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温度,让我们外来务工人员吃下了‘定心丸’。”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审议现场,来自中山市的全国人大代表米雪梅发出感叹。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两位女人大代表米雪梅、赵桂枝传递了中山声音。
曾是“打工妹”的米雪梅,深知保障务工人员权益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一种探索人力资源优化与女性权益保障的“妈妈岗”就业新模式在中山兴起。这种首先在中山部分企业自发流行起来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新就业模式,陆续在广东、山东、上海等省市得到鼓励和推广。
女人大代表的发声,与“妈妈岗”新就业模式的出现,是一座城市女性力量呈现的两个维度。在个案与现象背后的中山市,25年前曾经是全省少有的“女多男少”制造业城市,更是目前全省户籍人口中女性占比(52.88%)最高的城市。
广东各市年末户籍人口数(2023年)。
广东各市年末户籍人口数(2023年)。
30多年来,中山户籍人口中,女性数量翻了整整一番。中山何以成为一座女性“最愿意安家”的城市?三八妇女节之际,透过跨越40年的人口发展数据,我们可以看见一座城市与女性劳动者之间双向托举的力量。
30年前,产业结构成就“女多男少”
自2018年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米雪梅多年来始终关注异地务工人员权益问题。做过保安、跟单员,从一个“打工妹”到一名全国人大代表,米雪梅被称赞人如其名——“梅花香自苦寒来”。她的经历是对“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最充分的印证。
在米雪梅背后,是数以百万计、在中山这座城市用双手创造幸福的女性劳动者。
1997年,当22岁的米雪梅离开家乡南下广东打工时,刚以“广东四小虎”在全国打响名气的中山正迎来第一波人口涌入潮。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山常住人口约为125万人;10年后,中山常住人口增长超110万,达到236.35万人。
大量涌入的劳动者必然改变城市人口结构,但中山的特别之处在于,第一批“下中山”的劳动者中,女性居多。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年中山236.35万常住人口中,女性达到118.77万人,占比超过50%——这使中山成为当时全省少数几个女性占比超过男性的城市之一。
这种现象,与当时中山的产业结构相关——在上世纪90年代,活跃的民营经济带动了包括服装、灯饰、小家电在内的轻工业蓬勃发展。
传统轻工业对女性产业工人的需求更高。“女多男少”,成为轻工业高速发展阶段中山用工的特殊现象——活跃在车间流水线以及其他岗位上的女性产业工人,成为推动中山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
搭乘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东风,无数个“米雪梅”从制衣厂、制灯厂干起,逐渐走向商品市场与写字楼,以“新中山人”的身份铺就这座城市“高速成长”的道路。
30年后,全省女性入籍比例最高
2000年以后,中山“专业镇”经济崛起,工业形态逐渐向重工业升级,用工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其他制造业城市一样,在流入人口上逐渐呈现“男多女少”趋势。据中山市统计局数据,流入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人口为100,下同)在2010年达到125.21,并在此后持续提升。
中山市历次人口普查人口性别构成。图源:中山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中山市历次人口普查人口性别构成。图源:中山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然而,20年后,这座城市却使更多女性留了下来。据广东省统计年鉴,2023年,中山市215.31万户籍人口中,女性人口达到113.86万人,户籍人口性别比达到了89.1,比全省平均水平104.36低15.26个百分点。
中山市近十年户籍总人口性别比例。廖瀚制图
中山市近十年户籍总人口性别比例。廖瀚制图
30多年来,中山户籍人口中女性增长超过56万,翻了一番。中山也成为全省21个地市中户籍人口女性占比(52.88%)最高的城市。
中山做了些什么,使她们愿意留在这里?这一问题的答案也同样可以回答:为何中山能够诞生“妈妈岗”等女性权益保障的创新举措?
过去30多年来,中山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展开的探索贯穿始终,女性权益保障是这种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3月,三乡镇外来女子业余学校正式成立,这是全国第一所专为外来女工群体设立的没有围墙的业余学校,被《中国妇女报》称为全国首家“外来女工业余学校”。
2010年,中山开全国先河,实施《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办法》,接受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及其子女积分入学申请。
一个城市获得的最高荣誉,是让建设者找到安身立命的认同感。那一年8月,来自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农村的女务工人员谢红芬成为全国首个通过积分制将户口成功转入中山市的农民工。中山一次次创新性的探索,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和女性劳动者看到了一座城市张开的双手。既非省会城市,也非经济特区的中山,成为女性安家的“心水城市”。
从政治参与到田间地头的“她力量”
今天,“她力量”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活力日趋多元化,这座城市也持续为女性发展提供更多、更大舞台。
在政治参与上,中山女性表现出了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中山市妇联发布的《中山市2023年实施妇女发展规划统计监测报告》,2023年,中山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女性比例分别比省平均水平高4.87和9.52个百分点——米雪梅、赵桂枝的出现,并非偶然。
中山市妇联《中山市2023年实施妇女发展规划统计监测报告》。
中山市妇联《中山市2023年实施妇女发展规划统计监测报告》。
在女性代表与委员的积极推动下,中山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让女性在职业发展上有更高上限。2023年,中山全市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比例为55.32%,比2022年提高4.67个百分点。“妈妈岗”的出现与推广,更代表着一种应急方案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中山市妇联《中山市2023年实施妇女发展规划统计监测报告》。
中山市妇联《中山市2023年实施妇女发展规划统计监测报告》。
在女性权益最应该得到关注和保障的农村,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女性以“主体参与者”的身份打开了农业结构转型的新局面。
2022年,在“中国花木之乡”横栏镇,镇上妇女主动参与学习花卉培育、视频拍摄、直播带货等知识,提升女性花木产业从业者线上品牌营销能力,通过直播、短视频将横栏本地的优质花木卖向全国各地。
“‘探花姐姐’的工作时间很灵活,非常适合那些‘宝妈’,赚钱带娃两不误。”横栏镇妇联主席黄学颖说。当家庭主妇走出“新花路”,当育儿女性得到“妈妈岗”,中山女性的全面发展也会变得更有力量。
南方+记者 廖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