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连心路”到“示范渠”,茂南金塘镇党建引领乡村蝶变

作者 颜志雄 2025-07-15 15:02

仲夏时节,走进茂南区金塘镇,新修的村道旁三角梅开得正艳,党员责任田里稻浪翻滚,村民庭院里的百香果藤正结出硕果。

三年来,金塘镇修起热心村民捐建的“连心路”;1165名党员带头当“绿美先锋”,带动群众开了213场“榕树下的板凳会”,建起1258个菜园、果园等“四小园”;12家新企业带来1280个“家门口”的岗位……党建引领下,这里组织强、环境美、产业兴,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板凳会上听民意

“四小园”里见新貌

桥东村邓屋与板桥坡交界处,崭新的“党员示范渠”取代了昔日的“烦心沟”。“热心村民带头解囊,不仅疏通了道路,更打通了大家参与共建的心路!”桥东村党支部书记邱彩华介绍。

当边界争议不断,该村党总支部架起板凳“连心桥”,6名党员包户走访28次,终促成两村达成共建协议。在党建座谈会上,有热心村民听闻困境,当即捐资10万元,用于修复这条长250米、因争议荒废的灌溉渠兼道路。

修路过程点燃共建热潮。村民主动来帮忙,清理路基、搬运物料……昔日杂草丛生、污水淤积的老路彻底变了样。“这条路修进了我们心坎里。”村民邓伯感慨,“乡亲们的善款是火种,点燃了大家的热情。”

洪山村古榕树下,村民们围坐分享。“我家柴棚改造成小菜园后,丝瓜藤爬满花架,既遮阴又增收。”村民李叔的话引发共鸣,“自家门前都管不好,村子整体咋能美起来?党员带了头,我们也要‘包’好自家房前屋后。”

金塘镇的改变,离不开“板凳会”的细致入微。利用傍晚或农闲时间,该镇党委政府干部与村民围坐在村口大树下、文化广场旁、村民庭院中,共计213场次,面对面讲政策、听心声、解难题。

该镇设立43个“党员示范庭院”,在党员示范带动下,“门前三包”责任理念深入人心。

清运的78吨垃圾的闲置地,蝶变为集菜园、果园、花园、公园于一体的超一千个“四小园”,嫁接起庭院经济;上垌村陈阿婆的百香果架月产鲜果80斤,村委搭建电商平台助销;文林村推出“绿色存折”,村民管护苗木、清扫巷道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139个网格长效治理焕发勃勃生机……“一村一景致、一户一花园”成为金塘乡村鲜活的注脚。

产业链上引人才

“家门口”就业暖人心

万粤食品“党员示范生产线”上,质检员陈少娟胸前的党徽闪亮。“党支部培训让我从养殖户变身技术工人,每月固定收入4000多元。”她算起了“幸福账”,“在东莞打工,最怕孩子电话里问‘妈妈啥时回’,如今骑车十分钟到家,孩子的作业本再也不缺签名。”

“技能提升+‘家门口’就业”,人才回流有保障。金塘镇像陈少娟这样,通过党组织牵线搭桥、技能培训,实现由传统务农或外出务工向本地产业工人转型的村民已有数十人。该镇推出“红色帮带榜”,上面记录着党员工程师与12名新入职村民的结对成果,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技术引领+多元产业”,拓宽留才新空间。广东景烽农业通过党员带头攻关,成功研发高端富硒米,不仅带动68户订单种植增收,更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依托油城墟、好心湖等旅游资源优势,金塘镇发展起特色庭院经济和乡村旅游,吸引了不少“80后”青年返乡创办农家乐、经营民宿。

白土村“阿朱家籺”食品厂,在党支部扶持下发展电商,带动村里20多名赋闲妇女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日销传统籺制品高达5000余个,既传承了手艺,更留住了人才。

“产业兴、环境美、前景好,正在成为金塘吸引并留住人才的‘三张王牌’。”金塘镇党委书记谭国卫说,“党员带头拆柴棚,热心村民热心跟进修村道、争创‘四小园’,这就是生动的党群共治图景。我们将继续深化‘光伏+’‘百会帮百镇’等创新实践,让绿美生态成为金塘最亮名片。”

撰文:颜志雄 通讯员 黄林明 邱秋梅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