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朝仪:信息科技不是额外技能,而是与写字、算数一样的基础能力|茂名师说

作者 叶洁 2025-09-11 15:38

开学第一周,化州市第一初级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魏朝仪的办公室外,多了几位主动前来咨询的家长。“孩子想学编程,该从哪里入手?”“信息科技社团还招人吗?”——这般情景,在五年前几乎难以想象。

“以前一提信息课,家长总觉得就是教打字、玩游戏。”魏朝仪笑道。他从教近二十年,亲历了这门学科从“边缘辅科”走向“核心素养”的蝶变。曾经,不少家长担心课程会加剧孩子沉迷网络,如今却主动谈论“AI”“数字素养”,甚至协助整理电子作业、借助信息设备辅助学习。

“这种转变并非跟风,而是源于现实需求与政策引领的理性判断。”魏朝仪说。2022年,教育部新课标确立信息科技为必修课,学科名称从“信息技术”变为“信息科技”,一词之变,折射的是从“工具操作”到“科技素养”的深刻转型。

茂名市魏朝仪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魏朝仪。

茂名市魏朝仪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魏朝仪。

角色之变:从“授业”到“赋能”

作为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理科名教师培养对象、学校工会副主席,魏朝仪近年来将大量精力投入教师培训与学科推广中。他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正在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与赋能者”。

“以前信息课多是教学生‘怎么用软件’,现在更强调引导他们理解技术背后的思维。”他举例说,课堂上会教学生用AI整理学习笔记,但一定会提醒他们:“AI是工具,你自己的思考才是核心。”

在他看来,AI的真正价值在于“赋能教育而非替代教育”。2023年,魏朝仪主持的工作室培训多地语文教师运用“AI+绘本”营造课文情境、辅助作文教学。一位乡村教师反馈,“学生原来怕写作文,现在因为有了AI创设的生动场景,写作兴趣明显提升了。”

“赋能教师,就是间接赋能学生。”魏朝仪说,“这比单纯教技术更有意义。”

送教活动。

送教活动。

学科升华:从“辅助工具”到“素养载体”

新课标实施后,信息科技不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而是融入所有学科的底层能力。

魏朝仪举例:数学用AI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图形变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三角形稳定性”;语文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AI诵读”功能,让学生跟随AI纠正发音,感受语言韵律。

“信息科技的真正作用,是打破课堂边界,让抽象知识变具体,让每个学生都能‘跟得上、学得懂’。”他说。

尽管AI技术快速发展,但魏朝仪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AI缺乏情感互动的能力。”他提到,AI虽然能批改选择题、整理错题,但当学生考试失利时,AI无法给予有温度的陪伴和鼓励。“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关心,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

魏朝仪认为,AI的真正作用是让教学更精准。在他的工作室推广的“AI学情分析”实践中,教师通过平台快速统计学生错题分布,针对薄弱点推送专项训练或微课视频。“比如学一元二次方程,AI发现60%的学生错在因式分解法,我们就针对性地通过AI生成10道情境题来训练学生——这就是精准教学。”

破局之道:观念比技术更难突破

尽管AI教育前景广阔,但推广过程中依然面临阻力。魏朝仪总结为两大挑战:观念阻力与技术门槛。“有些老教师认为‘不用AI也能教好’,中年教师则担心‘AI会让学生变懒’。”

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

面对不同教师群体,他采取“分层破局”策略:

对老教师:展示“AI高效批改作业”“一键生成错题本”等实用功能,从减轻工作量切入;

对中年教师:组织案例研讨,展示“如何用AI设计探究式课堂”,强调AI的助手角色;

对乡村教师:联合茂名市名师工作室手把手培训,安排城区教师结对帮扶。

目前,化州多所乡村学校的教师已能熟练使用AI辅助教学。“技术不会用可以学,但观念转变必须先行。”魏朝仪说。

对于未来,魏朝仪描绘出一幅理想的图景:课堂上将没有统一的课本和进度,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AI学伴,根据自身基础接收推送内容。教师的工作重心则从“批改作业、讲解题目”转向“设计课程、关注学生心理与创造力”。

“教育将真正回归‘育人’的本质。”他坚定地说。

撰文:叶洁 通讯员 伍云昌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