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广州理工学院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组织了88支社会实践队伍及专项突击队,动员千余名师生深入广东各地县域基层,开展精准化、专业化、持续性的实践服务。
团队聚焦地方发展实际需求,结合专业优势,围绕岭南特色产业升级、乡村规划与环境提升、科技助农兴农、非遗文化传承与保育等,以系列行动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充分展现新时代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服务社会发展的青春担当。
经各学院推荐筛选,广州理工学院有29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脱颖而出,在南方+客户端展示青春风采。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做了哪些贡献!
为广州理工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打call!(可多选) “纸脉承新”实践队 莲塘嵌瓷队 “艺无界,创未来”突击队 “语”润乡音支教团队 桃莲护蕊—筑梦乡野伴童行队 “拾光绘梦”墙绘小队 “鹅卤承香”社会实践队 智星筑梦实践队 “戏述粤音·美育童心”实践队 “客韵悠扬·踏歌筑梦”突击队 “耕播兴农”乡村助兴队 “潮起汕尾·蓝海青航”突击队 营销先锋工作室数字营销团队 “潮韵钱东”资助宣讲团 “潮韵钱东”实践团 “星链筑梦”突击队 “暖阳乡伴”突击队 薪火续航服务队 星火筑梦队 数智助农突击队 “千壑争流组”暑期实践队 “客乡松韵”暑期实践队 青耘筑梦实践团 “云浮青锋·知行燎原”队 “筑典兴乡,锦绘高明”实践团 筑梦航旅社会实践队 “乡韵寻迹”实践队 “柠心筑梦”实践队 “‘翁’往无前,‘源’梦乡野”社会实践队 提交
“纸脉承新”实践队
7月6日至12日,艺术设计学院“纸脉承新”实践队赴廉江市日禾民间工艺社,调研广东省湛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廉江手造纸制作技艺,并着手开展手造纸文创产品设计。
走访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曹毅系统介绍了技艺的发展历史与核心工序,并带领实践队认识了凹凸纹纸、云龙纸、花瓣纸、麻丝纸等手造纸类型。
实践队深入青平镇斑鸠林村,与村民交谈,了解村民对廉江手造纸的认知度,同时记录了手造纸的原材料、制作过程,确定结合实用性与审美需求等,计划开发台历、装饰画等文创产品,助推非遗传承。
莲塘嵌瓷队
艺术设计学院莲塘嵌瓷队走进汕头市莲美社区,让潮汕非遗嵌瓷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嵌瓷这项“千年不腐”的屋脊艺术,曾渐趋遥远。队员们开设夏日课堂,以“讲解+创作+展示”教学,让孩子们用瓷片创作,让非遗融入童年记忆。
校村还共创嵌瓷文化墙,结合社区“莲”元素,经一周打磨,形成40米长文化地标,吸引了不少游客,带动农家乐、土特产等业态发展。同时,队伍还为莲美社区设计了IP和Logo,并获得当地感谢信和表彰。
“艺无界,创未来”突击队
艺术设计学院“艺无界,创未来”突击队以“让非遗美食焕发新生命力”为初心,深耕潮汕非遗美食蔗熏鸭脯的宣传推广,核心聚焦美食包装创新。
团队深挖蔗熏鸭脯三百年传承的底蕴——15道手工工序的匠心、甘蔗渣烟熏的独特风味,将潮汕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美学融合,在包装中融入地区印记、传统熏制工具剪影及蔗香意象,既保留非遗的历史厚重感,又贴合当代审美与传播需求。
团队致力于通过包装这一载体,让更多人透过视觉感知味觉,助力这道侨乡味走出地域,注入更多传承与发展的活力。
“语”润乡音支教团队
人文与教育学院“语”润乡音支教团队,由16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组建而成,于今年7月,在教师覃守达的带领下奔赴惠州市博罗县嶂背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主题是“拓展畲语传承模式,助力畲乡非遗文化”,旨在助力濒危语言的保护与传承。
团队通过与非遗传承人进行访谈,采集了第一手语言资料,并以专业视角拍摄了“魅力非遗”宣传片《畲韵》,用镜头语言记录下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团队通过体验考察当地手工编织、竹竿舞教学、民族服饰等特色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文化传承馆+产学研”的发展模式,为畲族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桃莲护蕊—筑梦乡野伴童行队
人文与教育学院桃莲护蕊—筑梦乡野伴童行队,由人文与教育学院学子主导组建,形成一支多专业融合的青年力量。队伍深植广州增城沃土,精心设计以“文化传承+科学实践+美育实践+环保教育”的多学科融合课程。
其中,团队追溯“荔”史传说诗词,厚植文化根脉;化身科学探索家,从密度沉浮实验到糖类检测,破解自然物理与化学密码;以巧手开展美育实践,提供落叶拓印体验;寓教于乐,设计垃圾分类闯关等。
“拾光绘梦”墙绘小队
人文与教育学院“拾光绘梦”墙绘小队秉持用艺术赋能文化传承的理念,投身于非遗文化的守护与创新,积极做美的传播者,用画笔为城市增彩。
在公益课堂上,队员们耐心地为孩子们讲解绘画知识,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在嵌瓷项目中,他们深入学习传统技艺,将古老的艺术魅力展现给大众;墙绘创作时,大家发挥创意,让一面面空白的墙壁变成了传递正能量、承载文化记忆的美丽画卷。
“鹅卤承香”社会实践队
智能制造与电气工程学院“鹅卤承香”实践队于7月3日至10日深入揭阳市揭东区云路镇,聚焦非遗云路卤鹅制作技艺,探寻其与乡村产业发展的融合路径。
实践队深入作坊和养殖基地学习技艺,并创作纪录片、策划专场直播,以“非遗+电商+调研”模式助力卤鹅拓展市场,同时携手开展街道消杀、送凉茶等志愿服务,用青春力量赋能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
智星筑梦实践队
智能制造与电气工程学院智星筑梦实践队深入汕头市潮阳区,聚焦“非遗+科技”主题,助力潮阳木雕传承与数字化转型。
团队走访了祠堂古建,调研不同年龄群体,洞察非遗传播困境;采访传承人姚克信,沉浸式体验雕刻技艺,感悟“以刀为笔”的匠心精神。依托专业优势,团队创新性推出AI讲解系统“麒麟小智”与3D建模作品“财猪”,赋能非遗传播。
戏述粤音·美育童心实践队
音乐舞蹈学院“戏述粤音·美育童心”实践队深耕美育教育与粤文化传承,以系统化实践推动粤剧传承的规范化落地与创新性发展,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筑牢文化传承根基。
团队以粤剧“唱念做打”核心技艺为根本,通过“分句教唱+腔格标注”的科学方法,为粤剧技艺的原汁原味传承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深度融合英红镇独特茶文化特质,精心开发“粤剧+茶”主题课程体系。
其中,团队以粤语九声教学与《春日郊游》念白训练筑牢语言基底,借脸谱勾描解析角色伦理内涵,通过粤剧茶具手作引导形成多维度、沉浸式的传承路径。
“客韵悠扬·踏歌筑梦”突击队
“客韵悠扬・踏歌筑梦”突击队在文化、音乐教育等领域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组建而成,成员由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等专业学生构成。
团队聚焦客家音乐文化传承断层、乡村儿童美育资源匮乏问题,以“红色+文旅+科技+教育+社区”五维融合路径破局。
其核心任务包括两方面:一是面向乡村青少年开设客家音乐文化起源、客家山歌演唱、客家民谣舞蹈等公益课程,课程融入客家民俗故事与音乐历史讲解,采用“理论+实践”模式提升参与感;二是策划结课汇演,通过编排演出展现学习成果,吸引公众关注,助力客家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耕播兴农”乡村助兴队
“耕播兴农”乡村助兴队依托工商管理学院学科优势,构建“高校+政府+企业+农户”联动模式,深入河源连平县开展助农实践。
团队调研茶叶产业痛点,通过直播带货拓宽销路;参与鹰嘴桃开园仪式,全链条直播展现产销流程,并完成了《连平高山茶竞争战略分析》报告。在教师杨惠、苗增指导下,团队创新“电商+农业+文旅”模式,以数字营销赋能茶桃产业,形成可复制的乡村振兴实践体系。
“潮起汕尾·蓝海青航”突击队
“潮起汕尾·蓝海青航”突击队于7月8日至13日,赴汕尾陆丰湖东镇、东海街道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队伍中,8名队员由不同专业组成,分工涵盖宣传、拍摄剪辑、后勤保障等领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服务基层。
团队以“环保手工·安全守护·文旅赋能”为核心,结合反诈骗宣传、校园欺凌防治等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营销先锋工作室数字营销团队
营销先锋工作室数字营销团队是一支由工商管理学院学生组成的助农直播团队,来自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技术、会计学、商务英语等不同专业,具备直播运营、品牌策划、数据分析等专业技能。
团队在指导教师宋旸、曹瑞溪的带领下,依托学院在电商直播领域的优势资源,与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道、增城区供销社区域资源结合,助力增城荔枝产业发展。
团队曾成功运营得物平台斯凯奇、斐乐、阿迪达斯等大品牌电商直播、新品推广等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电商直播实战经验。本次活动中,团队深入增城荔枝产区,通过“直播带货+品牌升级+渠道拓展”三位一体的帮扶模式,帮助荔农打造特色品牌、拓展线上销路、提升产品附加值。
“潮韵钱东”资助宣讲团
外国语学院“潮韵钱东”资助宣讲团作为广东省教育厅立项团队,在潮州市饶平县钱东镇开展国家资助政策宣讲活动。
团队采用“政府广场集中宣讲+村居入户精准访谈+资助大使选拔培育”模式,创新融合英歌舞、抖音直播等文化元素,通过“三时三地”精准覆盖不同群体。
活动期间,团队入户为4户困难家庭定制帮扶方案,政策知晓率从41%提升至89%,并选拔当地志愿者担任资助宣传大使,建立长效宣传机制,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潮韵钱东”实践团
“潮韵钱东”实践团深入潮州市饶平县钱东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团队深入调研黄皮果产业,拍摄中英文推介视频,并借助直播电商推广农产品。在直播达人指导下,队员们掌握直播技巧,开展助农直播,全方位展示黄皮果特色,探索“云端”销路。
此次实践成果显著,既为农户拓宽销售渠道,又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实现农户增收、学生成长、乡村共赢。
“星链筑梦”突击队
经济管理学院“星链筑梦”突击队对佛山市三水区工人文化宫白坭宫90名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基础学科辅导+素质拓展课程”,对乡村儿童针对性提供学业帮助和多元化课程,促进其全面发展。
课程包括基本课程、艺术、科技、体育等内容,同时开展一定的讲座和活动,以及跟学生分享学习经验,以兴趣化教学激发儿童学习动力,使支教实践成为大学生认知社会与强化专业应用的动态课堂,探索出有别于传统单向输出模式的可持续支教发展路径。
“暖阳乡伴”突击队
7月3日至7日,“暖阳乡伴”突击队深入河源市龙川县田心镇、义都镇,针对乡村特殊困难老人群体开展专题调研。
实践队实地考察长者饭堂、卫生院及医养中心,细致了解补贴政策落实与医养结合模式运行情况;同时走访慰问100余户困难老人家庭,在关切询问其生活状况的过程中,送去生活物资与暖心关怀。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度贴近特殊困难老人的真实需求,不仅为完善乡村特殊困难群体服务体系夯实了实证基础,更以实际行动传递了社会温情。
薪火续航服务队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薪火续航服务队特色鲜明,创新“1+3+N”教育帮扶模式,构建“行动五次方”育人课程体系,涵盖五育融合多方面课程。
团队开展活动地点主要在汕尾陆丰市陂洋镇,包括陂洋镇中心小学、洋口小学、三岭小学等教学点,进行支教、特色团体活动、“三阶式”户外体育课程教学等,同时完成当地40户学生家庭的走访调研,并深入陆丰市丫髻山种养专业合作社,开展助农直播。
星火筑梦队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星火筑梦队是一支充满活力的青年实践团队,共8人获区级“优秀志愿者”称号。
今年暑期,他们走进罗坑镇里平村,以“科技赋能+精准帮扶+教育振兴”为特色,开展“数字赋能,绿笋兴村”主题实践。团队运用数字技术激活乡村产业,助力文旅开发,投身基层治理与民生关怀,还开展青少年安全教育与编程启蒙,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数智助农突击队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数智助农突击队深入云浮市云城区高峰街道,开展“云聚高峰・数智兴农”实践。
团队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通过“直播助农+短视频推广+产业赋能”的立体模式,助力高峰街道特色农产品推广与农旅融合发展。
“千壑争流组”暑期实践队
人工智能学院“千壑争流组”暑期实践队在指导教师李顺、方书靓带领下,于7月中旬赴惠州市博罗县龙华镇文化馆爱心托管班,开展了为期6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人工智能科普,精心设计系列课程,为当地1-6年级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启蒙。
实践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深奥的AI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互动体验。课程体系丰富多元,涵盖AI基础认知、应用领域(如智能家居、交通、医疗)、前沿探索(军事AI、AI音乐、AI社交陪伴)以及环保科技等。通过理论讲解、手工创作(AI卡片)、平台实操(语音识别、图像识别、AI作曲)、互动游戏(沙盘推演、速度测试)等多种形式,激发孩子们对科技的兴趣与想象力,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科技筑梦的种子。
“客乡松韵”暑期实践队
人工智能学院“客乡松韵”暑期实践队在教师李顺和谢燕惠的指导下,于7月中旬赴梅州市梅县松口镇,开展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为松口侨乡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注入蓬勃的数字活力。
团队队员深入松口镇,以影像纪实赋能侨乡文化传承。他们系统拍摄百年骑楼群、火船码头等历史建筑风貌,同步记录腌面、企炉饼、炸肉丸等非遗美食制作全流程,通过镜头捕捉客家饮食的烟火温度。
同时,团队实地采访本地美食传承人——三代坚守的企炉饼匠人,聚焦仙人粄熬制技艺,为松口镇申创省级数字化文旅示范镇提供鲜活的地方叙事样本,让侨乡记忆在数字时代留下专属印记。
青耘筑梦实践团
建筑工程学院青耘筑梦实践团于7月6日至15日,在佛山市高明区川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夏令营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围绕非遗传承、素质教育、红色文化、安全教育等四大主题,精准对接乡村需求,创新开展系列特色活动。
“云浮青锋·知行燎原”队
“云浮青锋·知行燎原”队由建筑工程、外国语、智能制造、计算机与人文教育等学院跨学科组建,于云浮云安高村镇高村中学开展7天的夏令营。
团队把非遗手工、科学实验、建筑赏析、诗词竞赛、心理关怀等17门特色课程带进乡村课堂,让留守儿童在动手创作、舞台表演与篮球歌舞中拓宽视野、点燃梦想。
“筑典兴乡,锦绘高明”实践团
建筑工程学院“筑典兴乡,锦绘高明”实践团在佛山市高明区文典村,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清澜护河”行动调研水体生态,为水环境治理献策;调研云勇林场资源,兼顾保护与开发推进文旅宣传;“追着风吹麦浪”活动探寻富硒米特色,助力农产品推广;为老年人开展普法宣讲,强化防诈骗意识。
在高明区苏村,团队则聚焦文化与环境,调研村庄发展历史传承乡土文化,开展人居环境美化与垃圾分类宣讲,共建宜居乡村。
筑梦航旅社会实践队
新能源汽车与现代航空学院筑梦航旅社会实践队深入湛江市廉江市横山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以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为目标,通过“陶韵心遗·瓷承文脉续非遗”“薪火寻迹——新三团史韵润初心”“田园遗珠——‘椒’出一朵致富花”三大核心项目,在实地调研中用镜头聚焦当地特色,展现出特色产业北运菜的发展、廉江缸瓦窑陶艺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及本土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传承,让当地产业活力与人文魅力在数字浪潮中绽放新的光彩。
“乡韵寻迹”实践队
校团委“乡韵寻迹”实践队于暑假期间深入梅州市蕉岭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紧扣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主题,聚焦乡土文化传承、文旅融合发展、红色资源保护三大核心,高效推进三大实践项目,为当地乡村发展、文旅宣传与红色基地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方案。
其中,团队对乡土文化与名人故居进行深度调研;考察镇山公园、长潭风景区等生态人文景区的融合潜力;以坡角村红四军宿营地为基地,开展红色遗址保护活化实践,撰写讲解词和管理制度。
“柠心筑梦”实践队
7月2日至7月9日,广州理工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柠心筑梦”实践队奔赴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沙田柠檬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开展了以《奇妙的“柠”想之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团队以创意墙绘和宣传片拍摄双线并进的方式,为沙田柠檬产业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矩阵,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风采与担当。
“‘翁’往无前,‘源’梦乡野”社会实践队
广州理工学院“‘翁’往无前,‘源’梦乡野”社会实践队,于7月12日至26日赴韶关市翁源县,开展为期14天的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发展。
团队深入九仙桃种植基地与兰花产业园,调研产销模式与品牌建设,为农产品提质及农文旅融合提供对策,同时走访红色遗址等,系统梳理革命史实,通过影像记录与文字整理强化文化传承力度,并通过创意转化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活化地方文化。
此外,团队在当地开展义教服务,开设红色主题课程与多元兴趣课堂,弥补乡村教育资源短板,同时以田垄风光、花鸟乡趣等乡野元素创作墙绘,美化村落环境,让艺术融入乡土肌理。
南方+记者 姚昱旸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