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遗工坊到数字车间,解码番禺如何让“守艺人”变身“新匠人”

作者 钟晓宇 2025-05-01 21:56

在珠江潮涌的南岸,番禺这座千年古邑正以劳动者的智慧与汗水,书写着新时代的产业传奇。

当“五一”劳动节的晨曦洒向莲花山古采石场的斧凿遗痕,照亮广汽智能车间跃动的机械臂,映红沙湾古镇砖雕匠人的刻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位劳动者,都在用“匠人、匠心、匠品”诠释着“劳动最光荣”的时代内涵。

从非遗工坊到数字工厂,从田间地头到国际舞台,番禺以系统性的人才培育生态,让工匠精神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谱写了一曲传统与现代交响的劳动赞歌。

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我们走进这片热土,探寻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如何成为驱动城市前行的内生动力。

以匠人精神滋养劳动精神

番禺的匠人,深植于广府文化的土壤,匠人精神是刻在番禺基因里的文化密码。沙湾古镇的砖雕艺术历经明清至今,以刀为笔、以砖为纸,在方寸之间雕刻出岭南风韵。

砖雕大国工匠何世良制作砖雕

砖雕大国工匠何世良制作砖雕

大国工匠何世良16岁投身木雕,自学砖雕技艺,将传统“挂线砖雕”的细腻技法与现代艺术结合,创作出《六国大封相》等获奖作品。

他坦言:“每一刀都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这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正是番禺匠人精神的缩影。

在沙湾,水牛奶传统小食制作技艺、广东音乐等12项非遗项目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生活哲学的延续。

全国劳动模范王秀甜以一碗姜埋奶传递沙湾人“食不厌精”的养生智慧,而三稔厅的广东音乐则用《赛龙夺锦》的激昂旋律唤醒文化记忆。

2024年,沙湾更成为全省首个“非遗古镇”,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教育”模式,让灰塑、砖雕走进校园课堂,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无缝对接,使匠人精神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生。

沙湾飘色巡游

沙湾飘色巡游

以匠品工艺推动产业升级

番禺的匠品工艺,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更是技艺与科技的融合。

在石碁镇,轻工大国工匠、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陈达强将红木家具的榫卯工艺与当代设计理念结合,打造出产值超30亿元的产业带。他认为:“传承不是复制,而是在文化根脉上开新花。”

轻工大国工匠陈达强指导员工制作家具

轻工大国工匠陈达强指导员工制作家具

这种创新精神同样体现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在广汽埃安的智能工厂,工程师丰月手持检测仪,目光聚焦于车身焊接的毫米级误差。

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以“99%合格率即失败”的极致标准,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

如今,广汽埃安年营收超千亿,带动215家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广汽集团总部迁入后启动“三年500亿”研发计划,持续释放产业动能,正是坚持匠品工艺的初心,让“番禺智造”跻身全球产业链高端。

番禺的技工教育体系为匠品创新注入人才活水。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内,戴着蓝色头盔的“现场工程师班”学生跟着老师按照企业订单,开展真实生产。

如今,番职院依托广州市智能装备制造产教联合体,打造“校中厂”校企协同育人新范式,真正实现“把匠品精神种进产业土壤”。

匠心传承铸就精神丰碑

匠心,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它既是对职业的忠诚,更是对社会的反哺。在番禺,匠人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时代的担当者。

悦佳水果专业合作社社长冯志佳,20余年致力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民共同富裕,为周边一千多名农民开辟特色水果种植之路,种植面积1万多亩,实现经济效益超2亿元。

“农业需要工匠精神,因为土地不会辜负每一份用心。”冯志佳的坚守,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田间地头化为现实。

在番禺新造职业技术学校的“广绣技能大师工作室”,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梁秀玲耐心地向学生介绍广绣的历史,并指导学生一针一线创作。作为广绣家族的第五代传承人,梁秀玲用半生诠释了“守艺人”的坚守与智慧。

她不仅让广绣在针线交错间重生,更通过校园的每一堂课、每一件作品,将文化自信融入年轻一代的心田。正如她所言:“传承不是重复过去,而是让传统与时代共鸣。”在这条路上,梁秀玲与她的家族,仍在飞针走线,绣写着广绣的未来。

同时,番禺区总工会连续多年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通过黎国雄、陈茂林等模范人物的宣讲,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价值观深植青少年心中。一名学生在聆听宣讲后感慨:“劳模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星火,指引我们成为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沃土育才:以政策生态构筑人才高地

番禺深谙“人才是第一资源”,推出“人才生态30条”,构建“白金卡、金卡、银卡”三级服务体系,涵盖医疗、教育、安居等13项专属福利,804套人才公寓实现“拎包入住”。

广州大学城作为“智核”,联动千亿产业集群,打造低空经济、智慧出行等未来产业创新园,吸引小鹏汇天、里工实业等企业落户,形成“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 自2016年以来,番禺区累计投入超过7亿元专项人才补贴,扶持创新创业团队和个人达8025个。

目前,番禺区推出了《番禺工匠培育工程实施办法(试行)》和《番禺工匠学院创建管理试行办法》,通过开展“匠人 匠心 匠品”传承创新系列活动,评选出10个大国工匠和名工名匠传承创新工作室,涵盖汽车制造、传统工艺、岭南文化等十个类别,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区掀起尊重技艺、鼓励创新的热潮。

文化出海:从湾区匠造到世界标杆

番禺的产业发展始终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通过以“文化为魂、产业为体”的双向融合,探索出一条“以文兴业、以产彰文”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如今,番禺工匠精神正以文化IP的形式闪耀全球。

番禺区7000余家灯光音响企业集群,以“文化+科技”赋能全球舞台。锐丰科技的线阵列音响系统亮相北京冬奥会,中法友谊灯光秀获法国总统点赞;浩洋股份的舞台灯产品服务奥运会、世界杯,将广东音乐的韵律转化为光影艺术。快时尚巨头希音和Temu以数字化供应链颠覆全球时尚产业,成为“数字文化出海”的标杆。

锐丰技术骨干为冬奥扩声系统提供保障

锐丰技术骨干为冬奥扩声系统提供保障

更深远的是,番禺将工匠精神融入城市基因。三善村“鲁班庙”的修复与“工匠博物馆”的筹建,让年轻一代看到“慢工出细活”的价值;何世良、陈达强等大师与五华县共建工作室,推动“广东技工”工程,为乡村振兴输送技能人才。正如民俗专家梁谋所言:“匠人的坚守,既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投资。”

今日的番禺,劳模精神与工匠文化交织成网,传统技艺与新兴产业并驾齐驱。从砖雕的细腻刀工到智能汽车的科技突破,从非遗古镇的烟火气到大学城的创新脉动,番禺以劳动为笔,以匠心为墨,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大湾区样本。

这里,每一位劳动者都是时代的英雄;这里,每一份坚守都在为“智造创新城”的蓝图添彩。在“百万英才汇南粤”的号角声中,番禺正以更开放的胸怀、更务实的政策,呼唤全球人才共赴这场匠心与未来的双向奔赴。

南方+记者 钟晓宇

通讯员 番宣

编辑 李嘉益
校对 张芳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