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子的名称由来
急性子最早记载于明代的《救荒本草》,在“小桃红”条目下记载: “人家园圃多种,今处处有之。苗高尺许,叶似桃叶而旁边有细锯齿。开红花,结实形类桃样,极小,有子似萝卜子,取之易迸散,俗称急性子。”
急性子命名源于凤仙花种子成熟后的特殊特性:一旦轻轻触碰籽荚,种子便会迅速且毫不犹豫地弹射出去,彰显其急迫的生命力。此外,这种种子的休眠期极短,采收后若直接播种,便能迅速生根发芽。因此,人们把凤仙花的种子称为“急性子”。
急性子的传说故事
相传,清代苏北地区名医赵海仙自幼随父亲学医。其父亲医术高明,颇受大家尊敬,逢年过节,患者常送礼给先生以示感谢。一日,一个农民前来送礼,赵海仙之父不认得他,也不曾替他看过病,故婉言谢绝。农民解释说:“家中妇人临盆,然三日未能分娩,无奈之下求助于您,适逢您不在,幸得令郎诊治。服用令郎所开药方,孩子终顺利降生。”
赵海仙的父亲心中疑惑,未曾教授其子此术。于是把赵海仙叫来询问药方详情。赵海仙说:“我随手捋了点成熟的凤仙花种子给他回家煎服。”其父又问是什么道理。赵海仙回答说:“正如瓜熟蒂落,凤仙花种子成熟,一碰即落,此乃医者之意也。”父亲听后赞许地笑了。
急性子的功效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凤仙子微苦,温,有小毒。其性急速,故能透骨软坚。庖人烹鱼肉硬者,投数粒即易软烂,是其验也。” 倪朱谟在《本草汇言》凤仙花中记载急性子:“落胞胎,化积块,下骨鲠,通闭窍之药也。”
自 1963 年版起,《中国药典》便收录了急性子。现2025版《中国药典》中记载,急性子微苦、辛,温,有小毒,归肺、肝经,有破血、软坚、消积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癥瘕痞块,经闭,噎膈。
在临床应用中,治疗血瘀闭经或痛经时,常与丹参、红花、香附等配伍使用;治疗痰核、癥瘕积聚时,常与浙贝母、三棱、莪术等配伍;外用消肿止痛时,可与大黄、芒硝等配伍。
急性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提取、分离技术,从急性子中得到多种化合物,包括脂肪油、黄酮类、萘醌类、皂苷类、多肽及蛋白质类、多糖类等。这些化合物具有促透皮吸收、抗氧化、抗炎镇痛、兴奋子宫平滑肌、抗生育、抗菌和改善血液流变学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肿瘤、骨质增生、前列腺增生、闭经等多种疾病。
急性子有小毒,毒理学研究发现,其油类提取物在大量或长期给药的情况下,会导致小鼠躁动不安、饮食减少等不良反应。此外,有报道指出,长期使用急性子,少数病例可能会出现喉干、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但一旦减量或停药后,这些症状便会逐渐消失。
急性子因具有破血作用,孕妇使用时需格外谨慎。对于气血虚弱且无瘀滞者慎用,避免耗伤正气。此外,鉴于急性子具有一定的毒性,在使用时必须严格遵循医嘱,确保控制剂量和用法,以避免因过量或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结 语
急性子尽管名字中带有“急”字,但它在中药世界里可是个宝贝。只要使用得当,其疗效显著。下次遇见凤仙花时,不妨多留意一下它的种子——急性子,或许它能帮你解决一些小烦恼!
参考文献:
1.孔令雷,李 莉,杜冠华. 中药急性子毒性的研究进展[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8,34(5):155—156.
2.李琼阁,胡敦梅,丁玉峰.中药急性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12,,15(2):262—264.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