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天雨水多,推荐几款祛湿食疗方

广东中医药 2025-07-21 08:20

近期台风天,下雨湿漉漉,潮湿的天气使我们倍感疲倦,胃口变差。这都是因为湿气阻遏脾胃运化所致的。

脾失健运,会导致机体消化食物、吸收、转运的能力会减退,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脾在体内恰是一个喜燥恶湿的脏器,因而其运化功能最易受到伤害,进而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

男性体湿的表现

01.体形肥胖,啤酒肚,脂肪肝。

02.容易出汗,让人觉得是个“油”人。

03.总是觉得腰膝困重酸痛,不精神,见床就躺。

04.头晕晕乎乎,眼睛迷迷糊糊,眼屎多。

05.嘴黏黏乎乎,或口中犯甜;口腔溃疡总是不好。

06.耳朵流水或湿痒。

07.胸膈痞满,食欲不振,经常胃胀不乐意吃饭或者饭量很大,说明又有胃火。

08.大便溏稀,黏黏乎乎。

09.小便混浊,不清亮。

10.阴囊潮湿,脚气。

11.脚气。

女性体湿的表现

01.油脂分泌旺盛,一张脸蛋像是油田,总是油光满面。

02.容易出汗,让人觉得不清爽。

03.体形肥胖,总是觉得浑身困重,懒洋洋的。

04.喜好食用甜食和油炸食品。

05.头晕晕乎乎,经常头晕还查不出毛病;眼睛迷迷糊糊,眼屎多。

06.嘴黏黏乎乎,或口中犯甜;口腔溃疡总是不好。

07.耳朵流水或湿痒。

08.胸膈痞满,食欲不振,经常胃胀不乐意吃饭。

09.腰膝困重酸痛。

10.大便溏稀,黏黏乎乎;小便混浊,不清亮。

11.白带多,阴痒,妇科炎症久治不愈,反复发作。

12.脚气。

所以,在岭南地区,夏季养生重在防“湿”。这里介绍几种在常用且有效的防湿祛湿方法:

药粥祛湿法

中医认为,脾对水湿的运化有重要作用,粥是养脾胃较好的食物,同时作为药物的媒质,能更好地运载药物发挥功效。

茯苓粥

材料:茯苓粉20克,粳米100克,盐、生姜粒少许。

做法:粳米淘净。粳米、茯苓粉放入锅,加水适量,用武火烧沸,转用文火熬至糜烂,再加盐、生姜粒,搅匀即成。每日2次,早晚餐用。

功效:健脾祛湿。

冬瓜粥

材料:冬瓜100克,粳米100克。

做法:冬瓜洗净,带皮切成小块,和粳米一起放入沙锅加水,文火熬煮至瓜烂米熟成粥即成,每日上、下午随意服食。

功效:利水渗湿。

砂仁粥

材料:砂仁3~5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将粳米淘净煮粥,待粥煮熟后,调入砂仁细末,再煮沸三五分钟即可。早、晚餐温热食。或少量多餐次服用。

功效:升阳化湿。

药茶祛湿法

饮茶是中国人的特有习俗。药茶在夏季养生防湿方面更具独特作用。

夏枯草茶

材料:夏枯草60克,红砂糖20克。

做法:以上材料用沸水1500毫升煎1分钟后,闷泡5分钟,置保温瓶中,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效:有清肝养脾利湿作用。

柠檬茶

材料:鲜柠檬25克(或干品10克),鲜姜2片。

做法:以上材料用沸水500毫升煎3分钟后,置茶杯内随饮,可回泡,每日1剂。

功效:有祛暑化湿养胃的作用。

双花茶

材料:金银花5克、菊花3克、绿茶3克、红砂糖10克。

做法:以上材料每次用沸水200ml冲泡,分2~3次饮用,可回泡,每日1剂。

功效:有清肝解毒利湿功能。

药膳祛湿汤方

广东汤和广东文化一样,渗透着我们中医膳食的文化,在岭南文化里体现的更为全面,它在防病、治病、养生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神汤

材料:鲜淮山80克(干淮山30克),茯苓30克,芡实30克,莲子30粒(可带芯),陈皮6克,猪骨300克(可供3至4人食用)。

做法:

1、把所有的备料洗净;

2、猪骨剁小块,入锅飞水备用;

3、将所有备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小火煲1.5小时,加盐即可饮用。

功效:四神汤源于宋朝,是中医著名的健脾食方,其中“四神”是指茯苓,淮山,莲子和芡实(或薏仁),汇集在一起后互相补遗,制成的汤水对人体具有健脾、养颜、祛湿等诸多益处。■

【来源:本文内容综合自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人卫健康、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