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窄道路上,两车交汇时最担心的,莫过于对向车道投射过来的远光灯。这容易让一个老司机瞬间“致盲”。
而现在,车灯不仅“看得清”,而且“会思考”——在远距离照射下,车灯可以计算出对向驾驶员的面部区域,进而在技术上做到自动调光,不影响驾驶员视线。
欧冶半导体CEO高峰
欧冶半导体CEO高峰
为智能大灯提供计算芯片的,是深圳欧冶半导体公司。自2021年成立以来,通过聚焦汽车第三代E/E架构系统级SoC芯片及解决方案,欧冶短时间一跃成为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智能机”演变
在创业之前,欧冶CEO高峰曾在华为工作多年,涉及投资管理、战略变革、公司治理体系建设、财经管理等。欧冶创始团队也多来自华为。
创业始于团队对汽车产业变革的预判:作为承载汽车智能化的底座,汽车芯片在整个产业生态发展中至关重要。他们将目光聚焦在汽车第三代E/E架构(中央+区域处理架构)系统级SoC芯片及解决方案。
“未来的汽车智能化,不是某一个单点功能的创新,而是在架构上进行创新,底层结构发生了变化,上面才可能生长出新的应用。”高峰说。
他举例说,机械汽车时代,功能是一个个独立的硬件堆叠,比如,一辆车有非常多的ECU(电子控制单元),豪华车可能有上百个ECU,每一个智能化的功能和体验都需要单独的硬件来实现。
但这也意味着功能很难扩展。比如,收音机、雨刷都是独立的硬件,一辆车要采购很多独立的ECU。但在智能化时代,新能源汽车的底层架构发生了变化,需要的是打造一个全新计算平台。
这有点类似于手机的变迁。智能手机出现之前,想获得新的体验、新的功能,需要购买一个新的、独立的消费电子产品:看时间,需要买手表;导航,要单独买GPS;听音乐,需要买MP3……
智能手机将这些功能全部集中到了一部智能手机上,所有的硬件消失了,变成了一个个APP软件。
欧冶笃定的新一代汽车电子电气E/E架构的演进方向也类似于ICT产业的三层架构,朝“中央+区域”处理架构进行演进,即:最上层是中央处理器,功能定位主要与智能驾驶相关,兼顾座舱功能;中间层是ZCU(区域控制器),底层是终端控制器。
“以前主机厂要集齐很多供应商,选谁的雨刷、收音机做得更好,现在基于统一的计算平台,就可以实现各种各样的功能。选谁的底层的芯片更好用。”高峰说。
针对车企在面对国内外不同市场车型、功能安全和成本的差异化需求,欧冶还推出了整车基础架构VBU芯片解决方案,采用“披萨模式”的设计理念,将统一的底层架构与个性化的功能配置相结合,满足高端市场的高性能需求,兼顾中低端市场的成本控制。
高峰比喻道,就像披萨的灵魂——面团、番茄酱和奶酪是不变的,而披萨上的各种馅料可以根据不同口味进行调整。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整车开发成本,还缩短了新车量产时间。
冬测
冬测
“沿途下蛋”
一款芯片“上车”,从立项到量产,往往要经历2至3年的漫长周期。欧冶制定了“以战养战,沿途下蛋”的战略平衡长周期和短周期布局,以尽快实现自我造血。
在产品落地上,欧冶首先投向了电子后视镜、智能车灯等可以快速上车应用的端侧智能部件及中低阶辅助驾驶场景。比如,电子后视镜专用芯片龙泉560 Mini,就为智能汽车提供了一双“AI慧眼”,通过芯片与光学技术的深度融合,解决传统光学后视镜在视野盲区、恶劣天气成像模糊等痛点。
整车基础架构芯片及解决方案模组
整车基础架构芯片及解决方案模组
车灯行业也面临很大变化,除了照明功能,感、照、投、娱等智能化成了新的趋势。比如,车灯在迎宾上就有了诸多个性化表达,跳舞游戏、定制化表白灯语等。车灯,俨然成为一个交互平台。
高峰就注意到,鸿蒙智行的每一个“界”,在发布时都会重点讲到车灯,与此同时,车灯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件,通常来说,夜晚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往往高于白天,而首要因素就是照明条件不好。
“远光灯固然可以提供比较好的照明,但容易产生干扰。夜间照明又不足够,这是两难问题。”高峰说,一些自适应远光灯已经可以根据环境来调节亮度,提升驾驶安全。
欧冶的芯片在于,照明精度越来越高,识别越来越精准。对方来车时,远光灯也可以识别驾驶员脸部的区域,降低光线亮度。
“车灯要看得清,还要看得懂,更要算得快。”高峰说,在车速很快的情况下,车灯要有这样的思考能力,就意味着芯片算力要强,而且在算法上也能快速响应。
为创新买单
当下,汽车领域正在从“卷价格”迈向“卷价值”,打破内卷,创新成为关键。
高峰谈到,一些新的功能正变成行业潮流、受消费者欢迎。比如,智能化大灯其实一开始是在问界M9作为选装品存在,3万元的选装价格并不便宜,但后来发现,消费者的选装率其实非常高,再到后来发布的尊界S800,直接变成了标配。
近年来比较火的电子外后视镜,在享界上选装率超过40%,阿维塔上超过35%。当智能化的功能与传统汽车部件结合之后,消费者产生了新的购买兴趣,并愿意为之买单。
智能大灯也好,电子外视镜也罢,都是在新的汽车架构上生长起来的不同应用。欧冶预计,第三代E/E架构(中央+区域处理架构)将在2027年成为国内智能网联汽车的主流架构,并带来各子系统功能和芯片的重构,包括硬件高度整合、软硬件分离、车载网络升级、AI算力合理分布等。作为承载汽车智能化的底座,汽车芯片在整个产业生态发展中至关重要。
市场选择上,基于国内车型中30万元以下的占据出货量的90%,欧冶不盲目追求大算力,而是瞄准海量车型的覆盖上。
数据显示,在2024年,公司已经实现千万人民币级收入,预计营收将在未来五年实现逐年指数级增长,并在2030年达到全球智能汽车芯片市占率“全球前列”。
在汽车智能化的转型关口,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走在了全球前列,高峰说,技术和产业格局的变化,给中国的汽车智能化芯片公司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他也不担心汽车企业使用供应商的芯片会“失去灵魂”。高峰说,相比之下,如何借助芯片平台把应用做得更好,做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创新体验,则是车企当下更为迫切的命题。
【点评】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主任、教授郭斌:
产品创新战略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如何寻找到能够吸引市场用户并让他们愿意为此买单的产品创新机会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欧治公司的产品创新实践提供了如下一些关键的最佳实践原则。首先,产品创新的机会需要从战略性趋势着眼。随着“软件定义汽车”趋势的到来,汽车设计在构架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上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欧冶针对新一代汽车电子电气E/E架构朝“中央+区域”处理架构的演进方向“沿途下蛋”,对产品和技术的开发进行布局。其次,通过对用户需求场景的洞察,针对用户未被满足的重要需求进行产品创新,是抓住“真需求”的关键。远光灯如何解决夜间足够亮度的照明又解决对驾驶安全的干扰,是市场存在的一个空白。欧冶的芯片解决方案在夜间行车交会,识别驾驶员脸部的区域以降低光线亮度,大大提升了驾驶安全,解决了用户痛点需求。
中佳知识产权服务集团特约顾问、广州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促进会入库专家郭玲玲:
欧冶半导体精准把握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深度变革契机,其核心突破在于通过高集成SoC芯片与创新算法,赋予传统车灯“感知-决策-执行”的智能化能力,如精准防眩光技术,有效提升行车安全。欧冶半导体以前瞻视野布局中央+区域架构趋势,并在芯片与光学深度融合领域构筑了坚实的技术壁垒。其智能大灯、电子外后视镜等高选装率应用快速落地,有力印证了市场对实用创新价值的认可。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在汽车智能化底层技术领域,正凭借系统级创新与核心成果积累,实现从技术方案提供到全球影响力塑造的关键跃升。
【企业档案】
欧冶半导体是国内首家聚焦智能汽车第三代E/E架构(中央+区域架构)的系统级SoC芯片及解决方案商,旗下龙泉、工布系列芯片产品覆盖智能汽车端侧智能部件、智能区域处理器和辅助驾驶中央计算单元的芯片需求,同时具备业界领先的智能算法,和灵活分层交付的软件及解决方案。
采写:南方+记者 郜小平 葛政涵
海报:南方+记者 许蕾
统筹:程鹏 马华
策划:陈韩晖 赵兵辉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中佳知识产权服务集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