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4日清晨,华语世界史学泰斗、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许倬云于美国匹兹堡逝世,享年95岁。许倬云师从傅斯年、顾立雅等学术巨擘,专攻中国上古史及中国社会史,擅以西方社会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历史问题,曾执教于中国台湾、美国和中国香港的多所高等院校。《先秦社会史论》《汉代农业》和《西周史》为其代表作。
“惊涛骇浪,是人生不免。最要紧的是扎实自己,知识、情感,都不要歪曲。同志相求、同声相应,能找到互相砥砺、互相切磋终身的朋友,就一辈子交下去。”许倬云晚年通过各种方式与年轻人对话,其“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心愿为更多人知晓和感动。
许倬云晚年通过各种方式与年轻人对话,其“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心愿为更多人知晓和感动。来自《十三邀》视频截图
许倬云晚年通过各种方式与年轻人对话,其“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心愿为更多人知晓和感动。来自《十三邀》视频截图
1930年,许倬云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三四岁时回到无锡,一直住到19岁。“我们应该是客家人”“我们应该是福州化的客家人”,在口述史中,许倬云曾回顾闽北客家源流,以及其后落籍无锡始末。作为历史学家,许倬云更将客家置于北方汉人南移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大历史中去考察。1948年,许倬云跟随二姐一家迁至台湾。从二十多岁到八十多岁,在台湾的岁月加起来大概占了许倬云人生的一半。因此,在回顾台湾400年发展历程,剖析族群特色鲜明的社会结构时,许倬云自然对开拓台湾的客家移民多所着墨……
“我们应该是福州化的客家人”
“我是江苏无锡人,事实上,我的祖先来自河南固始,先到福建,后来才在无锡落户。”行年八十,许倬云接受陈永发、沈怀玉、潘光哲几位同仁访问,结集成一部口述史《家事、国事、天下事:许倬云八十回顾》。
“我们家在无锡的宅子是青岩公(按:‘青岩公’许松佶是许家在无锡的开坛始祖)买了人家的房子之后改建的,太平军东下江南时曾被占用,淮军恢复秩序后,也曾占用,大乱之后,残破不堪,经过曾祖父重修后,取《诗经》‘兄弟既翕,和乐且湛’为堂号,名‘既翕堂’,即兄弟和洽之意。……‘既翕堂’号称是江南最大的‘转盘楼’,共有两层,每层二十四间房,门外的走廊彼此连通,可以跑马,所以江南话又称‘跑马楼’。关于这栋宅子我也做了一个小考证。从建筑形式来看,我们应该是客家人,因为客家建筑不是普通的江南格式,大门口往内一路升高,到了正厅,屋顶已经比别的屋子高出一截,最后变成两层楼,这就是‘步步高升’的意思。”
许倬云介绍家室背景,据既翕堂的建筑形制断言“我们应该是客家人”。 资料图片
许倬云介绍家室背景,据既翕堂的建筑形制断言“我们应该是客家人”。 资料图片
开篇伊始,许倬云介绍家室背景,据既翕堂的建筑形制断言“我们应该是客家人”,并借此回顾闽北客家源流:“我们有一支族人从苏州迁回来,住在桑园里,一支在河北保定,后来失去联络,另一支在浙江处州,也失去联络,有一支在福州长乐老家,当时还有来往。长乐人讲福州话,我们应该是福州化的客家人,我父亲的福州话讲得相常好,如果他到长乐,还会去祠堂祭祖。”
在近年出版的《经纬华夏》一书中,九十岁高龄的许倬云写到:“我们这一宗的许姓,就是从河南固始,跟随同乡部队逐步南进,终于在福建立足,最后分别居住在福州到漳州之间三个不同的地点。这三处的许姓,都有向外开拓的成员:有的到泰国,有的到越南,有的到马来西亚,有的到菲律宾。这些人,也可称为‘新客家’。客家人的居住点都在山坡较高的地方,或者河流上游,深入内地河谷处。至于‘本地’与‘客家’的区别,由语言可见一斑:客家方言与中原口音确实相当接近;早期移民则与当地居民混合,融合入南方,其方言属于南方系统。”
客家擂茶犹有唐人遗风
作为历史学家,许倬云将客家置于北方汉人南移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大历史中去考察。
北方人口南移,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南徙。东汉北方曾有数次严重疫疾,可能引发逃避他乡的迁徙。黄巾之乱,青、徐骚动;三国时代,北方战争不断;两晋八王内争、永嘉之乱,中原板荡;南北朝时,淮河流域是战场;隋唐承平不久,安史之乱后,幽冀青徐、中原、关陇,战祸连年。凡此,都引发北方汉人大批南移。
“最后一批大规模的南徙,当是隋唐五代,中原纷乱,南来移民充斥粤、闽。后来所谓客家,很难肯定是上述八百年中的哪一批,毋宁是持续进行,却又在定居一处,子孙繁衍后,又必须分派丁壮,更往南行,蔚为从未间断的向南移民浪潮。移民与土著之间,有斗争,也有融合,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终于为汉人同化。”
在《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一书中,许倬云谈及:南朝中央政令,通常不能下达今日江西、湖南,更遑论广东、福建。流民南下途径,大致沿湘、赣二水,逐次南移,或循支流河谷歧路分布于可以开垦的地方。若以此原则寻索,几条大路必是沿河谷、越山垭,成树枝型开展。在大路及重要的分支路线上,即是都邑次第出现之处。道路网络间的隙地,则往往即是土著较多的郊野山岭。大路上语音可通,隙地则方言繁杂。这些方言,或受原来土著的语言相当影响。
客家素有擂茶传统,河源紫金、和平、连平的一些客家聚居村落,至今仍保留制作和饮用擂茶的习俗。谈及中国的衣食住行时,许倬云介绍,大致言之,唐人饮茶,是研茶叶为细末,沸水点茶,再加烹煮,其中还可添加配料。今日客家擂茶,犹仿佛有其遗风。东汉末季,中国曾有大疫,当时南方林莽未辟之处仍多,地方潮湿,传染病最易传布,沸水饮茶的习惯,无形中有了一道卫生防线。自此以后,中国未再有过汉末那种规模的大疫。
紫金擂茶。 资料图片
紫金擂茶。 资料图片
“走进台湾的‘客庄’,就如同踏入广东梅县的客家村”
17、18世纪,来台开拓的移民先是来自福建泉州,继之以漳州移民,最后则是广东的客家移民。在《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一书中,许倬云介绍:来台人士,先是单丁,继之以大户招募的劳力,最后则是同族同乡的集体迁移。虽然上述三个族群大致分布是——泉州人在中南部,漳州人在中部、北部,客家人在丘陵及台地,具体情形则诸族村庄犬牙相错、彼此毗邻。
19世纪中叶,渡海来台的闽、粤移民,已使台湾的人口增加到300万人。原居民中的平埔族,已经浸润于汉文化。许倬云提到,陆续进入台湾的闽、粤族群,带来了原乡的习俗与生活方式,走进台湾的闽南聚落,就如同踏入厦门或泉州附近的村庄;走进台湾的“客庄”,就如同踏入广东梅县的客家村。他们敬拜祖先,记忆先人的郡望堂号;他们唱山歌、听南管、练八家将;他们祭祀妈祖、保安大夫、清水祖师……那些原乡的神祇。他们养生送死、抚老长幼、胼手胝足,已在这一新家落户生根,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南方+记者 李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