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北的教育版图上,资源匮乏始终是难以回避的痛点。
在山区教育长期受困于“师资流失—资源匮乏 —质量下滑”恶性循环的背景下,7月9日,韶关学院托管韶关市第一中学正式启动。
此次改革探索,绝非简单的行政调整,而是一场直指核心矛盾的系统性变革——不仅是韶关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创新尝试,更是破解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破局。
其值得期待之处,恰在于它为破解困局提供了可落地、可生长的破题思路。
师资“造血” 机制破解留人难题
山区教育的痛点,首先痛在“人”的困境。年轻教师来了又走,资深教师陷入“一眼望到头”的职业倦怠,优质师资成了最稀缺的“候鸟”。
韶关学院的托管,让人期待的是它能否构建出一套“留得住、育得出”的师资“造血”体系?
此次托管打破了传统“名校挂牌”的浅表合作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管理、师资、课程、评价、文化的全方位融合。
不同于短期支教的“输血式帮扶”,韶关学院的托管实践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师资培养一体化”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能力;通过 “课程资源一体化”引入高校优质课程,丰富教学内容;通过“评价体系一体化”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减少生源外流。
韶关学院党委书记孔云龙提出的“十个显著优势”,展现了高校在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科研转化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例如,高校的教师培训体系可以为中学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成长路径,而中学的实践场景则为高校教育研究提供鲜活样本。
我们期待此次托管实践能探索出一条让中学教师“成长有路径、价值被看见”的机制。
资源转化链打通山区教育梗阻
山区教育的另一重困境,是课程资源的“孤岛效应”。
实验室设备陈旧、课外读物匮乏、特色课程空白,这些问题并非仅靠资金投入就能解决——更缺的是将资源转化为教学动能的“转化器”。韶关学院的“课程资源一体化”,恰恰扮演了这一角色。
山区不缺资源,缺的是将资源转化为教育动能的 “转换器”。丹霞山的地质奇观、珠玑巷的历史遗存、客家文化的活态传承,这些本是独特的教学素材,却因缺乏专业整合长期沉睡。
可以想见:高校的理工科实验室向中学生开放,让山区学生有机会触摸高端设备;文学院的教授带着学生做地方文化调研,将丹霞山的地质变迁、珠玑巷的历史故事转化为校本课程,让“家门口的资源”成为最好的教材;甚至高校的艺术社团、辩论赛队与中学联动,能填补山区素质教育的“空白地带”。
韶关学院的托管,让人期待的是它能构建“山区特色+高校优势”的融合课程生态,让资源匮乏的山区学生,也能触摸到教育的“时代脉搏”。
文化浸润重塑山区教育价值观
比硬件落后更隐蔽的困境,是山区教育的“价值窄化”。
当学生陷入“唯分数论”,教育便失去了扎根土地的力量。韶关学院的托管,以“校园文化一体化”和“评价体系一体化”,为山区教育注入了更开阔的精神活水。
当高校的学术讲座、大学生实践团队常态化走进中学,山区学生能直观感受到“知识不止于课本”——他们会知道,学习可以是探索丹霞山的生态密码,也可以是研究客家方言的传承创新;当评价体系从“唯分数”转向“品德、学业、实践”多维度考核,学生们会明白,“成长”比“成绩” 更重要。
这种视野的拓展,本质上是为山区教育破除“生存焦虑”,重建“发展自信”——让教育成为“扎根山区、面向世界”的根基。
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语境下,山区教育的破局从来不是“补齐资源清单”那么简单,而是要重构一套适配山区特点的教育生态。韶关学院的托管实践之所以值得期待,在于它用高校的“智力杠杆”撬动了山区教育的“内生动力”——不是用城市教育的模式“复制粘贴”,而是立足地方资源禀赋,通过师资、课程、文化的深度融合,让山区教育既能守住“扎根大地”的底色,又能具备“仰望星空”的能力。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其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塑造人的精神品格。韶关学院与市一中的深度融合,既是资源的整合,更是理念的革新。当高校的智慧之光与中学的育人热土相遇,我们有理由期待,这片粤北教育的沃土将孕育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栋梁之才。
南方+记者 范永敬 叶志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