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江海陵岛的咸淡水交汇之处,一种外形宛如珍珠、口感粉糯绵密的独特农产品,正经历着从“土疙瘩”到“金疙瘩”的华丽转变。
海陵珍珠马蹄,这一仅于当地特殊盐碱地生长的珍稀品种,近年来借助科技创新、产业链升级以及品牌化运营,成功攻克价格低迷、加工低效等发展难题,开辟出一条特色农产品的突围之道。
价格突围:产品分级重新定价
曾几何时,这份大自然的馈赠陷入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2019年,珍珠马蹄的产地批发价一度暴跌至6元/斤,种植户深切体会到了“丰产不丰收”的苦涩。
“最贵的时候,产地价能达到28元/斤;最便宜的时候,6.5元都无人问津,价格波动比坐过山车还剧烈。”海陵岛珍珠马蹄行业专家余振形回忆道。
分散的小农户在批发市场中缺乏议价能力,有时批发利润甚至为零,优质的珍珠马蹄一度被当作“地摊货”。
转机源于对品质的觉醒。2023年,某知名餐饮品牌的严格考察让当地企业深切认识到:品质是破局的关键所在。
决心让珍珠马蹄跻身“高端餐饮常客”之列的余振形和同行们,于今年6月推动成立海陵珍珠马蹄协会,并同步发布《海陵珍珠马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该体系首次明确了大小、粉糯度、绿色标准化栽培、保鲜等6项核心品质指标,实现了产品分级。
“以前5克重的小马蹄无人问津,如今按照标准分级,特级品能卖到三十多元一公斤!”余振形指着统一设计、印有计划启用的“海陵珍珠马蹄”地理标志商标的新包装介绍道。品牌化运作使产品的溢价空间有所提升。
科技赋能:数字化种植“上线”
人工依赖曾是制约珍珠马蹄产业发展壮大的“紧箍咒”,其中削皮环节的问题尤为突出。虽然采收环节已实现半机械化,但为形状不规则的小马蹄削皮,长期以来只能依靠手工作业。
削皮工钱每斤为2.3元,而且效率低下也是一大痛点。此外,在传统加工方式下,鲜品的保质期仅有20天,严重限制了市场覆盖范围。
科技赋能成了破局的关键法宝。据海陵珍珠马蹄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透露,当地企业已与高校研制团队携手研发全自动去皮机,攻克不规则形状削皮的难题。
数控设备的加工效率相较于人工将会有显著提升,正如负责人所说:“机器两小时就能完成三人一天的工作量。”此外,配套申请的无菌恒温生产专利还将大幅延长鲜品的保质期,有望延长至3个月。
目前,产业园的无尘车间正在建设中,全自动去皮机待车间完工后即可安装调试,“这将为我们叩开高端市场的大门”。
海陵珍珠马蹄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推进产业链升级中,积极探索“数字农业”与绿色发展。2024年春季,产业园联合中交(广州)铁道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在壹牛公司试验基地启动“全过程绿色数字化种植”项目,采用活性菌种防治病虫害与有机水肥灌施,结合物联网监控系统、气象设备等数字化工具,实时监测种植环境与土壤数据,为全绿种植提供决策支持。
历经春种调整后,夏种实现“正常生长”突破,2025年将进入“高品质及高产量”试验阶段。通过与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展土壤种苗检测与新品种研发,并制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产业园以绿色农业为核心,正建设600亩全绿种植智慧产业园区。目前闸坡镇下朗村试验基地已建成物联网监测网络,太阳能供能设备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形成“天地一体”监测体系,发酵桶供应有机水肥,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产业向高品质、高效率转型。
强链补链:“吃干榨尽”价值提升
过去,产业发展存在产业链条短、产品形态单一、附加值低等问题。产业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像马蹄皮这类副产品常被当作废料,且市场主要依赖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传统批发渠道。
如今,产业链的深度延伸与价值挖掘正悄然改变这一局面。在产业园的深加工车间里,珍珠马蹄得到充分利用,实现了“吃干榨尽”的目标,摇身一变成为真空包装鲜马蹄、椰子马蹄汤、珍珠马蹄甜品等深加工产品。
“我们将在暨南大学蒋鑫炜研究员团队的技术支撑下,研究黄酮素提取技术,让马蹄的价值提升数倍!”余振形拿起一瓶去年研发的新派粤味单品“马蹄燕窝露”说,“这款产品研发了两年,目前正与很多平台洽谈合作,争取在更多平台上架与销售者见面。”
销售渠道的多元化拓展同样成果显著。在园区的电商直播间,海陵岛壹牛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直播团队正借助短视频和直播热情推介:“来自中国最美海岛的珍珠马蹄,粉糯爽口,下单即送食谱!”
他们的不懈努力使产品线上月销售额稳步增长,从开始的月销售几千元,现在稳定在月销2万元左右,产品走进了全国餐桌。
更令人欣喜的是,与知名餐饮的对接工作也取得进展。余振形表示,待全自动去皮机投入使用后,经过严格的品控筛选,海陵珍珠马蹄有望满足某火锅品牌的供应链标准。
“他们家对农残的要求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为标准,我们通过全程绿色种植达到了该标准。”余振形着重强调,“这不仅是销量上的突破,更是对产品品质的权威认可。”
五产融合:3000亩马蹄田的振兴梦
海陵珍珠马蹄的种植历程,是一部从传统散户种植到“五产融合”现代农业的升级史,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梦想,其中离不开闸坡镇和珠海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深度参与和持续助力。
其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在海陵岛咸淡水交界处的盐碱地中,因独特的土壤与气候条件衍生出形似珍珠的独特品种,早期以散户零星种植为主,依赖人工劳作,种植面积不足20亩。
2014年起,当地种植户开始探索标准化种植,余振形等带头人走向田野,试种珍珠马蹄,虽历经病虫害与土壤退化等挑战,但通过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展种苗“脱毒复壮”处理、与广东省农科院合作开展绿色标准化栽培试验,实行珍珠马蹄与水稻轮作改良土壤,逐步实现亩产量稳定在1000公斤以上。
2019年,田中宝合作社等主体成立,引入机械削皮、气泡清洗等自动化设备,推动加工环节从人工转向机械化,并注册“亲兄弟”等商标。
区、镇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将产品推广作为日常重点工作,借助旅游旺季与电商渠道帮助拓展销路,2019年产品更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种植面积扩展至千亩规模。
2022年,海陵珍珠马蹄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立,标志着产业进入全链条升级阶段。珠海驻闸坡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许维杰表示,镇和工作队协助四家龙头企业成功争取700万元市级产业园资金,仅田中宝合作社就获得200多万元支持,有效弥补了冷链物流短板。
园区整合3000多亩土地,辐射19个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包括种植户、劳务工、削皮工等超1000人就业,培育出市级龙头企业与省级示范合作社。
如今,“种植+加工+服务+信息+科创”的五产融合新范式正在成型:镇和珠海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近期协助推动旧粮库改造项目,通过多次实地调研与设计优化,将废弃粮仓升级为智慧加工车间,实现深加工产品标准化生产;科普展厅与研学基地即将对外开放,展示珍珠马蹄从育苗到加工的全流程。
许维杰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通过持续宣传广告、拓展销路等举措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计划建设的1000亩智慧农业园区将进一步实现全程自动化种植,让这3000亩马蹄田不仅是“聚宝田”,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名片”。
从价格如“过山车”般大幅波动,到凭借品质成为市场的“稳定器”;从沿用人工削皮的传统模式,到迈入智能生产的全新车间,海陵珍珠马蹄的突围之路,正是阳江特色农产品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进发的鲜活例证。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盐碱地上,科技与匠心相互交融,正孕育着更多乡村振兴的奇迹。
撰文:赵强 林中翔
图片: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