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地震波为笔,以速度模型为尺,在南海的沉积地层中破解能量密码。这位青年地球物理工程师,用弹性波方程重构地下世界,以反演算法突破勘探极限,在油气勘探领域书写着新时代的能源革命方程式。
波场重构 向海问诊
2013年,带着“少许的”专业积淀,郭伟踏入了南海西部石油研究院。作为青年党员,他深知地震勘探技术是透视海底油气藏的核心手段——通过海上采集的海量地震数据,经偏移成像还原地下构造,利用高精度识别方法明确地下油气藏身之所。
面对浩瀚如海的专业知识和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这位初出茅庐的工程师也曾感到迷茫与压力。但在他眼中,这些挑战反而成为了前进的动力。
为了缩小与行业先进的差距,他主动向身边经验丰富的“老行家”学习,虚心请教每一个技术细节。
夜晚,当城市沉入梦乡,他却常常钻研最基础的地震勘探方法理论,细读前沿地球物理技术文献,刻苦钻研、攻关、验证。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泡在了办公室,力求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党员就要在需要时挺身而出,为能源安全贡献自己那微弱的力量已足矣。”这句朴实的话语,不仅是他的人生信条,更成为了照亮整个团队前行的精神灯塔。
属性掘金 微观探秘
“地下3500米,我们要找的油层只有2—3米厚,相当于在十层楼高的书堆里找一张特定的纸。”回忆起涠洲11区的勘探任务,郭伟仍记忆犹新。
那场长达85天的攻坚战,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场硬仗。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郭伟与他的团队日夜坚守在机房,系统研读了200余篇前沿文献,深入探索了20余种创新分析方法,进行了300余次正演模拟实验,提交了近50余次的论证材料,完成了4口探井的精细设计,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凝聚着整个团队的心血。
那年春节,当万家团圆之际,郭伟却选择坚守岗位,紧跟钻头,开展地下信息精细预测的任务。经过连续70个小时的昼夜奋战,团队始终坚守在机房,反复分析邻井复杂数据,实时更新标定模型后,他振臂欢呼,终于获取地下宝贵的岩心资料。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后,他用地球物理语言诉说着“向大地要答案”的执着。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让涠洲11区的勘探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后续评价及开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创新引领,破局突围
“郭伟就是那种遇到难题从不退缩的人,他总是能想出新的idea来解决问题。”这是同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在文昌10区的勘探中,郭伟再次迎来“冰封十年”的考验。该区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同事一致认为富砂地层中存在岩性圈闭,但苦于无法证明该项认识。
他默默地思考,敏锐地发现了潜在的证实方法。“创新是唯一破局之道”——秉持这一信念,他带领团队经过数百次失败与尝试,构建了包含10余种地震属性的特征库,通过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出对砂体敏感的最佳属性组合,更突破性研发了一种新的方法,将沉积相模型与地震波形特征深度融合,最终结果有效支撑了地质新认识——物性侧封的岩性圈闭也能成藏。使这个沉寂多年的老气田重新焕发生机,探明储量及经济可采储量大幅提升。
波场育人 薪火相传
“我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少走弯路,更快地成长起来。”郭伟说。
“独行快而众行远。”作为一名资深工程师,他始终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此,他经常组织团队内部的技术交流活动,鼓励大家分享心得和体会。
在办公室里,经常可以看到郭伟和同事们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着技术问题的场景。他常对年轻同事说:“地震剖面是地质历史的录音带,我们的任务就是当好解译者,同时,成为勘探家的眼睛。”这句叮嘱激励着团队成员突破舒适区,用跨界思维破解勘探难题,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在我们这代人的接续奋斗下,海洋油气勘探必将创造新的辉煌!”这是郭伟的坚定信念,也是整个团队的前行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郭伟依然保持着那份初心与激情。在他看来,南海的每一朵浪花都承载着能源报国的梦想,每一寸地层都蕴藏着等待发掘的宝藏。在这条充满挑战的勘探之路上,他和他的团队将继续以创新为源,以实干为墨,续写更为壮阔的青春华章。
来源: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