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的第一节(寰椎)与第二节(枢椎)是寰枢椎,承担着力学支撑和神经保护的双重使命。然而寰枢椎一旦脱位,情况便会变得棘手。
近日,9岁的乐乐因为寰枢椎脱位前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医三院”)诊治。颈椎CT检查提示,乐乐解剖结构非常小,这意味着术中置钉困难,手术难度陡增。同时,由于乐乐患有唐氏综合征,又有潜在并发症风险。
无独有偶,60岁的陈叔近日在家中不慎滑倒,脖子"咔"地一声响后剧痛难忍。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被诊断为寰枢椎脱位。
寰枢椎脱位后果严重,随时可能引发瘫痪,甚至呼吸骤停。但传统的复位手术存在螺钉置入困难、血管神经损伤风险大等问题。
面对这一挑战,两家医院的医护团队迅速组织多科学会诊,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记者发现,双方的手术方案中,3D打印模型均有着重要作用。
结合陈叔术前CT数据,中山七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魏富鑫领衔的骨医学中心团队采用3D打印模型,1:1还原了颈椎复杂“地形”,提前设计了寰枢椎螺钉置入路径。
中山七院脊柱外科梁志医生表示,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团队术中还采用了智能影像导航系统,实时辨认寰枢椎周围“毫米级”复杂的解剖学关系,以及应用三维生物力学固定系统,确保螺钉精准置入,且避免损伤脊髓和椎动脉等。
▲3D打印1:1还原的寰枢椎脱位模型以及多学科团队会诊
在南医三院,该院脊柱外科一科主任王亮在术前亦采用3D打印模型,对乐乐的手术进行了充分的手术模拟。经过模拟,他决定直接进行颈椎后路手术复位手术。
“目前,国内外并未针对儿童患者寰枢椎设计对应的内固定系统,只有成人的内固定装置可供选择。”王亮说,针对这类患者,会做足够的术前准备和规划,术前从影像资料上详细测量解剖参数,结合3D打印技术,做到个体化操作,保障手术的顺利、患者的安全。
▲术前磁共振(左图)脊髓明显受压;术后磁共振(右图)脊髓受压解除
最终,陈叔和乐乐的寰枢椎顺利复位与固定,手术精度达到“毫米级”,螺钉被精准置入。
术后影像显示,陈叔的寰枢椎解剖结构完全恢复,稳定性得到恢复。术后次日即可在颈托保护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颈部疼痛显著缓解。
从翻身训练到扶床站立,从步态练习到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术后一周,乐乐也稳稳地迈出了脚步。
魏富鑫提醒,摔跤后出现颈部剧痛别乱动,应保持平躺,并拨打120,及时就医。中老年人补钙同时要防跌倒,浴室最好铺防滑垫。
目前,寰枢椎脱位手术已进入"智能导航时代",未来将大幅提升手术的精准度。
记者 | 薛平世
通讯员 | 陈晏 张杰 游华玲 陈婷 刘冉冉
编辑 | 任君飞 责编 | 贺依茜
审核发布 | 李楠楠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