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承接到创新共建,汕头与大湾区共绘协同发展同心圆

南方日报 南方+  2025-08-26 11:40

从交通互联、产业协作到科创协同,“融湾”正在成为汕头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汕头在省委“1+1+9”工作部署中扛起省域副中心城市担当,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为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格局贡献汕头力量。

产业,是汕头“融湾”的主战场。汕头把“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写进发展基因,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串珠成链、集群成势;依托350公里时速的“高铁速度”,汕头更紧密更高效地承接大湾区创新资源与产业转移;深汕深度协作的“飞地经济”、跨区域“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模式落地,加速“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格局升级。

从首批经济特区到省域副中心城市,汕头的产业半径早已突破2204平方公里的陆域边界,与深圳乃至整个大湾区同频共振。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东风,汕头正依托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汕头依托深汕深度协作加速“融湾”步伐。图为汕头市东海岸。刘泽汉 摄

汕头依托深汕深度协作加速“融湾”步伐。图为汕头市东海岸。刘泽汉 摄

产业链协作:由“承接”走向“共建”

近年来,深圳与汕头围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持续开展产业协作,深圳—汕头产业合作园区和7个区级共建园区同步推进,围绕“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布局延链补链强链,一个个创新项目落地开花。

走进深圳南山—汕头濠江“百千万工程”产业合作园区,正创堂(深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的高阻隔新材料项目,第一期1亿元投资已全部落地并投产。这家在深圳南山做研发的高新材料企业,整体把生产基地“搬”到濠江。

同样的故事在更多园区上演。深汕两地“总部+基地”模式,让“前店后厂”升级为“双城联动”。为护航更多企业在园区“安家”,深圳组建对口帮扶协作汕头指挥部会同汕头市工信局出台专项扶持措施,支持企业扩大投资、产值增长、降低用电成本、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大创新投入、发展生产服务业新业态。

在产业端,汕头的“三新两特一大”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精准对接——

海上风电母港加速成型,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吸引上海电气、金风科技等链主企业落户,齿轮箱、轴承等关键零部件是广东省首次引进的海上风电核心零部件项目,补齐广东风电产业链最稀缺的一环。

纺织服装产业则用两年半时间完成“四大工程”,全球纺织品采购中心、智能化纺织园区、展会展览中心、产业总部大厦拔地而起;汕头提出打造新质面料制造基地、国际纺织数贸基地、智能云仓中心、人才融创中心的新“四大工程”,以“新”动能助推纺织服装产业“老树开新花”。

玩具创意产业同样紧贴大湾区脉搏:奥飞、星辉等总部设在广州的头部企业将IP设计、算法研发留在湾区,把智能制造、检测认证、全球发货环节留在汕头澄海。同时,依托大湾区数字创意资源,汕头把“AI+玩具”写进产业新故事,全球玩具总部基地、玩具主题乐园同步推进,让“湾区设计+汕头智造+全球销售”闭环成型。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深汕协作目前已累计落地项目30余个、总投资超百亿元。一条从“湾区总部”到“汕头制造”的快车道雏形已现。

科技创新协同:从“跟跑”到“并跑”

在科技创新协同方面,汕头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平台载体——汕头科学城、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深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加速建设、串珠成链,让科技创新不再是“单打独斗”。

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园区投入使用,承担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20项,孵化企业拿下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并获千万级天使轮融资。汕潮揭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上线后,609台套、价值3.5亿元的设备实现开发共享,使用次数已突破万次,科研资源跨市流动成为常态。

依托深汕深度协作机制,汕头把“产学研面对面”专场开进深圳,4场对接会累计签约深汕科技合作项目21项。“粤港有序结构材料的制备与应用联合实验室”获批,汕头现有“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总量列全省第三位。汕头科技企业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771家,各项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在粤东西北地区名列前茅。

人才与资本在汕头与大湾区之间的流动同样火热——

“南澳科学会议”连续举办22场,累计迎来141位院士在内的上千名专家学者,青年科学家在深汕两地实验室之间穿梭成为日常场景,推动基础科学研究与产业需求融合。

汕头用心用情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为港澳青年来汕求学生活、就业创业提供空间和便利保障,三地青年联系密切,互动频繁,一起交朋友、谈理想、做公益、觅商机,寻合作。

数据显示,精细化工产业人才振兴计划已柔性引进17个领军团队,博士、硕士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到岗博士726人、硕士4358人,为产业升级提供持续动能;常态化开展产学研“面对面”活动,累计邀请全国161家高校院所294个团队与698家企业对接,促成合作项目150余项、计划投入研发资金3亿元;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86亿元,创历史新高……

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汕头自身的科技实力,更为融湾过程中与大湾区在产业对接、技术合作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筑牢了融湾创新的基石。从产业链互补到创新链共建,从飞地经济到同城生活,汕头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合作,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助力湾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线亮点

粤东城际铁路建设加速
“轨道上的汕潮揭都市圈”呼之欲出

汕潮揭交界处桥梁持续延伸、塔山隧道即将全面贯通、地下站房稳步推进……进入下半年,省重点交通项目——粤东城际铁路项目的建设步伐持续加快。

粤东城际铁路“一环一射线”项目线路总长约140公里,其中既途经时代广场、汽车总站等人流密集区,也穿过潮汕机场、汕头站、潮汕站等重要枢纽。随着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汕潮揭都市圈交通综合体系将逐步完善,推动三市从“地理相近”迈向“功能相融”。

粤东城际铁路桥梁飞架。 受访者供图

粤东城际铁路桥梁飞架。  受访者供图

桥隧工程穿山跨海

联通汕潮揭都市圈的粤东城际铁路穿山跨海,其中不乏大型的桥隧工程。8月初,粤东城际铁路全线单跨跨度最大的桥梁、关键控制性工程——跨南溪河特大桥顺利合龙,这也是项目全线首座斜拉桥合龙。

隧道段也将迎来重要突破。全长1447米、设计时速160km/h的塔山隧道是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之一,目前隧道的上、中台阶已实现贯通,下台阶剩余28米,仰拱剩余56米,预计8月底可实现全面贯通。

视角转到揭阳与汕头交界处,粤东城际铁路多个大型桥墩矗立其间,金平制梁场陆续将一个个箱梁制作完成,并通过运输车、提梁机等设备架设到浇筑好的桥墩之上。随着6月份制约架梁施工的“咽喉要道”彻底打通,箱梁目前正稳步向揭阳、汕头两地延伸架设。

“本工区项目的下部结构及现浇梁已全部施工完成,箱梁架设完成234孔,完成占比22.9%。”项目承建方、中铁十二局粤东城际7标二工区技术负责人蒋际童介绍,年底前计划完成金凤半岛站至厦深铁路范围内预制箱梁架设。

地下站房稳步建设

在大学路与潮汕路交界处,大片铁棚搭设起临时围蔽设施,此处是未来粤东城际中山路隧道盾构机吊出的位置,目前工人们正进行场地硬化,以及树木和管线迁改工作。

“我们根据交警指示设置了指引牌和警示标志,此外我们做了一条3米左右宽的人行步道和非机动车道,市民可以从电视塔门口绕行到大学路,以方便大家日常出行。”该工点负责人肖燕辉告诉记者。

沿着中山路隧道向东西两侧延伸,4座地下车站正加快建设步伐。作为中山路隧道盾构机双向始发地,时代广场站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

此外,截至8月中旬,汽车总站的围护结构完成比例超90%,龙湖附中站的围护结构完成68%,汕头一中站处于主体结构顶板施工阶段,预计9月底之前完成顶板施工并进行管线回迁工作。

据了解,粤东城际铁路汕头段4座地下车站将采用车站与周边商业开发合建的方式,探索实施TOD模式,让地下空间得到功能上的复合开发,推动立体商圈与交通枢纽深入融合,有望对区域交通以及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打造东南沿海航运新枢纽
汕头广澳港区加速迈向“港产城”融合

汕头向海而生、因港而兴,拥有广澳港区这一粤东唯一核心港区,港口集疏运体系较为完备,海上风电等新兴临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今年上半年,广澳港区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35.4%。

记者了解到,广澳港区三期项目用地范围约50亩用地已于日前基本完成清障,项目将于9月中旬实现实质性开工。

随着广澳港区三期工程的启动,不断夯实的配套优势正逐步转化为日益壮大的发展势能,为汕头打造临港经济区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

汕头港口货运繁忙。 受访者供图

汕头港口货运繁忙。  受访者供图

9月中旬将实质性开工

汕头港广澳港区三期工程项目位于广澳港区东作业区一港池西侧、三港池东侧和北侧,项目将新建1个7万吨级和2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2个5万吨级和5个2万吨级通用泊位,2个5万吨级滚装泊位及相应配套设施等内容。

据汕头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目前已完成节能评估、陆域形成环评、安全评价等25个专题,以及项目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外部性审查等工作,确保在9月中旬实现项目实质性开工建设的目标。此外,同步加快推进项目配套进出港道路和后山开山工程等施工进度,计划与三期项目同步在9月中旬前进场施工。

作为粤东地区唯一的核心港区和公共物流枢纽,广澳港区外贸集装箱吞吐量持续增长,今年上半年达26.7万标箱,同比增长35.4%。此外,进口石膏等货源获得回流,广澳港区进口矿产品大幅上涨。截至7月,矿产品进口量超8300标箱,同比增长超1600%。

近年来,汕头港广澳港区二期工程、防波堤工程和航道二期工程“三大工程”全面建成,广澳港区年设计通过能力由原来的25万标箱上升到168万标箱。待广澳港三期项目工程建成后,广澳港区集装箱总设计通过能力将新增60万标箱,推动海铁联运业务发展。

打造海铁联运枢纽

当下,汕头正聚力建设临港经济区,发展临港制造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集群,打造支撑汕头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东南沿海区域性综合贸易航运中心及产业开放合作门户。

依托广澳深水港选址规划,汕头临港经济区具备联通粤闽赣原中央苏区的腹地优势,港口航运条件较好。广澳港区开通国际集装箱航线25条,通达13个国家和地区60个港口,实现直航东南亚国家主要港口全覆盖,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省前列。

随着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一批集装箱、通用散货泊位及配套场站等设施,将有利于推动港区功能优化调整、承接汕头湾内港口功能转移,实现港城和谐发展,推动广澳港区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和综合开发、推动岸线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汕头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将在新建3个集装箱泊位的基础上新建7个通用泊位,是腹地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是汕头港打造粤东地区中心港口、助力粤港澳世界级港口群建设的重要支撑。

此外,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将与同步规划建设的广澳港区疏港铁路形成海铁联运。随着“散改集”发展和后方产业调整升级,在能力紧张时可利用通用泊位承担集装箱装卸,必要时可通过技术改造为集装箱专业化码头,满足未来集装箱发展需要。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余丹 张晓宜

相关文章

南方日报头版|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实际使用外资八成来自侨胞 >>

鮀城述评|奋进四十五载 聚力迎头赶上 >>

奋发向“汕”!这座经济特区的45年,藏着怎样的腾飞密码? >>

从侨批展到"番客街",汕头激活超600亿“侨经济”  >>

潮汕文化出海,圈粉世界! >>

从“多头跑”到“指尖办”,汕头营商环境之变让企业省心省力 >>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肖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