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基孔肯雅热这一蚊媒传染病引发广泛关注。截至7月23日18:40,根据佛山五区卫生健康局发布的情况通报,全市已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3195例,较前一日新增536例。所有确诊病例均为轻症。
基孔肯雅热是什么?感染后会有哪些症状?和登革热的区别是什么?如何做好预防?日前,广东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传染病防控领域首席科学家何剑峰进行解答。
广东疾控权威解答
Q:
基孔肯雅热是什么?
何剑峰: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在广东,主要是通过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报告过这个疾病。
Q:
感染基孔肯雅热后会有哪些症状?
何剑峰:基孔肯雅热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刚开始:通常以发热最先出现,随后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疼痛多出现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等小关节。2~3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皮疹可出现在四肢或全身,一般3~5天就退疹。整个病程通常持续5~7天,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个别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两三个月。
Q:
哪些人群要特别注意基孔肯雅热?
何剑峰:目前,广东发现的病例均为轻症,但同时也需要关注新生儿、6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这些人群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热容易出现并发症,请及时就医。
Q: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有何不同?
何剑峰:传播途径完全一样,都是伊蚊传播。防控措施一样,都是对发病人员进行防蚊隔离,灭蚊和清理孳生地和做好个人防护。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更快,比登革热传播快两到三倍。虽然两者症状相似,都有发热、皮疹症状,但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基孔肯雅热是小关节疼痛明显,个别患者持续时间较久。
Q: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何剑峰:基孔肯雅热是伊蚊传播,伊蚊是依靠积水繁殖后代的,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是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
一个瓶盖大小的积水,
伊蚊可以在其中产卵并孵化成幼虫。
7月22日,肇庆市卫生健康局发布
提醒市民人人动手清除蚊虫
孳生地、杀灭蚊虫,群防群控传染病。
日常生活中,
容易发生蚊子孳生隐患的积水点,
我们来了解一下。
来 源:羊城晚报 佛山疾控 健康肇庆
编 辑:廖文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