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高考放榜日,张同学的手机屏幕亮起——623分。这个比去年提升112分的数字,让他第一时间想起那位总是强调“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并且常常将中山大学校训挂在嘴边的历史老师范兆霖。
在广东新视角教育(高考复读学校)的高考复读班里,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这群“再战高考”的学子与他们的引路人时,看到的不仅是分数跃升的曲线,更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生动实践——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与人生的点亮。
“学会抄材料,但得会抄”
解题背后的思维哲学
“学会抄材料,主观题一半分——但得会抄,不是照抄。”范兆霖的这句口头禅,被张同学记在心里,写在给老师的感谢信中。这位中山大学毕业的历史教师,用独特的教学风格打破了复读生的学习倦怠。
他的课堂从不枯燥:讲到戊戌变法时,他会突然模仿梁启超“饮冰室主人”的腔调朗诵《少年中国说》;分析冷战格局时,又化身“联合国调解员”,让学生们角色扮演美苏代表。这种将历史情境“活化”的教学法,让书本上的文字变得鲜活,也让每个“张同学”都能找到与往昔对话的钥匙。
“复读不是重复,而是重构。”范兆霖深谙这一点。他不仅精准把握高考考点,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张同学回忆道:“范老师反复强调选择题的做题原则,而对主观题则教我们审题的方向、搭建答题框架。”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让学生在面对陌生题目时可以游刃有余。
“以史为鉴”不是空话
从历史中寻找未来的答案
在范兆霖的课堂上,“以史为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思维训练。他常让学生用当下热点解读历史,比如讨论“新质生产力”时,他会问:“工业革命时期的‘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当时的劳动者如何应对技术伦理困境?”这种“以今溯古”的思维,不仅帮助学生应对高考开放性命题,更让他们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
范兆霖还提炼出“三看原则”——看材料语境、看设问逻辑、看时代特征。这套方法论让张同学在作答时敏锐捕捉到题干的时空呼应,最终斩获高分。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思维训练让学生明白: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工具。
教育的温度
进步时的“珍宝”,退步时的“良方”
在张同学的记忆里,范老师的考后分析总是格外温暖。进步时,他会像发现珍宝般与学生探讨成功方法;停滞时,他化身“问题侦探”抽丝剥茧;退步时,他又成为精准的“学习医生”,既诊断症结又开出良方。这种充满温度的教育智慧,让批判性思维不再是抽象概念,而化作照亮学习之路的明灯。
范兆霖始终坚信:“高考是人生的一个站点,而历史智慧能照亮一生。”这样的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印证。张同学深有感触地说:“范老师让我明白,原来每个问题都可以有多种思考维度。”
从112分的逆袭到思维的蝶变,张同学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教育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分数的提升,更在于思维的启迪与人生的点亮。范兆霖的“解题哲学”恰恰诠释了这一点:他用历史的情境、思维的训练和教育的温度,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撰文:唐锦洪
海报:张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