园区。为何新加坡这么注重园区建设?它可以为城市带来什么?

阮庆文:新加坡以产城融合的理念打造园区综合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园区促进了产业发展先行、引领产城互动。园区的核心在产业,要落实产业定位,做好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城镇化与产业发展间的良性互动。

其次,园区顺应了产业升级需求、促进城镇更新内涵。新加坡推进产城融合,将园区土地、空间资源用于发展新兴产业及支撑平台,以保障产业升级与城镇更新发展的可持续性。

此外,园区实现了产城形象优化、提高国际竞争力。新加坡借助产业结构转型机遇,提升与优化城镇内涵以吸引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鼓励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不断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在世界竞争面前,新加坡的园区综合体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并导入产业配套,对优资企业和产业人才将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伴随着先进基础设施投入和现代服务业功能的完善,新加坡城市对产业和人才的保障作用日益明显,形成了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纬壹科技城内,企业与人才随时可以享受开敞自由的活动空间。黄楚旋 摄

纬壹科技城内,企业与人才随时可以享受开敞自由的活动空间。黄楚旋 摄

南方日报、南方+:请举一个例子谈谈新加坡的园区建设理念?该园区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现代产业园区有何启示?

阮庆文:纬壹科技城是新加坡的代表性园区之一。其占地约2平方公里,距离城市中心约6公里。建设之初,纬壹科技城的园区规划发展理念被设定为:“集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于一体”的活力科技社群。我们希望在那里打造一个宜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休闲硬件环境,催化科学研究,集聚创新技术和创业社群,使之成为新加坡中部充满活力的创新技术、研发和娱乐中心。

遵循这一定位和思路,在园区规划设计理念方面,纬壹科技城充分考虑了知识型经济发展的特点,采取了不同于一般商务园和综合工业区的设计方法。这里的主要功能元素占比分别为:工作55%,居住33%,教育7%,休闲5%。这一理念反映在用地上,就是用地布局的多元性与混合型。纬壹科技城采取紧凑的用地布局概念,以减少园区内部不必要的交通量,但各组团间却预留出足够大的空间,使得各个产业组团可以有机地扩建成长。

园区设计遵循了四大基本原则。

首先,动态的综合土地利用。我们通过多元化综合土地利用,加强了园区时空的变化。园区集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于一体,并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我们还注重弹性指导土地和建筑物使用,采取“有机成长”的产业发展策略。其次,持续的产业改革创新。园区希望为促进和引导产业改革与创新提供条件。为广泛聚集人才资源,园区采取了多元教育技能培训与素质能力提升等举措。再次,为促进员工交流打造信息网络。园区内,虚拟空间通过遍布的信息网络工程连接;实体空间则通过建筑内部与外间的设施联系。此外,保留独特的园区风采面貌。园区建设过程中,注重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艺术与文化的融入。

参照纬壹科技城,现代产业园区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有四个方面。一是要自主开发项目,引领促进园区产业化的进程;二是要构建产业集群,加强园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三是要打造共享平台,提振园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四是要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园区的功能内涵并提升形象。

更多阅读:

亚洲启示录:世界城市如何求解“逆风局”|跨国调研 再看广州

专题|再造新广州 枢纽大问策

统筹:李鹏程

撰文:李鹏程

调研组:龚晶 李鹏程 黄楚旋 吴冠霖 洪钰敏

策划:林焕辉 龚晶 陈思勤

出品: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部

编辑 程钰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