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珠海市医保局组织召开医保数据定向发布活动,系统性公布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支付方式改革成效。数据显示,2022—2024年参保患者个人费用负担由3475.02元降至2821.25元,降幅18.81%,参保患者个人费用负担逐年降低。
数据显示,珠海市医保基金运行总体平稳,DIP支付方式改革成效呈现“三增两降”。在增长方面,DIP可分配额逐年增长。2021—2024年,DIP可分配额从23.38亿元增长至28.7亿元,充分保证了全市参保人看病就医需求。同时,DIP清算中二级及以下医院基金支出占比逐年增长。2021—2024年,二级及以下医院基金支出占比从12.70%提高至17.45%,通过医保支付杠杆,有效调动基层医疗机构的积极性。此外,医院CMI值不断增长。2021—2024年,三级医院CMI平均值从1.13提高至1.17,反映了全市三级医院收治疾病的技术难度及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在降低方面,参保患者次均住院费用逐年降低,2022-2024年珠海市参保患者次均住院医疗费用由1.29万元降至1.11万元,降幅13.95%。参保患者个人费用负担也逐年降低,2022-2024年参保患者个人费用负担由3475.02元降至2821.25元,降幅18.81%,人民群众医疗保障获得感增强。
此外,会上还公布了医保数据线上发布平台,并进行了现场操作演示,进一步促进医保数据互通共享。广东省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锦汤对珠海市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医保部门要把医保数据定向发布打造成政策赋能‘放大器’和医保工作‘金字招牌’,全力抓好医保数据常态化发布工作。”
此次珠海市医保数据定向发布活动,不仅是“晒数据”“亮成效”,更是以数据为纽带,打通医保、医疗、医药信息壁垒,推动医疗机构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治理”的突破性转变。珠海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市医保部门将建立常态化医保数据发布机制,建好、用好医保数据线上发布平台,进一步增进医保部门与医疗机构的互动实效。
“全市各定点医疗机构要做到‘用数据说话、按数据决策’,通过医保数据分析结果,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政策,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共同推进健康珠海建设。”上述负责人说。
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综合处副处长张蔚,广东省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锦汤到会指导,珠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玲萍出席活动。全市相关单位及医疗机构负责人共160余人参会。
南方+记者 吴枫 黄鹤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