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门诊,婴儿发烧是家长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许多家长一遇到孩子发烧,就自然而然地认为是感冒了。
近期,清远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了一名因发烧就诊的小婴儿,最终却确诊为尿路感染。一开始,家长因为顾虑,没有同意医生建议进行膀胱尿路造影检查。没想到,两个月后,宝宝再次因尿路感染发烧住院。检查后发现,宝宝不仅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V级,还因反复感染导致肾脏明显增大,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纠正反流,以阻止肾脏进一步受损。
清远市人民医院儿科门急诊主任、主任医师戴汝均提醒,门诊中常见家长抱着反复发热的婴儿求诊,首诊时多被考虑呼吸道感染,但实际上约10%~15%的婴幼儿发热性疾病源于尿路感染。更值得警惕的是,新生儿及小婴儿的尿路感染可能仅表现为拒奶、嗜睡、体重不增等非特异性症状,极易造成误诊漏诊。
3月龄内婴儿发热需高度警惕
与成人尿路感染多由卫生问题引发不同,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尿路感染常与先天畸形相关。数据显示,在发热性尿路感染的婴幼儿中,约30%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VUR)等结构性异常。
“3月龄内婴儿尚携带母体抗体,正常情况下较少发生感染性发热,若此阶段出现反复发热,必须高度怀疑先天发育问题。”戴汝均解释,膀胱输尿管连接处的“抗反流阀门”发育不全,会导致尿液从膀胱逆流至输尿管甚至肾脏,形成“感染-损伤-瘢痕”的恶性循环。
这种隐匿的“尿液逆流”对肾脏的伤害是渐进性的,未经治疗的中重度反流患儿,可能会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更严重者可发展为高血压、慢性肾病,甚至在成年早期出现肾衰竭。
“很多医生和家长存在误区,认为‘小孩不会得尿路感染’,或者觉得‘退烧就好了’,忽视了潜在的结构异常。”戴汝均强调,对于2岁以下反复发热患儿,尤其是伴有呕吐、腹痛、生长发育迟缓者,应常规进行尿常规检测,必要时结合尿培养和影像学检查。
膀胱尿路造影是目前诊断的“金标准”,但家长常因担心辐射和侵入性操作而拒绝。对此,戴汝均解释,单次VCUG的辐射剂量仅相当于一次胸部X线检查,而早期确诊能避免肾脏不可逆损伤。
中重度反流可能需手术干预
在基层医疗机构,婴幼儿尿路感染的误诊率较高。对此,戴汝均提到,为了保障婴幼儿安全,对于3月龄以内的发烧宝宝,医院儿科都建议住院诊治,完善尿路感染、肺炎、脑炎等感染的筛查,以及早发现严重病变;对于2岁以内的反复发烧患儿,进行尿常规检查,避免漏诊尿路感染。
轻度反流患儿可采取保守治疗,多喝水、勤排尿,以减少膀胱内细菌滋生;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降低感染风险;保守治疗期间需每3—6个月复查尿常规和超声,监测肾脏形态变化。对于中重度反流或保守治疗失败的患儿,可能需要手术干预。手术可以修复输尿管和膀胱连接处的结构,纠正反流。
对于已有泌尿系统异常的患儿,家庭护理需更精细。戴汝均特别提醒,中重度反流预防性抗生素可能需连续服用3—6个月,其间不可随意停药;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肾B超,一旦出现发热、血尿、尿痛等情况立即就诊。
撰文:陈之瑜 刘秋宜 通讯员 彭可明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