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局|质变之路,禅城昂首阔步

作者 卢浩能 2025-01-13 20:19

“变与不变”,是回顾2024年、展望2025年禅城发展的关键词。

1月13日,禅城区委五届八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全会报告以大篇幅阐述了禅城“变与不变”的发展现实、目标理念与路径逻辑。

1月13日,禅城区委五届八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廖明璨 摄

1月13日,禅城区委五届八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廖明璨 摄

当前,禅城正踏在一条“质变之路”上昂首阔步。

以“佛山之心”与“六最”现代化禅城的目标定位,禅城以一系列堪称“巨变”的成绩完成了2024年的答卷。发展气质之变,生产力质态之变,城市品质之变……禅城由里到外的变化,引人瞩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

沿着这一指引,禅城以主动谋变、以变求新的姿态,朝着不变的目标定位继续进发。紧跟佛山市委“再造一个新佛山”的号令,经济大区勇挑大梁,力求让中心更有影响力,让未来更有竞争力,让幸福更有感召力,从而加速向更高能级、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城市中心跃升。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如今的禅城,撕掉了“甘居中游、习惯老三”的标签。挑起大梁的禅城,正以更加自信从容的姿态和魄力,大步跨越。

气质之变

理念更新,争先进位

近年来,禅城全区发展的气质之变是肉眼可见,更备受瞩目的。

过去,禅城虽为佛山首善之区,却有甘居中游、小富即安的心态。不过,自从禅城区委五届四次全会首次提出打造“佛山之心”这个课题,要实现从中心城区到城市中心的重大跨越,发展理念从此一新,“禅城铁军”精气神亦焕发一新。

这是由志向而气质的根本改变。

不立志无以成业。禅城立此志向,并在实践中彰显了勇挑大梁的雄姿。于是,大家看到了禅城乘改革之势、集“铁军”之力,承压而上、逆势而进,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稳增长。

连续7个季度保持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第1名,晋位“2024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地级城市市辖区)”第8名、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5名、跃升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区第20名……各项榜单、比拼排名的提升,昭示了禅城发展气质之变。

首执牛耳成立“万亿城央”新质商业发展联盟;做东邀请各地文旅名城来禅开展文旅赋能城市更新现场交流;打造立足佛山、面向粤港澳大湾区、走向世界的中央法务区……禅城当仁不让、勇挑重担的姿态,让人为之侧目。

2024年8月,禅城牵头成立“万亿城央”新质商业发展联盟。 资料图片

2024年8月,禅城牵头成立“万亿城央”新质商业发展联盟。 资料图片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从禅城区委五届四次全会到如今的八次全会,“佛山之心”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禅城区委书记严冰说,正是因为在发展中坚守,发展方向才愈发清晰,“六最”现代化禅城才熠熠生辉,“禅城铁军”才更加自信自强。

本次全会不提新口号,不搞新花样,仍然聚焦打造“佛山之心”,正是“不变”的坚守。

目标定位要保持战略定力,策略打法却要主动谋变、因时而变。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经济运行面临挑战,禅城提出,要在战风斗雨中坚韧前行,更要抓住一切有利条件,化危机、育新机、开新局。

如今,走过了改革发展最艰难的“转轨期”,到了城市突围的关键期、经济增长的承重期、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关口期。禅城提出,要在爬坡过坎中再越一山,关键要塑造“有竞争力的中心格局”,形成“ 中心的竞争力格局”,以“禅城之长” 凸显“佛山之长”,以“禅城之强”展现“佛山之强”。

禅城提出扩大中心格局,让“佛山之心”更有影响力。  南方+记者 戴嘉信 摄

禅城提出扩大中心格局,让“佛山之心”更有影响力。  南方+记者 戴嘉信 摄

主动谋变,就要让城市提升至更高能级,让经济具备更新质态,让活力更加充沛,让文化更具魅力,让幸福更深入人心。

放眼未来,“佛山之心”气质之变,仍在深刻地持续着。

质态之变

城市经济,向高攀登

生产力质态之变,为禅城发展的“里子”注入了核心动力。

过去一年,这种质态之变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尤为突出。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最终表现为全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变”在都市工业的强势崛起。在都市型工业“6G”新模式下,MAX科技园、华南创谷、南庄湾区智造港、鹰创园等一批“6G”标杆园区相继涌现,一批中试、小试及概念验证平台陆续建成,“沿链经济”势头强劲。

“变”在现代服务业高歌猛进。大湾区(佛山)科创服务生态先行区正式亮相,广东工业设计城创新中心、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签约落地,佛山中央法务区启动建设。

“变”在文商旅的深度融合。两大商圈(祖庙-岭南天地、王府井-佛山创意产业园)成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美陶湾获批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位列全国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第1名。

迈入2025年,禅城以“质”取胜的战略依旧不变。新一年,禅城将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通道,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过去一年,禅城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资料图片

过去一年,禅城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资料图片

持续抓制造创新。在传统产业迭代焕新上,禅城将数智转型与绿色转型齐抓,创意设计与品牌塑造并进,总部与跨界拓展共推。在新兴产业沿链突破上,推动“一高四新”产业集聚成势。在未来产业破土萌发上,聚焦低空经济、无人驾驶、具身机器人,创新应用场景,推动未来产业应时而生。

持续抓服务创新。加快建设佛山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集聚区,聚焦金融保险、数字经济、文化创意、专业服务四大领域,以禅城现代服务业之长,有力支撑佛山制造向佛山“智”造跃升。

持续抓科技创新。今年,禅城将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佛山)科创服务生态先行区。坚持“企业出题、科研答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佛山制造需求精准匹配;支持各类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挺直腰杆站“C位”;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实现转专利变“红利”。

持续抓文商旅创新。2025年,禅城提出以文化聚目光,打造展示岭南文化的国家级“窗口”;以旅游聚来客,打造“八大精品十大主线旅游线路”;以消费聚人气,打造佛山中央商务区,做强“六大新赛道”;以贸易聚商机,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共建共享区域性消费市场。

持续抓改革创新。禅城提出,要营造“活水养鱼”的发展环境,推动国有经济、民营经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培优育强“草、灌、乔”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坚持招商、稳商“两手抓”。

创新要持续抓,这是国内先进地区的发展共识。江苏常州十数年布局动力电池,长沙雨花区深耕“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江苏苏州持续以文化赋能保护更新历史文化名城。

这些案例无不提醒着禅城,要纵深打造“佛山之心”,就要抓住关键领域,保持发展定力。

“对于禅城,要做好当下,更要制胜未来, 但未来的成功取决于今天的选择。 ”严冰表示,禅城将抓住“高质量发展”和“新动能集聚”两条主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开辟育先机、创新局的前行之道,把自己写入未来、成为未来的主角。

品质之变

中心格局,高屋建瓴

树立起当仁不让的气质,培育向新发展的核心动力,让人不禁要问,禅城“中心”还可以有怎样的层次和境界?这次全会提出,“佛山之心”要更高能级、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有影响力。

在不同层次中,“中心”格局正在向通“湾”达“海”的新境界里持续放大。

在全国层面上,禅城将积极投入国家战略,立“中心”位势。依托广湛高铁连通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和北部湾城市群等国家战略,以交通牵引“软硬联通”,深度融入“黄金内湾”,积极对接港深、广佛、澳珠“三大极点”和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台”,强化与港澳交流合作,打造成为参与大湾区一体化建设、链接湾区资源的“聚变场”。

在省域协调发展上,禅城将筑起“中心”支点。用好佛山高铁未来城轨道交通综合体,打造链接大湾区、辐射粤西、连通黔东南的“桥头堡”;高标准搭建茂南罗定“1+2”产业共建平台,推进“反向飞地”提质赋能;加快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双向赋能。

佛山高铁未来城是禅城打开中心格局的重要依托。图为高铁未来城效果图。  资料图片

佛山高铁未来城是禅城打开中心格局的重要依托。图为高铁未来城效果图。  资料图片

在市域协同创新上,禅城将强“中心”带动。加速推进“禅西中心化”、全域城市化,强化禅南顺强强联合;发挥城市经济优势,链接佛山制造业腹地,辐射带动高明、三水。

而在禅城154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一个“新经济地理”理论也正式亮相。本次全会报告首次提出了“梯度布局”“轴带牵引”“黄金支点”三个概念。

突出“梯度布局”:禅城东部着力打造佛山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集聚区,中部规划建设汾江科创带,西部聚力打造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双核”。

强化“轴带牵引”:做强季华路金融轴、总部轴、商务轴,推动魁奇数字经济轴顺势崛起,聚力打造东平河滨水经济发展轴,做厚做活轴带,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有力牵引。

打造“黄金支点”:打造都市型工业主题园区、现代服务业专业楼宇,做精做强高产出、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园 区经济、楼宇经济。

城市形态格局亦要持续改变。禅城提出,推动城乡焕新,打造新价值高地,探索城市中心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新路径。为此,禅城谋划在生态提升中发现价值,在城市更新中重塑价值,在(村镇)集成改革中实现价值。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在迈向城市中心的质变之路上,禅城谋定而后动,自信而从容。“佛山之心”“六最”现代化禅城未来可期、蓝图必成。

采写:南方+记者 卢浩能

编辑 陈禧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