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潮涌,风帆正劲。
11月27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在广州召开。全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和出席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究谋划“十五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审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和出席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新起点上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的决定》《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重要文件,为广东未来五年发展锚定航向、擘画蓝图,发出了“坚定不移挑好大梁、全面推进强省建设”的时代号召。
在“国之大者”中把握广东使命
全会按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发展的历史方位。
“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所在。对于广东而言,“十五五”时期也是广东在新起点上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的关键五年。全会深刻指出,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从“国之大者”中把握广东历史方位。
全会提出要深刻认识变局中有定数、危局中有机遇的大局大势,全会作出这样的大局大势的判断,是基于:
回溯“十四五”,广东发展历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顶住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13万亿元、14万亿元大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初见成效,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展望“十五五”,广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国际看,世界格局深度调整,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国家重大战略叠加赋能。全会要求全省上下增强战略主动,坚持从世界格局大调整中把握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之机,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浪潮中把握广东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之机,从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大趋势中把握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之机,从国家运筹推进大战略中把握粤港澳大湾区聚势腾飞之机。
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充分彰显出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战略定力,也激励着我们更加坚定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决心。
全会明确强调要准确把握广东“十五五”发展的责任所在,具体表现就是“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这意味着广东不仅要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更要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从“先行一步”到“挑大梁”,这背后更凸显出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广东的期待,也是广东必须主动扛起的历史责任。正如全会所提出的:要努力在新征程上拔得头筹、打开局面,在更多领域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看广东”的潮流和风采,鲜明唱响“南粤儿女心向党、改革开放走在前”的时代凯歌。
“六大突破”绘就强省建设施工图
锚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总目标,紧扣坚定不移挑好大梁、全面推进强省建设的总任务,深入实施省委“1310”具体部署,全会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重大突破,构成了广东“十五五”发展的“四梁八柱”。这“六大突破”既有战略高度,又有实践路径,体现了系统思维与问题导向的有机统一。
要全面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上实现更大突破。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的“纲”。全会紧扣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明确广东要发挥主力军和火车头作用,主动对接港澳,建强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健全协商合作机制,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携手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要全面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在催生新质生产力上实现更大突破。科技创新是广东的核心优势,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支撑。全会提出,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优化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直指产业发展痛点:一方面,广东传统制造业规模庞大,但转型升级压力不小;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但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对此,全会明确了具体路径:强化新赛道新领域制度供给,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这也将有助于广东实现从“产业大省”向“产业强省”跨越,让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
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实现更大突破。改革开放是广东的根与魂。全会强调,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出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和“小切口、大变化”改革。在开放方面,深化“五外联动”,统筹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在对内合作方面,深度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拓展对内网络渠道,深化省际合作。这种“内外并举”的开放格局,既延续了广东对外开放的传统优势,又契合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
要全面开拓县域、开发海洋,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实现更大突破。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全会将 “全面开拓县域、开发海洋”作为重要抓手,纵深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在县域发展方面,深化县镇村联动,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海洋经济方面,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做大做强做优现代海洋产业,抓好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海上新广东;在区域协调方面,强化江海联动、山海协作,拉紧区域联系,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体系化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这些部署彰显出广东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坚定决心。
要全面推进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在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民幸福安康。全会提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持续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近年来,广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民生领域,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态领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让广东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在文化领域,推进文化强省、体育强省建设,传承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全面推进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在构建新安全格局上实现更大突破。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全会强调,要协同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把安全发展贯穿到各领域全过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韧性,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这种“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思路,为广东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让强省建设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稳步推进。
发扬“胆”“识”“谋”、矢志“闯”“创”“干”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全会强调发扬“胆”“识”“谋”、矢志“闯”“创”“干”,书写好广东大地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这既是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殷切期望,也是推动全会精神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
在思想作风上,要保持乘势而上、迎难而进的奋斗姿态。全会指出,广东发展处在新阶段、具有新特征,这也意味着要解的难题新题不少。这要求全省上下要振奋起广东特有的那么一股子劲、一种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勇于担苦担难担重,善于解题破局开新,在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中赢得先机、赢得主动。要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攻坚克难,在解新题破难题中把广东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高度。
在工作方法上,要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统筹兼顾。强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全会提出要切实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创造性。全会提出的六大突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需要统筹推进、协同发力。这就要求各地各部门树立 “一盘棋”思想,既要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又要注重各项工作的关联性和协同性,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责任落实上,要进一步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全会强调,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广东“十五五”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凝聚强大力量。这也要求全省上下,在思想政治建设上,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拥护 “两个确立”、坚决做到 “两个维护”;在组织队伍建设上,要坚持大抓基层,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作风建设上,持续推进正风肃纪反腐,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历史交汇点,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十五五”时期广东的历史方位、战略任务和实践路径,为全面推进强省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南粤儿女必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坚定不移挑好大梁,全力以赴跑好“十五五”关键一程,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在更多领域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看广东”的潮流和风采。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李育蒙
【本文责编】蒋玉
【频道编辑】周丽娜 史成雷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影子 刘树强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