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生:探路新“佛山模式”|工商论道

作者 王谦 2025-07-30 15:45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靠的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共同发力,构建完善良好的创新生态。”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张燕生对《佛商》表示。

张燕生深耕国际经贸与产业转型领域40余年,曾多次走进佛山开展深调研,著有《中国未来:佛山模式》等著作,是佛山产业发展的“老朋友”和转型升级的“把脉人”。如今,站在“再造一个新佛山”的新起点上,张燕生再次为佛山建言献策。他建议,佛山要对标国际化大都市,推动城市的创新生态和公共服务,做到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还要守护新生代企业家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创造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立探索。

既要“三箭齐发”,也要“三项指标”

近年来,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全球贸易摩擦呈现不断加剧态势,“关税战”下一步有可能进一步转向科技、产业、货币、金融、安全等领域,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将进一步加大。

内外部因素给佛山带来的挑战不容小视。从国际来看,以往佛山制造的供应链、产业链分布在世界各地,但“关税战”将进一步加剧“脱钩断链”和产业外迁,无疑将对“买全球、卖全球”的佛山制造业带来相当大的冲击;从国内来看,佛山制造业主要依托成熟技术、价格和规模展开竞争,民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更加迫在眉睫。

受诸多因素影响,佛山GDP自2019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后,始终在万亿元出头徘徊,还没有实现进一步的跃升。可见,佛山经济亟须找到新的增长点。

应对挑战,佛山在积极行动。今年以来,佛山提出了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再造一个新佛山”等新目标,并提出了“三箭齐发”“两条腿走路”等新战略。另外,佛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诸如机器人、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都小有规模。

但佛山必须清楚,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面临激烈的竞争。最近我到深圳、成都等地调研,看到很多地方都瞄准了新赛道、新风口,对诸如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赛道的角逐已经趋于白热化,很多城市已经抢占了先机,比如杭州走出了人工智能“六小龙”,成都低空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三,深圳也继大疆之后,又培育出一家智能影像领域的全球领军企业,即日前敲钟上市的影石创新(Insta360)。

虽然很多新兴产业企业尚未实现盈利,一些行业甚至处于全行业亏损状态,例如光伏、动力电池材料等,但未来可期。因此我建议,相比于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布局“三箭齐发”,佛山也应当在推动规模、效率和效益三大核心指标支撑的高质量发展上全面发力。

从规模上看,过去佛山经济之所以崛起,凭借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的引领的家电产业成为全球领先企业,21世纪初碧桂园引领房地产、建筑业成为全球领先企业。当下,佛山能否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出全球领先企业,是新形势下的一个严峻挑战。佛山能否打造培育出一批依托硬科技、绿色发展、社会责任等优势实现全球领先的企业,以及全球领先的体制机制、营商环境、创新生态?

从效率上来看,佛山规上工业总产值已突破3万亿元,位居全国第四。下一步佛山增长动力能否从要素投入优势转变为要素生产率增长优势?应当追求的目标是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所以,判断佛山培育的产业和企业是否为创新驱动、是否进入全球技术前沿,还要看它的全要素生产率或劳动生产率是否处于世界领先位置,是否能够与国际标杆企业相媲美。

从效益看,主要看ROE,衡量企业挣钱能力,对佛山而言,则是提升经济杠杆率、资金周转率、企业利润率的综合能力。这一指标也至关重要,因为再新的产业,如果一直不挣钱,同样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用“内卷式竞争”发展新兴产业必然是死路一条。

总而言之,在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我认为佛山应当有新的起点、新的思路和新的打法,同时不能忽视从规模、效率和效益三个指标来判断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绩效。佛山制造的潜力究竟在哪里?未来发展的动力究竟在何处?短板、瓶颈和问题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佛山市相关部门和企业家深入思考和讨论。

补齐人才短板,做强生产性服务业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靠的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共同发力,构建完善良好的创新生态。

这是很多地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做法。我在调研中发现,成都、广州、深圳、杭州等近年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上开辟新局面,探索世界技术前沿的新突破,营造培育的开放创新生态,无论在供应链上下游协同,还是在创新环境、竞争政策上,都为“独角兽”企业提供了基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公共服务支持。由于创新生态完善,这些城市还吸引了很多外地“独角兽”落户,比如希音落户广州,传音落户深圳,影石先在长三角创业、后到深圳开花结果。

相比之下,佛山在创新生态上还有很多短板需要弥补。佛山在高质量要素创造、引进、全方位合作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佛山传统制造业迫切需要引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性人才,但佛山缺少一流的研发型大学,缺少一流的芯片和新一代微电子产业,缺少全球供应链头部链主企业,佛山很难吸引大批一流人才聚集,要吸引这类人才只能靠“挖角”,但是“挖角”需要付出巨大的财力物力,这对作为普通地级市的佛山来说难度比较大。

再比如佛山绝大部分领军企业都是本土企业,缺少有全球影响力的“移民型”企业,缺少“80后”“90后”新生代企业,缺少世界前沿探索的领军企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城市形成更加活跃的创新氛围和生态。

我建议佛山可从“人才链”入手,着手打造强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研发服务、设计服务、技术服务、资讯服务、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知识密集型领域;又如提升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互联互通效率。

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些人才高度集中在香港、广州和深圳。在全国,这些人才高度集中在北京、上海、香港。在全球,这些人才高度集中在北美、欧洲、日韩。佛山要建立起全球、全国、大湾区的人才互联互通网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事实上,佛山并非不重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在我的印象中,佛山至少在2009年就提出了“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配套,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的发展战略,开始推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如今,十多年过去,佛山是时候评估一下“两业融合”的发展成果,复盘一下城市研发服务、设计服务、技术服务、资讯服务、人才服务等专业服务的实力强不强,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的效率高不高,生产性服务业还存在哪些短板和不足。唯有经过全面、充分的评估,佛山才能找准未来发力的方向。

创投也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一环。无论合肥还是杭州,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明星项目背后往往都有政府背景的创投机构的身影。但是政府想要做好创业投资,首先要有非常精准的眼光,还要做到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

今年佛山也成立了新动能产业基金,建议佛山认真学习研究合肥、杭州等城市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投资的视野和眼光。

总而言之,佛山想要在产业发展上“再造一个新佛山”,还是要补上生产性服务业这一短板,要对标国际化大都市,推动城市的创新生态和公共服务做到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型。想要培育新业态,光是靠佛山的“大脑”是不够的,凭借国内的“大脑”也可能有所不足,佛山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吸引全球人才为我所用。

培育创造力,呵护新生代企业家好奇心

什么叫企业家?企业家就是一座城市中最有创新精神的一群人。

佛山的上一代企业家是有创新精神的。他们当年“洗脚上田”创办企业,尝到了改革开放后国内民营经济崛起的“头啖汤”;他们选择的创业领域,无论家电家居、纺织服装还是房地产,都是当年的新兴行业。

但是,现在经济发展形势发生了变化,当年的新兴行业已经成为明日黄花,市场饱和了、不再挣钱了,这倒逼佛山的企业家必须选择新的赛道、制造新的产品,如此才能始终保有创新精神。

我建议佛山的企业家可以取经日本、美国的老牌制造业企业,比如松下、东芝、GE等。这些企业曾经也主营家电等传统制造业,曾是佛山企业家的“同行”,但今天它们的主营业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例如松下、东芝专注量子计算、氢燃料电池电堆等前沿科技,GE则成为医疗器械领域的全球领军者。它们进入新赛道的做法和经验,包括全球化发展的经验,都值得佛山企业家好好借鉴。

当前,佛山也提出了要弘扬“敢饮头啖汤”的改革创新精神,要求全市上下做到“五要、五不能”。但是佛山也必须看到,当前无论是成都、杭州还是深圳,无论是“六小龙”、影石创新还是联合飞机集团,它们的创始人中不乏“80后”甚至“90后”。对于这些引领了当地新兴产业新风口的年轻企业家来说,创业的目标可能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创造新事物;创业的动力并不是胆子大,而是好奇心。

所以,面对视野、眼光、观念都和上一代企业家截然不同的年轻企业家,佛山要鼓励他们敢想敢做,更要培育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千万不能拿过去对企业家的标准来要求年轻一代,否则就成了束缚年轻人。

很多新生代企业家与生俱来就有好奇心、创造力,所以政府部门和创一代企业家要充分地放权、放松,让他们有足够的施展空间,既不要“棒打”,当然也不要“捧杀”。事实上,佛山本身也是民营经济市场化发展的样本城市之一,相关部门在培育新生代企业家时千万要避免拔苗助长、急于求成,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立探索。

其实,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仍在初始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技术、生物制造技术等前沿产业和技术都处于探索初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佛山不和其他全球性城市比拼0到1、甚至1到10的原始创新技术,而是比拼应用场景、终端、链接、产业化工程化能力。只要佛山找准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创新潜力,依然有机会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异军突起。

佛山有非常好的产业集群优势,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落地应用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佛山的企业家精神充足、发展活力旺盛,在全球化发展方面也有不少成功经验,这些都是佛山的优势。佛山不能拿自己的短板跟别人的长板去比,要反过来拿自己的长处去跟别人的短处比,这样才能取长补短,激发工业基础能力的新活力。

在我看来,佛山接下来还是要对标国际化大都市,重点发展高质量双元式教育体系,发展开放包容共享的科技金融体系,发展关键和基础共性技术平台,放眼全球引进人才。这些人才可能不是从事制造业的专家,但他们能够帮助佛山制造业脱胎换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口述:张燕生

整理:王谦

编辑 杨晖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