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作文如何拿高分?惠州名师解读来了

作者 于蕾 2025-06-30 21:40

6月30日下午,2025年惠州中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中考作文题目也随之揭晓。(相关报道:快讯!2025年惠州中考作文题目出炉

今年的中考作文题有何特点?考生怎么写才能出彩?初中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学习启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对此,南方+记者特别邀请惠州市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惠州市惠台学校语文教师隋飞进行解读。她表示,今年的中考作文命题形式具有创新性突破,考验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考生要写得出彩,可采用多文本关联的立意方法,切忌泛泛而谈、文体不清。

隋飞

隋飞

以下为隋飞自述:

命题形式创新性突破

今年的中考作文题目由往年的单一命题范式转向“多文本关联思辨组合型”材料作文,这是构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践新探索。

相较于之前历届广东中考以单句命题(比如,2024年广东中考作文题“当好自己故事的主角”、2023年“这一次,我全力以赴”、2021年“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或情境任务(2022年“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为主导的形式,2025年作文题首次采用三则名言逻辑链材料。这样的命题形式具有三点创新:

第一,内容结构化。陶行知先生的三句话,“滴自己的汗,做自己的事,吃自己的饭”主要讲“自立”主题;“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主要讲“创造需要行动力”;“在艰难困苦中不动摇而向前创造,才为难能可贵”主要讲“行动贵在坚持”。这三则材料形成“自立→创造普及→创造品质”的逻辑链条。考生可选其中一则材料的一点写作,如果写三则材料,则要建立内部逻辑关联。

第二,导向实践化。作文题目明确要求结合学习、劳动、科创等场景进行叙事或论述,将抽象哲理与学生生活实践经验相结合,既是对学生思想深度进行考查,又保留了初中阶段的生活化特质。这种“哲思生活化”正是当前教改方向,呼应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学科实践”的理念。

第三,思想厚度强化。以教育家名言替代口语化命题,引导考生从劳动创造视角理解个体与时代关系,体现向高中论述思维过渡的意图。

可以说,三则材料的本质直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方面的“实践创新”和“责任担当”两大素养。陶行知先生的“创造观”既含家国情怀,又具“实践品格”。

多文本关联立意更易出彩

初中生由于素材积累、思辨思维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对较少涉猎议论文,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出现文体不清的问题。我更建议学生写记叙文,以下几个立意点更容易写得出彩:

科创类主题,比如遇到困难,继而萌生发明创造念头和行动并遭遇失败,进而体会到了创造的艰难。

劳动类主题,比如改良某种器械,感受劳动收获带来的“甜美滋味”。

学习类主题,比如创编一种学习方法,像是文言文的记忆方法;复习提纲的整理一直坚持用思维导图被嘲笑“低效”,但最终收获成功。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如果选择单点立意法,需注意选材创新性,在“学习”“劳动”“科创”场景中聚焦1个细节深度描写,避免泛泛而谈。

相对来说,多文本关联立意法更容易出彩。写作时一定要显性呈现逻辑链,强调过程,最终上升至生活的哲思或“科技强国”、少年精神等主题。考生可采用小标题形式,如困境中自立——冲突升级为“创造遇到困难”——光芒绽放,彰显中国少年本色。

语文教学应构建多元学习场域

我们从今年的中考作文题中,可以收获以下初中语文教学和学习的启示:

第一,除了完成部编版教材写作技能训练框架外,老师和学生还要自建适合自己的作文训练框架,比如如何审题立意、如何谋篇布局、材料作文如何写等。

第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内容”的要求,解构教材思辨力培养的“隐形逻辑”,注意对学生“思辨性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比如学习课文《愚公移山》时,可以设问学生“愚公的自立(挖山)—智叟的依赖(搬迁)—创造的艰难(寒暑易节)”等。

第三,语文教学要充分重视七年级新教材的“阅读综合实践”板块,以及七、八、九年级的“活动·探究”单元(如人类和动物、人类和未来),千万不能将活动探究课上成课堂上的“阅读理解课”,一定要充分和生活联系,让学生回归“社会人”的本质。

同时,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综合素养比赛、项目式学习等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挖掘素材,内化感受。

第四,充分“活化”教材,积累作文素材。比如学习八年级的课文《灯笼》时,可将主题生活化为“为社区老人做非遗灯笼”“学做陶泥”等。

一切的写作表达输出,都必须要有一定的输入,学生们日常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

南方+记者 于蕾

了解更多中高考信息,欢迎加入南方日报、南方+惠州中高考分享群。

编辑 糜朝霞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