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脉冲对科幻迷来说并不陌生,它常出现在小说、漫画或电影中,现实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在航天器、无线电通信、雷达系统等领域,肇庆新区的一家企业大胆尝试,将其应用在新能源高压铝棒线束压接上,使其成为一种提高产品可靠性占领未来市场的“利器”。
在广东北理华创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理华创”)的中试现场,电磁脉冲的磁场瞬间将铝线束和铜端子压接为一体,由于加工过程不需要接触端子表面,还保护端子表面镀层的完整性。通过仪器的精确测量,结果显示不同载流条件下温升降低20%以上。
北理华创的生产车间。黄玉兰 摄
北理华创的生产车间。黄玉兰 摄
20%意味着什么?当前,新能源汽车充电电流向800V或者更高的平台发展,需使用更大规格的线束,对高压线束的压接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与超声波及模具压接机生产的产品相比,该技术明显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这项技术源于航空航天电磁铆接成形技术研究课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公司首席科学家孙逢春指导下,针对其在新能源产业上更大的规模应用价值,特别是大线径和不同合金之间的焊接难题,我们做了一些扩展研究。”该公司副总经理、技术总工董仲力介绍,目前国内还没有用电磁脉冲压接汽车线束的企业,北理华创申请了“一种基于电磁脉冲技术的新能源高压铝棒线束”专利,将立足这一专利研发成果,为下游汽车整车生产商提供降本增效的可靠方案。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靠科技创新催生出的新模式、新产业、新动能。北理华创以肇庆工厂的科研团队为核心,联动深圳研究院与北京总部的实验室力量,与上游设备公司联合共研下,实现了电磁脉冲生产设备的国产化替代,为国内汽车线束生产创造出一种新的技术。这种技术,可有效提高3倍以上的生产效率,节省模具成本,还能为同行业企业节省数百万的进口设备采购成本。
董仲力预判,若技术能与市场有效对接,形成规模效益,公司将在3年内可实现产值快速增长。这无疑增强了肇庆新区主导产业——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软实力、硬支撑与发展信心。
2022年,北理华创肇庆公司在肇庆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科技产业园投产;2023年,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短短两年时间,该公司不仅研发出新的专利成果,还承接了北京总部近三分之一的订单,年产值即将突破亿元大关。
聚焦新质生产力,北理华创还在生产线上不断做出努力与尝试。在汽车线束行业,生产对人工的依赖程度较高,人力成本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厂商扩大产能。董仲力说道:“我们将部分工序做自动化整合集成,依靠先进设备及可靠的工艺技术减少了人工成本投入。”
进入10月以来,北理华创进入“订单潮”阶段,正紧紧抓住四季度这个关键时期,储备原材料、人力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掀起生产热潮,以应对不断增加的订单,全力冲刺2024年产值1亿元的目标任务。
肇庆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来将继续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引导上下游优质企业落地新区,做大做强百亿产业集群,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策划:赵进
统筹:吴帆 王焌鑫 林双英
撰文:王焌鑫
联合出品: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肇庆分社 肇庆新区党群工作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