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濒危!他们“紧急抢救”这门语言

深圳共青团 2025-07-31 15:14

当晨雾还未完全散去,深汕特别合作区红罗村的青石板路上已传来轻快的脚步声。深圳大学“畲语之录”调研队的成员背着录音设备,手持笔记本,穿梭在错落有致的畲族民居间。

这个暑期,由深大师生组成的这支调研队伍两度奔赴红罗村,用数字化手段抢救这门承载着畲族千年记忆的语言。作为“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一环,他们走访村落、录制音频、开发小程序、开设课堂,希望为这门濒危语言的传承留下“未来的回声”。

1

记录极度濒危语言迫在眉睫

畲语,这一承载着畲族千年记忆的语言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目前,国内能够熟练使用畲语进行日常交流的群体已不足1000人。由于使用者少、传承链条濒临断裂,畲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极度濒危语言”名录。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这种语言可能在未来一两代人之内消亡。

从2019年开始,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吴芳就开始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红罗村开展畲语记录。她在调研中发现,畲语无论在使用还是在语言本体上已呈现明显的代际差异。“我们村只有200多人会说畲语,我们希望可以传承下去。”村民蓝壬财多次坦露对畲语消失的担忧。

吴芳在研究中发现,红罗畲族人对畲语的情感总体上较为浓烈,因此愿意积极参与畲族文化和语言的传承保护活动。正是村民这份质朴的热情催生了该畲语传承项目。2022年初,“畲语之录”团队成立,由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林心彦担任项目第一任负责人,吴芳担任该团队的指导老师。

▲“畲语之录”团队进行活动拍摄

同年,“畲语之录”团队第一次踏入红罗村开展调研工作。调研途中,团队成员遇到一名会讲畲语的老伯,听他唱起一支畲语歌谣,悠悠歌声传遍山谷。

“虽然听不懂,但这首歌的音韵触动了我的心。后来我们了解到,这是当地现存唯一一首畲语歌谣,我们都觉得这非常宝贵。”回忆起初次接触畲语的情景,项目第二任负责人袁艺倬说:“确立了项目的目标后,我们团队成员聚在一起商量,要想办法把畲语传承下来,让更多人听到畲语、了解畲语。”

经过调研,师生清晰体会到畲语的困境。“畲语之录”团队深深感到:在语言消亡之前,每一分每一秒都弥足珍贵。他们要与时间赛跑,用数字化手段全力留下畲语。

2

数字化手段留下“声音印记”

畲语的记录是从词汇开始的,主要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记音。由于畲语属于苗瑶语族,没有文字,只能通过口耳听辨,需利用国际音标记录语音。在完成词汇语音记录工作后,团队按照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摄录技术要求,开始对记录的4000多条畲语词进行音像同步摄录,初步建立了畲语常用词语档。

“每调好一个词语,我都要跟村里的老人反复确认发音。”袁艺倬回忆说,“有时候一个词要录上好几遍,但看到村民们认真的样子,我觉得这个工作特别有意义。”历时三年,团队从最初的语言记录扩展到语言的运用。

“语言是活的,不能只是躺在数据库里。”吴芳说,“只有真正走进交际、走进生活,语言才有可能延续。”于是,团队开始正式策划“畲语之录”小程序。恰好理工科学生李嘉瑶、姚欣悦加入团队,专注负责开发“畲语之录”小程序。“畲语之录”的功能由科研转向应用。小程序初步设想为一个开展畲语发音自学、畲族文化介绍等功能的小程序,当中收录了团队录制的音频和畲族文化活动视频。

▲“畲语之录”⼩程序

随着师生与红罗畲族村民多方面交流,2024年10月,团队开始尝试在村内针对畲族儿童畲语习得,开展畲语教学小课堂。团队吸收了深大人文学院2024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一群本科生,师生探讨制作课件,以学生为主讲教师,联合红罗畲语传承人蓝壬财、蓝金莲、雷云辉,在村委党群服务中心以词汇专题课堂的形式,开展双师制畲语教学。

▲项目团队开展双师制畲语教学

项目现任负责人吴怡菲表示,畲语课堂不仅出现在线下课程中,“目前小程序仍在完善中,计划通过十节主题化教学课程,实现在线学习和文化体验的结合。等到课程完全收录完毕后,我们可能将会正式上线这一小程序,让更多人接触这门语言。”

3

夏至到来,迎接盛夏

为了让畲族⽂化更具“可视化”,团队开始探索⽂创路径,以畲族传统图腾与⽣活物件为灵感,设计出⼀系列明信⽚、折扇、冰箱贴等文创产品。这些带有“畲”字标识与村寨元素的创意作品,逐步出现在村展馆、教学课堂和宣传平台中,成为⽂化传播的新载体。

▲“畲语之录ˮ⼩队推出畲语文创产品

同时,⼩队成员还通过新媒体平台进⾏内容创作,让看似⼩众的畲语进⼊⼤众视野。团队在课堂上采⽤“沉浸式教学”⽅式,⼩朋友不仅能学到词汇,更能了解背后的故事。“语言的背后是文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畲族文化是深圳文化多样性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会把这项研究作为学术生涯的一项长期工作,为保护中华文化瑰宝做一些自己的贡献。”吴芳说。

“畲语之录”⼩队的成员说:“我们希望的不仅是用数字技术保留⼀个族群的声⾳,更是以青年担当为笔,在岭南大地上书写文化传承的鲜活注脚。畲语或许只是千百种⽅⾔中的⼀种,但它所代表的,是族群的根脉、⽂化的纹理和时代的温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