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司法陪审,让“无袍法官”更有底气!

走进广东造 2025-11-03 15:14

在人工智能加速融入千行百业的今天,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法院系统上演。过去,人民陪审员常因不熟悉法律条文、审判流程而陷入“听得多、说得少”的尴尬境地;如今,在全国200多家法院,越来越多的陪审员通过一部手机、一个微信公众号,就能收到量身定制的“开庭指南”和“参审提醒”。

在“AI启未来——人工智能优秀应用案例征集活动”中,赛孚科技研发的陪审宝云平台点击查看详情>>,创新性地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人民陪审员工作机制中,实现了从案件发布、随机抽选到履职辅助、考勤评价的全流程数字化与智能化,让AI成为陪审员的“智能助手”。

AI推送“开庭须知”,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人民陪审员被称为“无袍法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不穿法袍,却肩负着代表民意参与审判、监督司法的重要职责。如何让这些“平民法官”真正“审得明白、议得深入”,一直是司法改革中的关键课题。

以往,一名新任陪审员接到人身伤害类案件时,往往需要临时翻阅法规、参加培训才能基本了解审理重点。而现在,只要任务匹配成功,系统便会自动根据案由调用大模型,生成一份通俗易懂的《参审注意事项》,精准推送给中签陪审员。

以“人身伤害”案由为例,AI不仅会梳理《民法典》中的侵权责任条款,明确医疗费、误工费等赔偿范围,还会提示刑事案件中“轻伤以上可构成故意伤害罪”的法律红线。

它还会告诉陪审员:“要仔细审查医院诊断证明、伤情鉴定报告”“注意判断证人与当事人的利害关系”“合议时可从责任划分、赔偿金额等方面发表意见”。这种“案由解析—流程指引—履职提示”的闭环支持,极大降低了陪审门槛。

这一智能化升级,不仅改变了陪审员的参审体验,也大幅提升了法院的工作效率。

书记员只需在微信公众号一键发布任务,系统便能自动匹配时间地点、随机抽取陪审员并实时反馈结果;陪审员则可通过“一键参审”报名、“一键签到”打卡,全程无需线下协调。某地中级人民法院负责人表示:“过去组织一次陪审要打十几个电话,现在基本实现‘零人工调度’。”

此外,系统还建立了信用评价机制,对陪审员出勤率、履职表现进行动态评级,既激励积极参与者,也淘汰长期缺勤或履职不力的人员,保障了庭审的严肃性与公正性。

从“形式参与”走向“实质贡献”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司法民主的重要体现,但长期以来,“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行业观察人士指出,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信息不对称——普通公民缺乏法律专业背景,面对复杂案情容易无所适从。

而今,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应用,这一瓶颈正在被打破。陪审宝云平台不仅能生成开庭提醒,还能帮助陪审员快速梳理案情材料,提炼争议焦点,甚至提供类案裁判指引。

此外,AI辅助还在重塑陪审工作的价值内涵。正如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所言:“推动陪审工作从‘参与审理’向‘深度参审’升级,使人民陪审员连接民意与司法的桥梁作用得到实质发挥。”目前,该系统已在全国200多家法院落地,让更多“无袍法官”也能在专业领域更好地发声。

从“能用”到“好用”!来为你心中的AI优秀应用案例点赞>>

南方+记者 昌道励 许宁宁

编辑 冯颖妍 陈梅玉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