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娜
手机屏幕亮起时,我正对着电脑梳理一份棘手的方案。一看消息提示,发件人是罗伯特老先生,附带一张华盛顿秋日的街景:82岁的老人穿着驼色风衣,站在国会大厦的轮廓下,笑容比阳光还要明亮。
指尖敲下回复瞬间,忽然意识到,这些年,我身边总萦绕着这样温暖的“时差”。他们是我的忘年交,是一群走过比我多半个世纪光阴的人,却像枝头的晨露,总能在我人生的某个转角,落下清澈的智慧。
罗伯特是我在App上学习英语的老师。他说80多岁工作很正常,头发全白却总爱穿色彩鲜亮的衬衫。虽然我也就约过他7次课,但却成为了跨越重洋的云友。
他是商业方面的专家,会认真听我讲工作里的挫败,用带着英伦腔的中文说“没关系,我年轻时犯过更严重的失误”。前阵子他来中国旅游,去了北京、西安和成都,吃了冰糖葫芦、肉夹馍。返回华盛顿时,给我发微信:“人生不必太急躁,懂得停下来闻闻别人家院子里的花香。”
前年,我的忘年交小稚老师带着杰克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他原是一家世界500强公司高管,非常优秀,但小稚老师却这样介绍:“杰克70多岁了,家里有10个孙子,你该听听他怎么‘治家’。”
后来和杰克熟了,发现他的智慧深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我抱怨年轻人想法太多时,他说:“10个孙子抢玩具时,我从不说谁该让谁,而是问你们想不想一起搭个更大的城堡?”我纠结赚钱与生活的矛盾时,他会翻出旧照片,一脸灿烂:“钱像棉袄,够暖就行,穿太厚了走不动路。”
杰克很熟悉中国的节日,重要节日都会给我发来信息。他总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时节,我能做的,就是看着他们慢慢长。”
这份跨越时差的牵挂,让我明白真正的忘年交,从不是单方面的“请教”,而是两个生命在时光长河里相互映照。
今天要见的是宝马前高管,75岁的德国人W先生,依旧每天健身、看行业报告。老先生75岁了还在创业,团队都是70多岁的人。
他分享说,以前在宝马公司时,有自己的飞机,到哪里都有人前呼后拥,现在什么都是自己做而且经济舱全球飞。他还告诉我,他创业遇到了很多挑战,但到最后,他的总结是:“我并没有觉得工作艰难,我在享受。”让我不禁感慨:老先生,加油!
这也让我想起前同事老李,现在也是70多岁了,当过兵,在国企也干过。我刚毕业时,老李也就50多岁,意气风发,总是能想到各种办法鼓励年轻人往前走,他喜欢说:“看你们年轻人折腾,我也觉得自己年轻了!”
还有老贺,70多岁的技术专家,总说“做技术和泡茶一样,水温、时长、茶量,差一点都不是那个味”。他教我怎么跟难缠的客户打交道:“对方急,你就慢;对方躁,你就稳。就像龙井要用80℃的水,急不得。”
这些前辈,像一棵棵年轮清晰的大树,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投下不同的光影。
老张工则是个“实验控”,70多岁还在自己做实验并用Excel做表格,他做的产品总能一次成功,主要就是要自己第一手的手感,习惯那句话:“实验和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别被实验操作和数字捆住脚。”
浙大的吕老师,60岁时还带博士生,现在退休了带她的宝贝外孙们。她的学生说:“我们吕老师坚持30多年用全英文上有机化学的课。”我则称吕老师为“哈佛姥姥”,因为她女儿女婿都是哈佛毕业的高材生,令人钦佩。
还有海伦老师,说着流利英文的中国“50后”,以前也是世界500强公司的管理层,现在60多岁了还在开拓自己的创业版图。她曾是我的质量管理导师,她教我的不仅是质量管理体系,更是“怎么在细节里藏温度”。
这些忘年交们,用他们走过的岁月告诉我:成功从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徒步。那些历经时光打磨的智慧,就像沿途的补给站,让我在奔跑时,不忘为什么出发。
(作者系企业高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