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厂房在梅县产业园拔地而起,一张张铜箔从生产线上缓缓流出,一条条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一片片农田里稻香四溢……梅县这座客家小城从未停歇脚步,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迸发新活力。
2025年一季度,梅县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8%,在全省122个县市区排第二名、全市第一名;全区规上工业产值达61.35亿元,同比增长62.9%,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8%,GDP增速和规上工业产值增速双双拿下全市首位、全省前列。就在数据披露前几天,还有喜讯传来:梅县区入选广东各区(除广州、深圳外的市辖区)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前十五名单。接连不断的“奖状”彰显了梅县区企业发展活力、科技创新实力、产业体系竞争力。
梅县区入选广东各区(除广州、深圳外的市辖区)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前十五名单。
梅县区入选广东各区(除广州、深圳外的市辖区)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前十五名单。
梅县区经济发展何以能有今日成效?近年来,梅县区加力提速实施“百千万工程”,在“三年初见成效”的重要节点,坚持挑大梁、担责任,主动作示范、树标杆,实现一季度经济“开门红”,为拼搏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振士气。
超前部署
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梅县区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对产业发展坚持系统思维、规划先行,立足长远、注重实际,超前谋划、超前部署。早在2021、2022年,就前后制定《梅县区铜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梅州市梅县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产业规划,统筹各类资源要素,持之以恒拼经济、拼项目、拼发展,逐年逐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量质齐升。
“狠抓招商、精准招商”是梅县区向外传送的信号。梅县区积极推行“全员招商”,坚持“一把手”招商,瞄准龙头企业、链式企业等精准招商,调整建立了11支区级招商服务队、19支镇级招商服务队,高标准配齐招商队伍,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跟到底”要求。2025年一季度,引进40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产业等12个项目;连续五年获全市招商引资项目绩效管理优秀等次,这些实打实的成绩正是梅县区“大抓招商”的生动写照。
在今年全区招商引资项目工作推进会上,区委书记温助民掷地有声,提出要切实把招商引资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壮大“2+1”主导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在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链引群上持续发力,加快构建具有梅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方面,梅县区召集“老友”集聚成群,提速改造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推动高端铜箔、机械智造、智能家电“2+1”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构建贯通上下游的百亿产业集群,点燃工业发展主引擎。另一方面,梅县区迎接“新朋”纷至沓来,布局新产业、新赛道,培育发展新材料、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谋划引进AI智能、6G等未来产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产业发展离不开平台建设,梅县区大抓招商、狠抓项目的同时,也在筑平台上下功夫。为保障企业安心生产,吸引更多企业和项目落地生根,梅县区持续优化完善“一园一区一港一地”产业规划布局,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开展产业链“登门走访”,以“母亲式”服务靠前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需求,为“老友新朋”建造“家园”。
产业园区是工业经济的重要阵地,图为梅县产业园航拍。
产业园区是工业经济的重要阵地,图为梅县产业园航拍。
作为省级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梅州梅县产业园坚持园区围着产业转、要素推着项目走、人员盯着项目干,构建从项目洽谈签约到竣工投产全流程闭环服务,全力保障庆达科技、润龙汽配、成富电子等8个在库项目加快建成投产,项目招得进、落得快、建得好。2025年一季度,该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0.2亿元,同比增长85%,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6%,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5%,在全市10个产业园区中增长速度最快。园区数据的高增背后,是梅县区政策发力、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不断培育新动能的生动缩影。
筑平台、强载体的同时,梅县区还将培育“四上”企业作为重要突破口,通过高位推动、精准施策,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全力招引培育“四上”企业,壮大实体经济规模和实力。2024年,梅县区“四上”企业新增92家,净增44家,新增净增数量均居全市第一。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智能家电产业,推动聚企成链、聚链成群,梅县区以“园中园”的方式谋划建设智能家电产业园。庆达科技智能家电配套产业(梅州)基地项目正是被此吸引而落户梅县区的。项目于2024年2月动工建设,仅用时7个月便完成一期主体结构封顶,未来将满足智能家电电机、智能电控板、新能源汽车电机等多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梅县区县域经济蓝图中,早谋划、早部署是先手棋,强执行、重实效是关键招。从招商引资的积极突破,到惠企服务的重点落实,从产业集群的整体规划,到“四上”企业的精准培育,每一项工作都紧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一季度经济“开门红”,既是“百千万工程”实施成效的可视化,也是对梅县区高位部署、聚势赋能、真抓实干的丰厚回报。
靶向发力
培育县域产业集群
产业园区是工业经济的重要阵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9.8%的背后,可以看到梅县区长期坚持发展产业、招商引资、优化服务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开年以来,梅县区以“起步就起跑”的决心,持续推动在建工业重点项目加快落地建设。明宇新材年产4万吨岩棉板、同盛新材年产15万吨沥青混凝土等项目均已投产,顶业年产10万吨饲料已经验收,即将投产。
与此同时,梅县区对高端铜箔、机械智造、智能家电“2+1”主导产业集中发力,不断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做好新能源、新材料等未来产业的招引,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梅县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
作为梅县区高端铜箔产业的龙头企业,今年一季度嘉元科技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7亿元至23亿元,同比增长82.80%至147.32%。面对近年来铜箔行业的激烈竞争,如何突破重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嘉元给出的答案是创新。
嘉元科技已建成六个铜箔生产基地,年产能超过11万吨。
嘉元科技已建成六个铜箔生产基地,年产能超过11万吨。
走进嘉元科技的无尘生产车间,全自动化生产线正匀速运转,高性能铜箔如流水般从辊轴上延展而出,经过电解、剥离、分切等工序,薄如蝉翼的铜箔最终收成卷状。据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共有2600名左右员工,生产订单充足,生产线已接近满负荷运转状态。
在嘉元科技研发中心的实验室中,研发人员正在对最新的锂电铜箔的添加剂配方进行测试,用以提高铜箔的各项性能。“目前我们共有研发人员上百人,平均年龄不到35岁。”嘉元科技研发部部长曾嘉文表示,实验室中每天都会进行基础研究和样品小试,通过大数据的引进,对材料进行快速选型,用于匹配市场需求。
企业技改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嘉元科技多措并举,采取研发创新、提高产能利用率、数字化转型升级等系列应对措施,不断加大在高端电解铜箔领域的研发投入,持续拓展高端铜箔应用市场,取得了积极成效。
“梅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的‘政策组合拳’切实有效,给予我们能源、土地、奖补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嘉元科技董事会秘书李恒宏表示,目前公司已建成六个铜箔生产基地,年产能超过11万吨。
在嘉元科技等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下,一季度,以铜箔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分别同比增长417.6%、12.9%,产业链协同效应持续增强。BPW(梅州)车轴、庆达科技等企业今年一季度产值也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庆达科技智能电机、润龙汽车配件加工制造等项目加快推进。
得益于近两年来的技改投入,盛富金属生产流水线的自动化率已达六成。
得益于近两年来的技改投入,盛富金属生产流水线的自动化率已达六成。
位于南口镇的梅州市盛富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是梅县区培育机械智造产业的代表企业,自动化冲压设备正在对钣金产品进行加工。占地9万平方米的车间内,机器轰鸣,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作为梅县区纳税十强企业,梅州市盛富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中高端金属家具用品、钢木家具、家居装饰品,目前员工超过900人,2024年产值同比增长100%。
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近年来我们持续投入设备更新改造,持续投入新产品、新工艺研发,通过上述的投入,2024年实现了逆势增长。”梅州市盛富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宇文表示,今年以来,企业在面对关税和国际形势的不利影响下,积极转型,通过打造自身品牌以及电商平台等方式,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实现了一季度产值同比稳中有进。在梅县区的大力支持下,四期项目正有序推进中,预计总投入1.5个亿,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5亿元以上。
“我们充分运用‘一起益企’服务保障工作机制,畅通企业问题诉求反映渠道。”梅县区经贸系统党委副书记潘春标表示,接下来将立足企业发展需求,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投入,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多元融合
创新县域发展方向
走在梅县区的街边巷尾、田间地头,能够感受到多元业态带来的活力。漫山遍野的柚树郁郁葱葱,名扬四海的梅县金柚经过深加工成为一件件广受欢迎的商品,华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中的樱桃、番茄蓬勃生长,还有侨乡村的金黄油菜花、南福村的金柚公园、长教村的千亩茶田与“桥溪古韵”,共同构成一幅农文旅深度融合、城乡协调发展的和美画卷。
在全省、全市“新春第一会”击鼓催征之后,梅县区坚持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及早统筹谋划部署,以建设产业新城、文化名城、幸福之城为目标,激发多元业态新活力。2025年一季度,全区重点产业项目投资总额完成1.54亿元,总体呈上升态势。
以工业思维发展农业为梅县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思路,图为华发农业产业基地种植大棚。
以工业思维发展农业为梅县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思路,图为华发农业产业基地种植大棚。
以工业思维发展农业为梅县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思路。2024年6月正式投产的华发(梅州)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基地项目,凭借首创的“云端大脑”系统平台,全天候“定制”温、光、水、气、肥,创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让农作物全年不间断生产。位于畲江镇的蓝莓现代产业示范基地通过“5G+”智慧农业技术,发展蓝莓精细化生产方式、数字化智能监控、控制管理水肥滴灌综合系统和多媒体电商平台,所产优质蓝莓连续两年在春节期间错峰上市,深受消费者欢迎。
致力于柚果、茶叶精深加工的梅州市珍宝金柚实业有限公司同样秉持工业思维,以科技创新为农业产业赋能。珍宝金柚拥有2100亩“金柚+茶叶”种植基地、90亩科技示范生产基地、金柚原浆生产车间、精酿啤酒发酵设备等,凭借独特的加工技术和丰富的产品类型,成为推动梅县金柚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农业产业为基础,风土文化是灵魂。近年来,梅县区坚持以文塑旅、以农兴旅、以旅带农,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着力把丙雁松片区打造成为“三年初见成效”的集中展示区。
雁洋镇长教村的山水茶田与客韵民居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时光追溯到1995年,广东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响应政府号召,在长教村开发建设了集茶叶种植与加工生产、旅游度假、康养研学于一体的雁南飞茶田景区。2013年,长教村又对富有客家特色的桥溪村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桥溪古韵景点,与雁南飞茶田融为一体,成功推动荒山变茶田、林区变景区、古村落变旅游区。如今,雁南飞茶田景区吸引来的游客数不胜数,带动配套服务业兴旺繁荣,为当地村民的收入提供了有力保障。
推动农业与文旅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梅县区还注重挖掘古镇古村文化资源,深入推进村庄建设、美丽圩镇建设、古镇核心区复原“三大行动”,加快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提升项目等建设。
今年初,“请到中国·松口过大年”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
今年初,“请到中国·松口过大年”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
今年年初,松口镇中国移民广场上举行了一场热闹非凡的“请到中国·松口过大年”活动,海外侨领侨商、港澳台同胞、商会人士等嘉宾来到松口古街,和松口乡亲们一起听山歌、写春联、品美食,感受客家人的浓浓年味。松口镇是岭南四大古镇之一,也是客家人下南洋第一站,拥有1200年悠久历史。2024年以来,梅县区集中力量资源攻坚松口古镇保护开发,致力于打造“南洋海丝路·客侨第一镇”。千年古镇焕发活力,为丙雁松片区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5年一季度,梅县区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75.3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65.34万元。春节期间,全区接待游客51.28万人次,松口镇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同比增长超200%。旅游业的优异成绩同样得益于科学统筹与高位部署,2024年以来,梅县区在振兴旅游业态等方面谋划思考,整合松口古镇现有资源,串联丙村镇、雁洋镇各A级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策划设计旅游精品线路,将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落到实处。
新产业、新业态让县域经济更加繁荣,也为城乡居民增收致富。在“三年初见成效”之际,梅县区将在县域经济产业“蓝海”中继续“拓荒”,推动兴业、强区、富民一体发展,以县城为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争取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批复,打造独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梅县新城。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刘明心 杨斐君
摄影 杨斐君
通讯员 吴碧芬 王雅 冯森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