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教育星火:顺德力量照亮新兴成长路

作者 梁晓珺 2025-07-25 16:12

长期以来,佛山顺德始终心系新兴教育发展,以深厚情谊与务实行动持续开展教育帮扶。从理念传递到资源共享,从课堂革新到人才培育,顺德用跨越山海的坚守,为新兴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而派驻新兴的支教团队,正是这帮扶长卷中亮眼的一笔——他们以微光汇聚星河,用爱与智慧点亮了新兴教育的朵朵繁花。

2024年7月以来,佛山市顺德区进一步加大教育帮扶力度,向新兴县派驻了15名经验丰富的支教老师。从珠江三角洲的水乡到粤西山地的校园,佛山市顺德区派驻云浮市新兴县的支教团队一年来如荧荧星火,深深扎根于这片教育沃土。他们带着先进的教育理念,跨越山海架起帮扶桥梁,用智慧与热忱书写了一段“两地同心、共育花开”的动人篇章。

课堂革新:让知识生长出力量

“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学!”在新兴县实验中学的课堂上,学生们围着来自顺德区龙江丰华初级中学刘娴兴老师设计的“纸上春秋:洋务运动”旧报纸情境兴奋讨论。这位来自顺德丰华中学的历史教师,以“价值立意”为核心,将“融和”思维课堂融入实验中学“真・活”课堂建设,通过 AI 技术应用、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激活历史课堂,推动新兴 “学讲用”(即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再主动表达,最后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教学改革落地。其开发的案例《都邑华夏》单元设计,更斩获佛山市一等奖。

这样的课堂革新,在新兴校园里处处可见。勒流众涌小学副校长林海波带来的 “逆向设计阅读课”,让实验小学的学生们爱上了整本书阅读;北滘林头小学朱晓宏将数学与生活融合,“圆的认识”“稍复杂的排列问题”等实践课,让乡村孩子发现了数学的实用之美;杏坛林文恩初级中学徐军莲老师采用项目式学习、群文阅读的方式推动大单元教学改革,并在公众号上推送孩子们的作品,让学习成果被看见,为孩子们增添了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针对学情差异,支教老师们各有妙招。勒流新球中学梁瑞琼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定制“每日 10 分钟速算打卡”,采用“三维度记录法”跟踪学情,让两个班级的数学成绩从年级末尾跃升至前列;容桂兴华初级中学何文雅带领八年级学生开展 “低碳生活”项目式学习,学生们用视频记录实践过程,语文综合素养显著提升;陈务永老师将顺峰小学“趣(兴趣激发)、活(方法灵活)、实(基础扎实)”理念与育才小学“学(自主探究)、讲(表达输出)、用(实践迁移)”模式深度融合,全年累计开展200余次“学生每日5分钟自主讲题”活动。

育人润心:用真诚唤醒成长自觉

支教老师们的付出,不止于课堂知识的传递,更在于用真诚走进学生内心,唤醒他们的成长动力。

“五(1)班真是‘神仙班级’了!”新兴县翔顺育才学校的教师们惊叹于顺德区龙江官田小学农喜群老师创造的“奇迹”。这位来自龙江官田小学的班主任,运用“让捣蛋鬼当班干部”的逆向管理法,配合100%的家访率,让班级连续十个月获评“美好班级”,更让曾经自卑的学生挺直了腰杆。

育人的智慧藏在细节里。北滘碧江小学林乙老师在新兴县实验小学开学两个月内实现100%入户家访以了解生情,每天中午为单亲家庭学生小琳辅导功课,半年后,这个内向的女孩主动说“想考县实验中学”;伦教霞石善祥学校关笑娴在新兴县实验小学带领的五(8)班,班容班风进步显著,获评“五星文明班”,孩子们自发唱起《孤勇者》庆祝的场景,成为她最珍贵的记忆;勒流新球中学梁瑞琼老师在新兴县实验中学立足“教育共融”理念,设计系统化、递进式的德育实践,所在班级在文艺活动、体育竞赛、劳动教育活动中均斩获佳绩。

一年间,支教团队累计开展家访超500人次,设计“中秋制饼”“红色研学”“行走的课堂”等多场活动,带领学生在劳动与实践中感悟成长。正如新兴县实验中学的学生在作文中所写:“顺德老师像一束光,让我们看到了更远的世界。”

传帮带教:让教育智慧生生不息

支教的意义不仅在于点亮课堂,更在于播撒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火种。顺德支教团队以“青蓝结对”为纽带,用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滋养本地教师成长。何文雅老师带领新兴县实验中学张焕婷老师深耕古诗文教学,助其在云浮市说课比赛中斩获一等奖,还获评“市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顺德区龙江官田小学农喜群老师辅导新兴县翔顺育才学校谭雪怡老师从“无生课堂”新手蝶变为省赛二等奖得主;顺德区北滘镇林头小学朱晓宏老师带领学生在数学素养展评中摘得特等奖,其指导的陈凯欣、简绍慧等青年教师,也先后在县级赛课中获奖。

多位老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顺德杏坛林文恩初级中学徐军莲老师辅导数十名学生在征文、演讲比赛中崭露头角;顺德均安顺峰小学龚佩琳老师指导多名学生在市县获奖;顺德区杏坛麦村小学杨苑薇主任指导学生作品《七律・长征》登陆央视频平台;顺德区伦教霞石善翔学校关笑娴老师的学生吕卓衡包揽省市多项荣誉;顺德区杏坛中心小学杨顺明老师指导学生在县“诗词大会”、演讲比赛中斩获多个一等奖。这些成长轨迹,印证着“授人以渔”的深远影响。

在教研引领中,团队更注重激活本土教育活力。杏坛林文恩初级中学徐军莲老师将顺德“适性成长”育人理念与新兴县实验中学学情深度融合,通过《从蓝图到生长: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等专题讲座,系统输出班级活动设计的“三阶方法论”;在家校协同方面,她创新推出“同频共振”沟通模式、“家长智囊团”育人模式,设计“亲子任务卡”,通过“共读红色家书”“合作完成乡村调查”等活动,将家校共育从“单向通知”升级为“双向赋能”。这些经验不仅被纳入新兴县罗大芳名班主任工作室培训课程,更在洞口中学、蚕岗中学等校的联合研修中落地生根,推动当地形成 “尊重差异、协同共育”的教育新生态。

区勒流众涌小学副校长林海波面向全县分享《逆向设计点亮阅读明灯》,为“教学评一体化”提供实操范例;均安镇顺峰小学龚佩琳主任的《小学英语项目化学习》讲座,让跨学科融合理念走进新兴课堂;顺德区容桂瑞英小学廖能强老师结合四十载教学经验,为新兴教师详解“如何命制高质量试卷”,其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被纳入当地教研手册;顺德区龙江左滩小学副校长余彩兼“复而有效,习以得法”专题英语讲座,多角度分享系统化复习技巧,助力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从教师专业能力的跃升,到学生综合素养的绽放,顺德支教团队用“传帮带”的接力模式,让先进教育理念在新兴落地生根,形成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片天” 的辐射效应。

架桥成炬:让教育硕果满枝

单个老师的力量有限,团队更注重搭建长效桥梁,让两地教育资源真正流动起来。“这不仅是送课,更是理念的碰撞。”顺德支教团队组长刘娴兴说。一年来,他们促成顺德与新兴校际互访28次,开展联合教研46场,承担新兴各教育集团教师培训、送教、送讲座40多人次。例如,勒流至善集团与均安镇顺峰小学携手新兴实小的“教学评一体化”研讨活动,就吸引了150余名教师参与。

资源共享打破了地域边界。支教老师主动把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分享到当地学校;顺德区龙江左滩小学副校长余彩兼自费编印《MIMO》小册子供学生使用;均安顺峰小学龚佩琳主任的英语项目化学习讲座,让两地教师学会跨学科融合;容桂瑞英小学廖能强往返两地传经送宝,既带新兴教师打磨课例,也将乡村教学智慧反哺顺德。

教育的种子在双向奔赴中生长。容桂兴华初级中学何文雅老师推动顺德养正学校为新兴县实验中学捐赠图书、体育器材;新兴的孩子通过云端参与顺德“π日π对,一π即合”数学节;支教老师们种下的“友谊树”,如今在实验中学校园里迎风而立。

从课堂到乡村,支教的足迹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杏坛林文恩初级中学徐军莲老师参与清洁乡村7次,获“优秀志愿者”称号;勒流新球初级中学梁瑞琼老师在太平镇种下绿树,用画笔装点乡村墙壁;支教团队为困难学生捐款、助力乡村振兴,用行动诠释“教育不止于校园”。

如今,翔顺育才学校的数学节有了顺德元素,实验小学的阅读课焕发新活力。更深远的是,15名支教老师如15颗星火,在新兴教育的夜空亮起。当微光汇聚,便成璀璨星河,照亮了孩子们的成长之路,也让顺德与新兴的山海情谊在教育共融中生生不息。

撰文:梁晓珺 刘娴兴

编辑 何嘉琪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