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梁凤莲:作家的使命,是与时代同行|小南读书

作者 戴雪晴;仇敏业 2025-07-20 11:18
01:30

专访梁凤莲:作家的使命,是与时代同行|小南读书

如何书写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精气神?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一级作家梁凤莲作为“老广”,给出了新的答案。

近日,花城出版社推出梁凤莲的长篇小说《大运行》与散文集《广州之书》。其中,《大运行》以广州为背景,围绕着周家几代人的命运起伏,描绘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以及在南国商场上的机遇和起伏,反映了千年商都在时代大潮中乘势而起的勃勃生机。

《广州之书》则从建筑、人文习俗、文化生活等方面,详细记录了广州这座城市的发展与文化变迁,包含着作者经年研究本土文化的厚重积淀,以及血脉中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

《广州之书》。 受访者供图

《广州之书》。 受访者供图

在广东省文联原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刘斯奋看来,《大运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商业社会的画卷,时代感加岭南风,构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最大特色。

人生是变化与机遇的交响

南方+:小说《大运行》的书名活用了粤语方言“行大运”,在拟定书名时有什么特别考虑?

梁凤莲:小说的名字《大运行》粤味十足,可以是谋事在人的“大运行”,也可以是成事在天的“行大运”。广州人对于命运中“命”有一种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豪情,不相信命由天注定,反而对“运”有着柔韧的坚守、执着的追求。在小说的题记,我留下了一个疑问:一命二运三风水,“四呢?”有人说“四积功德五读书”。我认为这是过去的说法,答案应留给每个读者根据自己的人生轨迹去寻找。

梁凤莲近照。 受访者 供图

梁凤莲近照。 受访者 供图

南方+:怎么理解小说中父子两代人的命运,特别是周广为,也就是当代年轻人的命运?

梁凤莲:每一代人有自己专属的机遇和挑战,小说中的父亲周翼谋可以说是我的同龄人,经历过改革开放,他遇到了因信息不对称、资金不对称而带来的机遇。周广为的命运则是机遇伴随变化同步出现,他从一个华尔街精英转而成为国内高科技创业公司的CEO,时代总是给他不断变化的考验,但是,时代也给了年轻人一片充满机遇的沃土,周广为的人生变化和商业轨迹,是命与运、变化与机遇的交响。

南方+:《大运行》的城市背景集中在“南武”,南武是广州古时的名称之一,但又不限于广州,感觉你设计的舞台是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背景?

梁凤莲:20世纪,产品经济的核心舞台就是珠三角,它有着完整的产业链。到了21世纪,资本经济的核心舞台是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的金融市场与内地的创业创新环境有了更紧密的联系。我们从周广为、Elaine等粤港澳大湾区年轻人的活动范围看到,生活是广州的,爱情是大湾区的,事业是全球化的,时代的进步体现在人们不断扩大的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大湾区一体化又分工协作的特点非常清晰。

《大运行》。 受访者供图

《大运行》。 受访者供图

南方+:你在小说《大运行》中塑造了很多商人的形象,包括国企集团负责人、民营企业的老板、高科技创业公司的CEO,还有个性很鲜明的港商,你认为他们身上传递出粤商的哪些特点?

梁凤莲:广东的经济飞速发展,离不开粤商的贡献,从古至今,他们在商业领域的特点有很多,一是行事果断、干脆利索,毫不拖泥带水;二是重情重义,人情味浓郁,爱国爱乡爱家;三是活色生香,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商业智慧与生活智慧水乳交融。港商也可视作粤商的一种,在《大运行》中,我塑造了一个老派港商“七叔”,从他身上能发现粤商的共性。

南方+: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文学创作与历史记忆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相互存在?是否可以理解为“再活化”?在小说中,你是如何处理作为过往部分的“记忆”?

梁凤莲:长篇小说中的时间往往跨度很大,对于作家来说,如何处理“记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挑战。在《大运行》中,我在结构方面做了特别设置,安排了主要人物之一的周翼谋,以第一人称来回忆,没有比第一人称更有情感力度和内在张力的回忆了。

文学创作中的历史记忆只能交给一个人去承载,虽然这种历史记忆有共性,但是,小说作者的使命是将它“再活化”为一个独特的、无法复制的人生阅历,就像周翼谋的发家史,带有很强的偶然性,却是那个时代万物生长、商机蓬勃的必然结果。

写出时代的激情、速度和热度

南方+:《大运行》巧妙地融入岭南地域元素,这种“在地性”书写,是否蕴含了你对文化传承的一种自觉?

梁凤莲:实际上,我自己对于如何在小说中融入岭南文化元素,从而达到水中盐、蜜中花这种化有形于无形的效果,也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本土作家写岭南风情是一种文化传统,从欧阳山的《三家巷》、陈残云的《香飘四季》、杨万翔的《镇海楼传奇》到吕雷的《大江沉重》,几代作家都在书写岭南。

《三家巷》。 受访者供图

《三家巷》。 受访者供图

我的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对文化与文学关系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第一阶段我写的是岭南文化的文化品牌,例如文化地标、风俗节日;第二阶段则是写岭南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环境与生活状态;第三阶段则立志传递出岭南文化的精神,找到一代又一代岭南人融于血脉的气质。

什么是文化?文以化人,在人的身上时时处处能看见文化的影子,这就是文化的“在地性”。在《大运行》中,岭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生活智慧、人生智慧,例如各行各业追求极致的精神。主人公周广为和香港富商七叔去福临门酒楼吃饭,做菜的师傅能够说出一套哲理,这就是岭南,每个人都在传承文化的精髓——永远进取、追求卓越。

南方+:你如何看待地域文学的写作状况和前景?需要做哪些继承与创新吗?

梁凤莲:本土化写作是本土作家的使命,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我觉得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我会一直书写广州,表达对广州的热爱。作家还有另外一个使命,就是记录时代,与时代同行。地域文学的写作,应是地方感与时代感的结合。本土创作既要传承,更要创新,不同时代都拥有各自的代表作。

如何理解作家肩负的时代使命?我想,当下的作家往往会有两个选择,向前看或者向后看,两者都没有错。目前,本土写作向后看的题材较多,我也写过回顾岭南历史的小说,只是在小说《大运行》中,我选择与时代同步,去记录一个全新的商业世界、一群年轻的岭南商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尽力写出时代的激情、速度和热度,让读者感受来自资本、科技、国际化结合所带来的变化和震撼。

采写/剪辑:南方+记者 戴雪晴

拍摄:南方+记者 仇敏业

编辑 张茵 陈梅玉
校对 刘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