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安流镇,贯穿全镇的琴江河滋养了肥沃的土地,但“八山一水一分田”空间格局限制了当地的发展。
改变正在发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在安流镇实施,谋划总计六大类23个子项目,支撑打造圩镇标兵形象区、生态农林融合区、百千良田先行区三大整治分区。
完塘村集约流转土地实现“小田变大田”。受访者供图
完塘村集约流转土地实现“小田变大田”。受访者供图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安流镇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突破口。作为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镇和梅州市破题攻坚示范镇,安流镇正通过“1+1+N”模式,即“党建引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多种发展”模式,全力推进安流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
逐步实现镇村规划全覆盖
安流镇是五华通往紫金、珠三角和揭西、陆河等沿海地区的“咽喉”,但地处山区,山地多、田地少,连片规模的水田地块资源更为匮乏。
土地空间不足、土地利用碎片化是制约安流镇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如何破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一大法宝。
安流镇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加力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以腾挪农村建设用地资源和农用地规模化流转经营为重点,坚持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产业经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城乡融合等工作结合起来,为实现全镇腾空间、增耕地、优生态、强活力、绿色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土地腾挪,规划先行,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或者空间规划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功的首要前提。
据介绍,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安流镇借助省自然资源厅、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力量,已完成安流镇镇村国土空间集成规划编制和红山村、长江村、楼光村、龙中村等7个典型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正在逐步实现镇村规划全覆盖。
安流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统筹镇域空间格局、发展建设需求、土地资源配置、用地配置、项目实施等要素,形成镇村发展“总蓝图”、项目布局“规划图”、空间支撑“信息图”和全域土整“空间图”,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奠定规划基础。
与此同时,该镇制定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用地整理优化方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方案。其中优化方案坚持底线思维,遵循“集中连片保护”原则,立足镇域农业资源禀赋,以破解耕地碎片化、推动耕地集中连片保护为出发点,全镇统筹划定耕地集中整治区3.46万亩,其中“百亩方”3个、“千亩方”10个,涉及现状耕地1.37万亩。
调整方案则坚持“整体稳定、优化微调”原则,以“不突破区域永久基本农田调整上限5%”为刚性要求,以实现“良田连片、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结合分析调研结果,统筹考虑未来发展诉求进行研判。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正是安流镇为破解普遍存在的土地利用碎片化、利用效能不高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改革。从耕地保护、产业发展、生态修复,到村容村貌提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安流镇的方方面面都作了全面的科学规划。
探索推行“股份田”“股票田”
游走在安流镇低坑村,该村通过“小田变大田”流转的田地,经历了南瓜收成后,又种上了水稻,一年四季不闲田。
过去,这里是一片荒地。得益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使“小田”变“大田”,形成510亩的板栗南瓜种植、丝苗米种植基地。
“低坑村地势平缓,水源充足,农用地水利灌溉条件较好,农田种植面积较多但相对零散,通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积极整合旱地、水浇地、撂荒地等分散地块,打造了连片农田。”低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鑫洲说。
这是安流镇探索“股份田”“股票田”改革模式的生动写照。李鑫洲介绍,通过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以每亩每年200元的价格集约土地,以土地入股的形式与公司合作,增加村集体、在家劳动力的经济收入。
在完塘村,丝苗米基地的连片水稻长势喜人。“谁能想到之前这里是碎片分布的土地。”农户张大哥感慨道。
这是安流镇在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面的积极探索。该镇采用“农用地整理+农旅科普基地+绿色水稻示范基地”模式,引进五华县宝昇农业专业合作社,集约流转土地近500亩,实现“小田变大田”,通过平整撂荒耕地,推动复耕近300亩,并打造了约260亩的丝苗米种植基地。
撂荒地摇身一变,成为了鼓起村民腰包的“致富田”。据悉,引进项目落地以来,完塘村直接受益农户156户,农户增收40多万元。同时,经过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宝昇农业专业合作社还发展出了农业科普、旅游、土特产加工等多个项目。
当前,安流镇正实施千亩耕地连片示范项目工程,打造安流镇“5个千亩方”耕地集中整治区建设项目,涉及低坑村、福岭村、葵樟村、里江村、楼江村等。项目计划通过“村经济股份联合社+公司(农业托管公司)+产业”模式,把“小块田”变成“大块田”,建设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以及农旅田园综合体,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机会,增加税收。
腾挪项目建设用地促发展
离低坑村不远的石门村,在积极探索“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模式,在取得户主支持、完善方案的前提下,拆除老屋,通过引进国企和资金,腾挪闲置、零碎建设用地在村沿河岸新建公寓,以拆旧建新项目来促进土地资源高效配置。
“这是全县首个建设用地腾挪示范项目,安流镇将以此为抓手,探索盘活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的可行路径。”安流镇相关负责人说,通过腾挪来保障“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
土地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就是要让适合种粮的地方种粮,该发展产业的地方充分发展产业。
据悉,安流镇现阶段正紧抓建设用地腾挪,以石门村拆旧复垦为突破口,探索通过拆除废弃旧村居,建设农民新村公寓及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解决“建新不拆旧”“有新房没新村”“产业项目无指标”等问题。
该镇计划拆旧建新的老宅面积约2200平方米,涉及15户村民。这些老宅常年空置,可以此探索农村“空心房”整治,解决建设用地布局无序化问题。“村民们都非常支持配合,接下来我们将对石门村拆旧区进行梳理,将其他破旧、低矮的闲置房屋划定为拆旧区。”安流镇相关负责人说。
五华县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李仁君介绍,以安流镇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镇为基础,以点带面,因镇因村制宜,谋划一批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和乡村风貌提升项目,以建设用地腾挪为重点,力争在“优迁快聚共富安居”方面取得新突破。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安流镇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镇优势,通过优化“山、水、林、田”和产业空间布局,通过拆旧和土地复垦等措施实施增减挂钩项目,达到空间挪移聚集效果。
去年以来,五华参照《梅州市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意见》,制定了“1+3+N”系列政策文件,指导全县全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力争到2027年,实现新增耕地3.7384万亩,整合农用地23.3653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38万亩,建设用地整理3.7651万亩。
目前,五华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共有安流镇1个省级试点,现已初步完成镇村一体集成式规划编制工作。此外,全县16个乡镇30个行政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先行示范试点改革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汪思婷
通讯员 周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