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亲 家国兴|潮州国际会展中心内,这四幅大型国画礼献国际潮团年会

作者 刘梓薇 2025-11-15 10:02

11月14日,潮州国际会展中心与潮州国际会展酒店正式启幕,为即将到来的第二十三届国际潮团年会按下“快进键”。在这座融古典风韵与现代气质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中,由潮州二十位画家联袂创作的四幅国画,如点睛之笔,为建筑注入灵魂,也为这场全球潮人共赴的盛会献上一份“文艺家书”。

文化的“归潮”,为年会归潮奏响序曲。

从酒店前台,穿过静谧连廊,步入贵宾会客厅,四幅画作渐次展现在眼前——这里有古有今,有动有静,有山河壮阔,也有人间烟火。多种元素交织错落,共同指向一个主题:归潮!

由潮州市文联牵头组织画家创作的“归潮”系列大型国画作品,由《潮州古韵图》《潮汕之窗》《大美潮州新八景》《大潮欢歌》四幅国画构成。从构思到落笔,从纸墨到墙面,这四幅丹青如何绘就?一笔一画,又蕴藏着怎样的深意?

酝酿:

到现场去寻迹九县旧地

2024年11月20日下午,汕头国际会展中心。

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闭幕,会旗庄严交接到潮州代表手中,标志着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将首次回到潮人故里潮州召开。台下万众欢腾,心潮澎湃。

“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如何展现潮州文化魅力,作为潮州文艺界,我们责无旁贷。”潮州市文联原主席程小宏将目光投向年会主会场潮州国际会展中心,“如此重要的场馆迟早要做些布置,与其落成了再谋划,不如提早准备。”

实际上,早在2024年上半年,程小宏便萌生了组织画家作画献礼年会的想法,他找到潮州画院原院长、潮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陈骏,共同商量画作主题。

“‘一府管九县’是潮州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也是潮汕各地区紧密相连的见证。”程小宏认为,年会归潮,画作也应体现归潮,九县入画,既切合主题,也定能触动人心。

陈骏同样希望,画作要让华人华侨在画中找到亲切感、归属感。两人不谋而合。去年年底,程小宏将设想汇报市委、市政府,得到支持和建议。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与建设方、场馆方多次会商协调,以“归潮”为主题的系列大型国画创作正式启动。

方向已定,如何搭好框架?

要画好归潮,必先读懂潮。除了梳理资料,创作者们决定到现场去。

今年4月初,潮州市文联组织画家踏上寻迹之路,走访清代潮州府所辖九县故地。在当地文史专家的讲述中,他们近距离触摸历史的肌理,聆听过往的岁月。

“时过境迁,部分县已经换了面貌和县名,例如丰良(今丰顺)、茶阳(今大埔)等。有的历史景物现已消失,只能在老画家的口述中去再现。”寻着当地人的回忆,陈骏仿佛看到,旧时位于韩江上游的茶阳,九个码头船只来来往往,甚是繁荣;温泉氤氲中普济古桥直伸丰良古城楼,意境深远;潮阳文光塔下,斑驳的塔砖像在讲述明代倭患往事……

“这些鲜活的感受,后来都化作画中生动的细节。”陈骏说。

“我们并非将这些景致简单罗列,而是从中去甄选、提炼,寻找最能代表潮汕精神与文化属性的元素,纳入未来画面的整体构思中。”潮州美术馆馆长曾圳表示。

经过多次测量与实地考察,“归潮”系列大型国画作品最终确定以历史上潮州府辖属地域为范围,展现今昔潮州府管辖地域、潮州本土的历史面貌与时代巨变,涵盖古今山水形胜、人文特色。作品融合潮汕地域特色与民俗符号,将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并置于同一视觉空间,呈现古代潮州府城的文化气象。

构思:

让归潮游子都能在画中找到自己的家

在四幅作品中,长达3.8米的巨作《潮州古韵图》以“五山三江”为骨,再现清代潮州府“一府管九县”历史图景,堪称领衔之作。作品以灰绿黄为主调,以镇海楼为视觉中心,八县环抱,采用“之”字形构图贯穿全卷,象征韩江、榕江、练江三江滋养潮汕子民。

巧合的是,在构图过程中,主创们发现镇海楼实际地理位置与画面设想高度吻合。九县以山为背,面朝东南海域,惠来、澄海等地以古港、红头船等元素,再现潮人扬帆出海的历史场景。

有宏大架构,更需细腻笔触,作品方有血有肉。为了画好人物、建筑细节,创作者们查阅清代服饰图录,考证民居制式,甚至研究旧时船舶造型。为了真实再现清代潮州人的生活场景,画家们研究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古画,从商贩挑的担子到妇女梳的发髻,从学童读的书本到农夫用的农具,都力求符合历史真实。

“有些归来的年轻华侨或许不熟悉潮州府,相信也能从画中读懂原乡。”程小宏感慨,《潮州古韵图》将“一府管九县”的历史图景统揽其中,以自然地理位置成图,定能勾起世界潮侨对潮州这个潮人根祖地的乡愁记忆,“让每一个归潮的华人华侨都能在画中找到自己的家”。

相较于《潮州古韵图》的厚重,《大美潮州新八景》更显生动鲜活。龙湖古寨前,舞龙引起乡民和游客的围观和鼓掌;跳跃的舞狮和潮州大锣鼓,又将视线引到饶宗颐博物馆前。本以为热闹与欢腾皆在景外,仔细一看,颐园内潮剧小生花旦正游园吟诗,将园林好景娓娓唱来。

“作品以八景串联潮州乡土风情与非遗,既让作品本身更具文化深度和人文层次,也希望本地乡亲和在外潮人,一眼就能从画中感受到家乡的新变化、新魅力。”潮州画院画家、《大美潮州新八景》主创罗耀环表示。

“我第一次来潮州,还没有具体的攻略,这幅画特别有意境,我打算跟着它打卡潮州了!”潮州国际会展中心酒店开业当天,来自北京的游客李玉霞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作画由艺术家无偿贡献劳动,由建设方购买创作成本,创作后的作品无偿交由建设方进行高清扫描复制、装裱并制作上墙。事后若运营方拟将作品进行商业推广,再逐一商议补偿画家的艺术劳动。

呈现:

适应场馆不同场景平衡装饰性与协调度

步入国际会展中心酒店大堂,一个巨型“落地窗”跃入眼帘——潮汕三市市花作框,以木雕点缀,“窗”外是潮州牌坊、汕头小公园、揭阳楼等三市地标,纵深分明,错落有致,古今同框,意蕴深长。

《潮汕之窗》,位于整个建筑体的内部装饰中最显眼的位置。酒店大堂空间宏阔,整体风格现代而典雅,石材、金属与木饰面的冷峻质感构成了庄重、沉稳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幅墙面作品如果色彩过淡,容易被浩阔空间所吞没;若装饰性不足,又难以与大堂的格调相协调。

“从构思阶段开始,我们就有意识地强化作品的装饰性和色彩饱和度。”《潮汕之窗》团队主创曾圳介绍,画面以国画笔墨为基础,却不拘于传统水墨的淡雅,转向重彩风格的饱满与浓丽。最终,画面以金色与潮水蓝绿为主调,为空间注入了明快而富于装饰性的视觉亮点。

“除了内容的构思,画作还要适应场馆的不同场景和实际尺寸,充分考虑作品与场馆环境的协调性与融合度,力求为建筑添上一抹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兼具的色彩。”程小宏介绍。

从酒店一楼移步至会展中心二层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主会场途中,一幅节奏感更强的作品映入眼帘——潮汕三市英歌舞、布马舞、鲤鱼舞、蜈蚣舞、舞龙、舞狮六种民间舞蹈以及潮剧艺术成“C”字形布阵,在这条通往潮团年会的通道上“翩翩起舞”,迎接世界潮侨回归故里。

这幅《大潮欢歌》是四幅画作中唯一纯粹展现人文题材的作品。潮汕地区非遗众多,为何独取民间舞蹈为意象?

“这几种舞蹈具有天然的视觉张力,在以前,它们往往在潮州各乡各里老爷节才能上演。”陈骏表示,为了触发在外潮人的集体记忆,主创团队把有代表性的民间欢庆表演糅合呈现,以唤起游子乡情。

综观“归潮”系列大型国画作品,四幅画作由静到动,节奏由轻缓到明快,情绪从平和至高潮,层层递进,相互呼应,各有“性格”——《潮州古韵图》恢宏大气,古朴庄重,展现以镇海楼为中心的潮州“一府管九县”的辉煌;《大美潮州新八景》市井气息十足,市民围观“闹热”,游客逛游景点,动静相宜,融建筑于生活;《潮汕之窗》则多些明丽,潮汕三市地标古今同框,散点布局,古典与现代感兼具;《大潮欢歌》活跃喜庆,将画面、声音推向高潮,三市民间舞蹈踏歌而来,同台共舞,迎接宾客。

“这四幅大型国画是我们献给海内外潮人宗亲的‘文艺家书’。”程小宏表示,希望能为第二十三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注入艺术活力,唤起海内外潮人的乡愁,彰显潮人故里魅力。

【看点1】

400余字题跋一气呵成

画作之外的题跋同样值得关注。这些文字既是画面的延伸,又有助于画意的解读。

数月前,《潮州古韵图》成稿。程小宏接到陈骏邀请,为画作题跋。为符合画作意境,程小宏以半文言文形式,撰写了700余字跋文。考虑到画作历经近两月完成,若题跋写错一字便可能毁掉整幅作品,程小宏提议先写在纸上再衔接至画中。

但陈骏坚持题跋需直接题于画上更显浑然一体,程小宏笑言,“只能硬着头皮应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度,正楷虽然工整,却略显严肃;草书虽然流畅,又担心难以辨识。最终,程小宏选用动静相宜的行书字体进行书写。

正式书写前,程小宏根据画面实际情况调整文字排版,精心把控字数。为需适配画面布局,避让画面山峰、控制留白,最终,跋文浓缩至400余字呈现。经过持续临帖练习,题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且无一错漏,文辞的文学性与书法的艺术性结合,使作品画中有文、文衬画境,提升整体艺术格调。

【看点2】

“微晶石”浅浮雕工艺和36块拼接瓷板

大尺寸壁画细节与质感拉满

《潮汕之窗》成稿后,需适应酒店大堂实际空间8.5×8.7米的大尺寸,如何以合适的材质呈现,使画作在巨大尺寸下依旧生动?

经过多轮比较,排除了宣纸高清复制的脆弱与短暂,舍弃了喷绘工艺的快速却缺乏格调,也未采用耗时费力但难以大规模实施的传统工艺。最终,团队选择了“微晶石”浅浮雕工艺。

据介绍,这种材质不仅坚固耐用,能够经受岁月与人流的考验,更在灯光映射下呈现出细腻的浮雕质感,使画中山水楼阁、花木牌坊都仿佛获得了立体的呼吸。它既延续了国画的韵味,又与现代大堂的高端气质相得益彰。画作不再只是装点墙面的背景,而是与空间共同构成了精神的中轴与视觉的焦点。

主创团队联系国内技术顶尖的设计制作团队对作品进行线条凹凸处理,同时,画面整体以36块瓷板拼合形式呈现,彰显瓷都特色与气派。

【看点3】

英歌舞从画里“跳”出画外

在《大美潮州新八景》长卷的右下角,细心的观者发现,英歌舞从画里“跳”到了画外,将人们视线引导至文字部分。

为了让画面与书法相互融合,画家别出心裁,将英歌舞从画里画到画外,让观画者仿佛从画内走出画外,给人联想的空间,寓意潮汕英歌舞乃至潮州文化火爆出圈。罗耀环介绍,这种表现方式突破传统创作思维,在以前大型国画创作中是没有的,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时代气息,也体现了当代艺术家的创新活力。

【声音】

郑阿湃

广东画院副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归潮”系列的价值,在于以笔墨为语言重新诠释地域文化精神。它并非对潮汕山水风物的再现,而是一次关于“文化回潮”的艺术思考。创作团队在传统笔墨的精神维度中探寻当代表达的可能:有文脉的承续,也有形式的重构。《潮州古韵图》的书画合一、《潮汕之窗》的观念隐喻、《大美潮州新八景》的结构更新,构成了一个贯通历史与现实的视觉叙事体系,体现了艺术家对于“笔墨何以当下”的深度回应。其对潮州文化符号的精准提炼与艺术转化,成为当代美术“讲好地方故事”的优秀范例。

刘剑钊

韩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副教授,全国高等美术教育学会理事

从学术与教育的角度看,“归潮”系列不仅是一组作品,更是一项系统的艺术实践工程。它以“历史+遗迹+民俗”为创作主线,贯通高校教育、地方文化与青年创作三重维度,形成了“教学、研究、创作”相互支撑的格局。项目吸纳了不同阶段的创作者参与,既保持了艺术品质的高度,又在过程中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学术共建。无论是潮汕之窗的符号拼贴,还是英歌舞题材的形式实验都展示了青年艺术家在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中的创造潜能,也启发我们重新思考艺术教育与地方文化建设的联动机制。

张玉金

广东省评论家协会会员、韩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归潮”系列让我看到一种新的公共艺术可能——它让潮州的文化气韵走出艺术空间,走进城市的日常空间。作品突破了国画传统的“案头小景”,以大尺度创作和多媒介语言融入公共空间。《潮汕之窗》的微晶石浅浮雕,既呼应潮州瓷艺传统,又使笔墨具象地“立”起来;《大美潮州新八景》的色彩与构图兼具现代节奏与东方气度。更动人的是,作品所凝聚的“归潮”主题,使远方潮人也能在此找到精神归属,它不只是绘画,更是一种文化召唤,让城市的空间成为情感的共鸣场。

【“归潮”系列大型国画作品创作者】

《潮州古韵图》陈骏、黄展宏、林映涛、吴俊明、谢学新;程小宏 题字。

《潮汕之窗》 曾圳、张良、卢曼纯、陈少群;程小宏 题字。

《大潮欢歌》罗耀环、陈燕侬、杨曼、孙玉瑶、谢振铭、刘东林;程小宏题字。

《大美潮州新八景》 许泽毅、谢振铭、林绍兵、庄晓俊、黄潮瀚、罗耀环、杨曼;程小宏题字。

南方+记者 刘梓薇

编辑 冯颖妍 周煦钊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