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过五羊雕像不算来过广州,不知道五羊传说不算了解羊城。“五羊衔穗”的美丽传说在广州已经流传了千年,它是岭南地区产生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间口头文学。这不仅是一个关于丰收与祥瑞的故事,它是农耕文明进程的记忆,更是汉越民族融合的见证。《不辞长作岭南人——寻找广东的文化印记》第四季之《五羊传说:一座城市的基因解码》,让我们一起跟随五羊传说的千年吟唱,去感悟广州这座古老都城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
传说嬗变:
从神话宗教到政治文化的价值认同
五羊传说作为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其文本记载自晋代至明清经历了显著的演变,不同朝代的文献差异不仅体现了传说本身的层叠与重构,更深刻反映了各时期政治、宗教及社会文化的变迁。五羊传说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始于晋人所撰的《广州记》:“广州厅事梁上,画五羊像,又作五谷囊,随像悬之。云昔高固为楚相,五羊衔谷萃于楚庭,故图其像以为瑞。六国时广州属楚。”而唐代的《太平寰宇记》则将传说系统化了,据其记载:周夷王时广州连年饥荒,有五位仙人骑着五色仙羊降临,赠予稻穗,祝愿此地风调雨顺,永无饥荒。随后腾空而去,羊化为石。自此,广州成为岭南富庶之地,因此得名“羊城”“穗城”。
五仙观内《五仙献瑞》木刻
五仙观内《五仙献瑞》木刻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燚英是一位岭南文化的研究学者,据她介绍:五羊衔谷传说在汉晋时期已有流传,到了南朝刘宋,五羊传说增加了道教色彩。唐朝时这一传说的影响日益广泛,广州遂有了五羊城之名。中唐时期,五仙以广州城隍神的形象出现并受到祭祀,及至南汉,基于五仙五羊传说而特建五仙观,建祠立祀。北宋陆续有迁徙、重建,体现了当时的政府系统“事神治民”的施政理念,道教与地方政府的治理理念不断融合,而五羊传说的核心内容“五仙骑羊赠穗”,则通过五仙观的祭祀仪式在宋代实现了固化。
自宋代起广州就有评选羊城八景的传统,历经元、明、清沿袭至今。其中,明清时期的“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都是五仙观的景观。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的五仙观内,现存一块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的石碑,当时的广南东路经略使张劢所撰写的碑文《重修五仙祠记》中,详细记述了五羊传说以及重修五仙祠的缘由和经过:五羊仙由祥瑞之兆升华为地方保护神,由官员主持建祠奉祀。原始传说中五仙骑羊赠穗的农耕记忆,被官方转化为“仙人赐穗于楚庭”的城市起源神话。
《重修五仙祠记》碑拓片
《重修五仙祠记》碑拓片
明清时期,在珠江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灾害频发背景下,五羊传说被赋予了禳灾祈丰的实用功能。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屈大均在他的《广东新语》中记述了岭南地区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其中卷五《石语》的“五羊石”条下,就详细描述了五仙持穗、五羊石形制,并将五仙奉为“五谷之神”。
五仙石雕像
五仙石雕像
五羊传说的演变是历史进程中文化与权力博弈的结果:晋代至南朝,北人南迁与道教传播推动了五羊传说从瑞应叙事转向神仙谱系;唐代城隍信仰与官僚体系的结合,则给传说赋予了社会治理功能;五代宋元时期,政权更迭与祠庙制度化促使传说的物质化与仪式化;而明清以后,农业经济的需求与区域发展,又催生了传说的世俗化与多元化。这一演变的轨迹,既映射出岭南区域文化从边缘到中心的地位提升,也揭示了道教、政治与地方社会在互动中共同塑造集体记忆的过程,这些都最终促使五羊传说能成为广州城市认同的核心符号。
艺术再现:
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
广州城北的越秀山上,矗立着一座雄伟挺拔、形态生动的羊城形象代表——五羊雕像。它高11米,由130块灰白色花岗岩雕刻而成。居中的主羊口衔稻穗昂首远眺,四只小羊环绕嬉戏。清晨,晨练的人们沿着雕像基座慢跑,游客举着自拍杆寻找最佳角度打卡拍照。在五羊传说的众多IP里,1960年落成的越秀山五羊雕像无疑是最具有标志性的一个。
越秀山上五羊雕像
越秀山上五羊雕像
著名雕塑家尹积昌是五羊雕像主创艺术家之一,其女儿尹小艾给我们讲述了她父亲创作五羊雕像的往事。时任广州市长朱光决定为五羊传说建造一座城市雕塑《五羊》。领下任务的尹积昌、陈本宗、孔繁伟等几位广州艺术家,踏遍了广州城内一个又一个山头。当他们登上了一座名为木壳岗的山顶后欣喜若狂,这里一览众山小:远眺,是苍茫的南粤大地,脚下,是千年的广州古城。于是,他们把雕塑的选址定在今天这个叫越秀山的地方。尹积昌带领两位年轻雕塑家经过长时间的讨论、构思,最终做出了一米高的五羊标准稿,标准稿通过后,艺术家与助手们又完成了四米多高的石膏稿,为五羊雕像的放大打石做了充分的准备。
一米高的五羊雕像 标准稿
一米高的五羊雕像 标准稿
四米多高的石膏稿件
四米多高的石膏稿件
打造越秀山五羊雕像所需的石材选用的是广州柯木塱石场的灰白色花岗石。1960年1月五羊雕像开始打石,当年4月底雕塑安装落成。
五羊雕像的建造过程
五羊雕像的建造过程
五羊雕像通过栩栩如生的羊群互动,将神话传说转化为人间温情,成为广州城市精神不可替代的载体,中国城市的雕塑典范,并入选“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广州专属城市名片由此诞生。
广州处处可见“五羊”的身影,以“五羊”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更比比皆是:如著名雕塑家潘鹤创作,位于广州东方宾馆中庭花园的石雕《五羊降瑞》、当代岭南画派代表性画家方楚雄的《五羊图》等等。
著名雕塑家潘鹤作品《五羊降瑞》
著名雕塑家潘鹤作品《五羊降瑞》
五羊广绣、广彩作品
五羊广绣、广彩作品
以“五羊”为元素的广绣、广彩、石湾陶塑等传统工艺更是数不胜数。五羊传说还常常被改编为粤剧剧目,比如《五仙贺穗》,民间节庆中亦有以传说为蓝本的舞狮、巡游表演。2023年广州国际灯光节亮相的“数字五羊”、纪录片《广州故事》等,都以新的技术与艺术形态吸引着年轻一代的目光。
广州市越秀区博物馆是五羊传说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他们通过阵地建设、理论研究和活态传承相结合的模式,推动了五羊传说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让千年传说在新的时代绽放光彩。2024年,越秀区博物馆对五羊传说的重要载体“羊城祖庙”五仙观进行了整体修缮,融合五仙传说、岭南园林等要素展示五羊五仙文化。每年的迎春花市、广府庙会、海丝文旅周,博物馆有五仙祈福的情景表演及一系列展览和讲座。在五仙观的莲池边、榕树下,粤语讲古“说书场”为市民生动演绎五羊传说的故事。博物馆还系统整理了文献资料,出版《五仙传说》等系列著作,初步形成了五羊文化的理论研究文库,为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广府庙会 五仙祈福表演
广府庙会 五仙祈福表演
五羊传说是大众传承项目,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传承者。越秀区博物馆馆长柯林海认为,活态传承是非遗最好的保护传承方式,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传承与发展。越秀区博物馆做了多个方面尝试:创新传播形式,制作五羊五仙的趣味动画、情景短剧或科普短视频,以年轻化表达来推动传统文化“破圈”传播;推出沉浸式体验活动,像五仙祈福仪式、“仙古奇谈”沉浸剧等,还准备推出非遗工坊、五羊传说手作课程,让市民在创作中理解文化符号;开发五仙文创产品,设计五羊IP盲盒、卡通文具等年轻化产品,增加日常使用场景中的文化曝光,让五羊传说融入人们当下的生活中。
今年第十五届全运会将在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柯林海和他的伙伴们对“五羊传说”如何借风起势,强化非遗符号传播力有很多设想:比如设计主题文旅线路,将五羊传说等非遗与十五运会赛事场馆、城市地标串联,推出“五羊传说文化之旅”线路,配套定制化导览服务与文创;结合全运会赛程,在开幕式或重点比赛日举办“五羊文化嘉年华”,融入舞狮、粤剧等非遗展演,设非遗市集、搞“五羊主题甜品”美食专区,以“观赛+文化消费”一体化场景来强化受众体验。
文化传播:
非遗价值与城市精神的基因传承
自秦统一六国秦军南拓,中原民族与岭南百越民族的融合,打造了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历史新篇章。对汉越民族日益融合的岭南而言,五羊传说从来不仅仅只是一个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而是岭南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历经千年的五羊传说,已与广州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深度融合:“羊城”作为广州的别称,自唐代起就逐渐超越其他简称、别称,成为广州的法定标识;1925年,广州市首个市徽的图案便以五羊、禾穗为主要元素,陈济棠主政广东时,还发行了包含五羊、稻穗元素的“五羊铜币”,这是我国近代仅有的以羊为图案的流通铜币。1990年广州市公布的市徽,是五角星照耀下的“羊”字、上半圆周是齿轮造型,下半圆周是红棉花,“羊”字和稻穗组成了一把金钥匙。
1990年广州市公布的市徽
1990年广州市公布的市徽
五羊铜币
五羊铜币
“羊城”之名也渗透到广州生活的诸多方面:景有“羊城八景”,书有《羊城古钞》,刊有《羊城古今》,报有《羊城晚报》,诸多楼宇商标、公司社团、名胜古迹亦以“羊城”命名。五仙观如今尚存,仙人拇迹依然可见,五仙门、五仙里、五仙西街、五仙桥、五仙巷、仙湖街、仙邻巷等地名在广州的历代方志记载中俯拾可见,“五羊”早已成为广府民众公认的精神图腾。
清代羊城八景
清代羊城八景
五仙观内“仙人拇迹”
五仙观内“仙人拇迹”
五羊传说作为城市符号的建构,要靠多方力量创造性推动进程。正如广州市政协文史委一级调研员高旭红所言,政府主导是推动羊城标志普及的最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在越秀山塑五羊石像,以艺术化造型将神话具象为城市地标,就连行政区与公共设施如五羊邨地铁站、五羊新城等,也以“五羊”命名,广州地铁标志也以羊角为设计灵感。在广州本土的注册商标中,有不少冠以“五羊”之名,如承载着许多老广童年记忆的广州老字号五羊雪糕、五羊自行车等。
五羊传说于2007年5月列入了广州市第一批市级非遗名录,同年6月又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认证赋予其文化正统性,既肯定了其在历史、艺术和社会层面的独特价值,也凸显了广东对本土文化多样性保护的重视。2010年亚运会会标、吉祥物和开幕式以“五羊”为核心意象,五羊元素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全球亮相。
2010年亚运会会标、吉祥物
2010年亚运会会标、吉祥物
五位仙人骑五色羊赠穗、羊化为石守护城市的五羊传说,作为岭南地区最古老的口头文学之一,以动物图腾为媒介,将农耕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生存需求和祈福的精神信仰整合为一个有顽强生命力的可持续的知识体系,体现了人类通过羊这种动物图腾与农业丰收建立和谐关系的智慧。五羊传说强调的是“仙羊赠穗”的互利性,契合了东方“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是一种典型的东方智慧,而这,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包容性、社区性、代际传承”的核心要义所在。
从岭南地区百越族群的稻作记忆,升华为汉越民族融合之后移民城市广州的基因密码,五羊传说的包容与开放成为岭南最显著的文化印记。
越秀山上五羊雕像巍然矗立,俯瞰着这座带着农耕文明记忆的千年古城,如何从稻作农耕走向海洋商贸,以一个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姿态,蜕变为一个有勇气、有能力在世界大潮中自由搏击的弄潮儿。五羊传说所传颂的,就是广州最倔强的性格,也是这座岭南都城最具感染力、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基因。五羊传说真正完成了从民间故事到城市IP的转化。
来源:“广东城市之声”微信公众号
部分摄影:钟涌、李文博
编辑:强薇
校对:张龄丹
责编:蒋锦彤
编审:詹苹苹
签发:刘荣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