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云集!时隔41年,苏轼学术会再度移师惠州召开

作者 糜朝霞 2025-07-21 11:01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岭南惠州,是苏东坡平生功业重要所在地,东坡寓惠文化,历久弥新。

7月19日至20日,“苏轼与惠州”——第27届苏轼学术会在惠州举行,来自全国20个省市,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76所高校、科研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围绕“苏轼与惠州” 的主题,从地域文化、思想情感、文学成就、惠民功业、交游交往、文献传播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入交流,并开展文化考察,考证惠州东坡行迹,探索穿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共推苏轼研究迈向新台阶。

此次学术会由四川省苏轼研究会、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主办,这是继1984年第三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后,第二次在惠州举办的全国性苏轼研究学术盛会,共遴选114篇论文参会,体现出苏轼研究领域的新颖、新锐与新风。

时隔41年再度移师惠州论东坡

学术会开幕式上,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会长张德辉致欢迎辞表示,惠州,这座被东坡先生视作“第二故乡”的千年古城,承载着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诗意栖居的记忆,更铭刻着东坡兴修水利、施医济药、仁善亲民的民生印记,其才情与风骨已融入惠州山川大地和百姓心灵,成为中华文化灿烂星河中的璀璨瑰宝。时隔41载,苏轼学术会重回惠州,意义深远,搭建了深层次交流的学术平台,旨在赓续前贤求真拓新精神,汇聚国内各地研究力量,深入挖掘东坡文化蕴藏的人文精髓与精神价值,同时也是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语境下,面向未来的全新启程,书写东坡文化传承创新的新篇章。

惠州学院原党委副书记罗川山在致辞中表示,在历届惠州市委、市政府重视、支持和统筹领导下,惠州全力保护“苏迹”文物、挖掘东坡文化资源,修复苏东坡祠、建立东坡纪念馆,活化文脉、整理文献,出版书籍,会同儋州、黄冈、眉山等国内多个城市轮流主办“东坡文化节”,举行“东坡粉丝大会”以及“寿苏会”,开展一系列苏轼文化学术研究与成果推广,特别是在新时代积极传承弘扬东坡精神,在深入研究考证“东坡寓惠行迹”的基础上,推广优化“东坡游径”,融入文旅、文创开发,打造了东坡文化催动文旅产业发展的创新格局。东坡与惠州,构成中国文化现象中不可忽略的“人-地坐标” ,东坡文化已融入惠州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中,东坡成为惠州的文化代言和“历史网红”。

罗川山说,这次学术会走进惠州,共话“苏轼与惠州”主题,有着不同凡响的跨越历史的时代价值,期待大家继续坚守苏轼研究的阵地和舞台,擦亮东坡文化品牌,打造出一批东坡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卓越成果,为惠州东坡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贡献力量,乃至为文化强国建设展现“苏学”研究和惠州力量的新风采。

12位大咖主题发言聚焦“东坡与惠州”

学术会进行两场主题发言,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四川省苏轼研究会会长潘殊闲;乐山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杨胜宽,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副会长海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燕,《惠州学院学报》原主编、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名誉会长王启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才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阮忠,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景波,中国矿业大学苏轼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任正,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秀林,四川轻化工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万燚,诸城市文化艺术中心主任暨超然台苏轼纪念馆馆长、潍坊市苏轼文化研究会会长乔云峰等12位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主题发言,阐述苏轼的人生境界、文学成就、哲学思想、文化影响、当代传承、海外传播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堪称一次学术盛宴。

潘殊闲表示,从中山古国定州到岭南古邑惠州,这一最长贬谪迁徙路上苏轼经受了身心的严峻的考验,同时也领略了众多的大美山川与人文胜迹。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与对话中苏轼深刻感受人世间的起伏和曲折,也让他在沿途与故交新朋的交往中思考人生的哲理与意趣。这次的岭南贬谪,让东坡在“旷达”的基础上,增添了“笃定”与“坚韧”的境界。

陈才智纵论三苏三游洞书写的形塑与衍流,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后三游”与昔日白居易、白行简兄弟与元稹三人“前三游”对比,此后宋、明、清众多文人接踵而至,留下丰富的诗文歌赋与摩崖石刻。这些主题一脉相承的作品将风流与日常组为双重变奏,三游诗脉由此绵延未绝,在诗意的山河间,塑造出令人神往的文学景观。

阮忠认为,苏轼流贬黄州、惠州、儋州三州,文学成就没有随着流贬达到最高峰,在黄州后渐趋下行;他的生活没有随着流贬越来越好,在惠州最为惬意;他在儋州心态最为平和,这是他人生的境界,也是他诗文的境界。他的经学三书始于黄州,跟进于惠州,最终在海南完成,经学成就使他“小视”自我的诗文写作,说有三书人生就没虚过。

王启鹏论苏东坡寓惠时炼就的“天地精神”时认为,苏东坡到达惠州后,运用“超然物外”的审美意识看待外物,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通过读书评史,使自己对封建制度有了清醒的认识,对“忠君” 和“忠于社稷”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惠州百姓做了大量好事,从而使其思想达到了“天地精神”境界。

海滨简论苏轼与罗浮文化的关系,认为苏轼贬谪岭南,与罗浮结缘,恰恰是苏轼独具的坡仙属性与罗浮互相生发,苏轼大量的惠州书写为罗浮赋型赋性赋能,以致于苏轼自己也成为罗浮文化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苏轼与罗浮的“双向奔赴”,也是今人与罗浮东坡的“双向奔赴”。

王秀林探究了疾病视角下苏轼谪惠时期的人地关系,他认为苏轼在贬谪惠州期间疾病多发,极大地影响他的身体,进而间接影响他的精神,“蛮风蜑雨愁黄昏”的困境显现了他与惠州人地关系的紧张,而“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又传达了他与惠州人地关系的和谐。在患病体验中,苏轼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对命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接受;在治病过程中,无论是超越疾病之苦进而审视自我内在,还是对贬谪地的态度从蛮村到作“归老计”的吾乡的变化,苏轼都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越。

魏景波分析了苏词对杜诗的语词化用与精神传承,认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经典, 东坡词与少陵诗相隔三百年而精神气质遥相呼应。在意象设置与遣词造句上,苏词以各种方式广泛化用杜诗;在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上,二者更是气脉相通。研究苏词与杜诗的传承关系,既可为杜诗学研究打开一扇视窗,也是苏轼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王燕和万燚更是展现国际化的苏轼研究成果。王燕分析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游记《从汕头到广州》,呈现了 19 世纪末西方视角下的惠州西湖苏轼文化景观,为探讨苏轼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万燚通过美国汉学家唐凯琳、艾朗诺、管佩达等人关于苏轼岭南谪居的研究成果,分析美国汉学家主要从人格心理的角度解剖困境中的苏轼,角度新颖,观点别致,为国内学界提供了他者的理解,带来颇多启迪。

114篇学术论文开辟研究新境界

学术会还举行了分组讨论,与会人员围绕“文学•思想”“文献• 交游”“传播• 接受”三个话题畅所欲言,深入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凝炼学术成果。

与会人员还实地走访惠州苏东坡祠、东坡纪念馆等地,亲身感受苏东坡旷达超逸的人生境界、深沉博大的济世情怀、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

此次学术会,在惠州——苏轼钟情的“平生功业”之地再度举办,引起广泛关注。自2024年10月发布征文通知以来,组委会先后收到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143家高校、科研院所、文博新闻等单位的应征稿件200余份,经组委会委托的第三方学术机构审核,共遴选114篇论文参会,集结成册,反映了作为一个单独名人的学术会议拥有超高的人气,会议的承办地惠州也很有吸引力。

学术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既有41年前参加第三届苏轼学术研究会的资深专家,也有近年活跃于苏学界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还有一批在读的博士和硕士生代表,代表了当下苏轼研究的主体力量。

此外,从大会遴选出来的114篇论文,体现了新颖、新锐与新风的特点。主题“苏轼与惠州”共有论文40余篇,新颖突出,比41年前论文的视野更加宏阔,研究的深度、广度进一步拓展;有一批论文选题新、视角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新,展示了学术的新锐,表现出一种求真求实求新的学术精神与学术品位;还有一批学术新人崭露头角,新风扑面,他们是未来苏轼学术研究的希望所在,值得期待。

四川省苏轼研究会会长潘殊闲表示,苏轼研究会已走过45年的历程,苏轼学术会已举办27届,展望未来,广大苏轼研究者应站在前人厚实的肩膀上,依托数字时代的赋能,继往开来,以学术会为纽带,以更加多维的视野,更加系统的方法,更加立体的集成,推动苏轼学术研究的跨越发展,做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应有的学术贡献。

南方+记者 糜朝霞 通讯员 刘巧朋

通讯员供图

编辑 南小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