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街尽盖挽天来”“街吊灯橱共灯牌”“人客成群满街游”“闹热半月事非轻”……自清乾隆年间开始的200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二月,澄海樟林总有一场大“闹热”。热闹长达半月,全埠参与、全民投入、活动内容接连不断,引得各地游客纷纷前往一探究竟。
如今,樟林火帝庙会更成了一场文旅的盛宴。以“游火帝”非遗信俗为基础,文创集市、夜游营灯、音乐专场演出、非遗大巡游等文旅活动,为传统的民俗活动增添了更多文旅的新气象。正如200多年来一样,到樟林的客人绝不会寂寞,赏灯、听曲、观表演、逛集市,“民俗+文旅”的模式让每位参与者都能在传统中触摸时代脉搏。
从“半月闹热”到“经年文脉”,樟林火帝庙会正成为潮汕民俗文化传承的典范。
◎乡愁地标汇聚侨心◎
3月16日(农历二月十七),樟林古港人潮涌动,锣鼓喧天,持续近10天的樟林火帝庙会在最后这天迎来高潮——非遗大巡游。只见巡游队伍从樟林火帝庙前出发,以火帝巡游为核心,巡游队伍融合英歌队、踩高跷、潮州大锣鼓、舞龙舞狮、布马舞等非遗表演,祈福纳祥,热闹非凡。
人们或拿起手机欢呼着记录,或走在队伍后头沿古村巷陌一起前行,“兴啊、顺啊”的祝语在队伍中此起彼伏,民众呼应着“兴顺旺发”传递吉祥如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喷火表演引得众人惊叹连连。 南方+ 谢嘉龙 拍摄
喷火表演引得众人惊叹连连。 南方+ 谢嘉龙 拍摄
广东省友谊奖获得者、马来西亚槟城古迹信托会主席林玉裳是马来西亚第三代华裔,首次参加“樟林火帝庙会”的她直呼:“场面真的太震撼了!我感觉这辈子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人。”她激动地说,当巡游队伍在自己面前走过时,许多从前在书籍或老照片中出现的场面真实地出现在眼前,“可以说是‘有形更有魂’。”
“我常居泰国,专门回来参加这场庙会,真的办得非常隆重,非常热闹。”知名自媒体博主“泰国v姐”也是一位华侨,庙会期间她录制了很多视频,她自豪地说,“我希望拍更多视频,推广到全世界,让大家都知道我们的非遗。”
樟林古港是红头船的启航地,在汕头开埠前作为粤东第一大港,数以万计的潮汕人从这里启航,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如今,它被列为“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是海内外侨胞心系家乡的乡愁地标。
樟林“游火帝”信俗则是流传于澄海区东里镇樟林一带的特色习俗。据资料记载,樟林火帝庙会肇始于清乾隆年间,澄海知县杨天德为镇火患、安民心倡建火帝庙。
英歌舞气势蓬勃、刚劲有力,是巡游表演的重头戏。 南方+ 谢嘉龙 拍摄
英歌舞气势蓬勃、刚劲有力,是巡游表演的重头戏。 南方+ 谢嘉龙 拍摄
其起源与樟林港商贸兴盛密切相关:商人群体以火帝巡游仪式凝聚八街六社共识,借助祭祀活动强化社区协作网络,既祈求火神护佑商铺平安,亦感念杨天德治理之功,最终形成了兼具防灾祈愿、商贸盟约与侨乡共同体记忆的独特信俗传统。
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此前指出,以樟林火帝庙为核心的仪式行为、文化活动,还有各种艺术形式的展现,体现了这一个广东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从18世纪以来非常深厚的历史沉淀,而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变化,这些仪式行为、艺术表现形式还保留得相当系统及完好,这在粤东地区也是不可多得的。
◎文化符号受年轻人追捧◎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陈椰是樟林人。多年来,陈椰作为潮汕历史文化学者,致力于侨乡文化研究、地方文献整理,通过抢救式修缮祖宅、策划潮汕文化研学活动、组织潮汕历史文化田野调查等方式,积极挖掘潮汕文化的现代价值。他告诉记者,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将樟林火帝庙会作为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精彩案例进行“乡村博物馆建设模式与文化振兴路径”的课题研究。
陈椰介绍,今年的庙会比往年时间更长,同时其商业价值也被更多人看到,许多知名品牌都对这场庙会进行赞助支持,让本次庙会节目更加丰富多元,融入了更多文旅元素。
花篮妹妹给市民游客发糖果。 南方+ 谢嘉龙 拍摄
花篮妹妹给市民游客发糖果。 南方+ 谢嘉龙 拍摄
在这场庙会中,他也将自己去年底修缮一新的祖宅——“起凤陈公祠”作为庙会分会场,邀请潮汕电影组织“观潮”做五部潮语短片展播、邀请民谣乐队“野草寮”用原创潮语歌曲带来音乐专场,同时让潮汕本土网红奶茶店在老厝里摆“快闪店”,网络达人“粘土大叔”现场制作原创卡通粘土作品,将百年侨宅融合进庙会文旅,以文旅商业调动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分会场活动中的年轻人都是澄海人。这类“民俗+文旅”的新尝试,也为参与其中的他们提供了更多融合的启示。
“观潮”创始人、策展人陈柏麒直言,创办“观潮”近11年,过去很多时间他都认为“观潮”更集中于在地文化的发掘和年轻作者的培养,给予创作者机会、信心和资源。而当逐步参与到这些万众共享的民俗活动中时,他的想法发生了变化。
“我逐渐意识到,让大众加入观赏和讨论的氛围中来,对电影的创作和传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陈柏麒表示,参加樟林火帝庙会,是主动靠近大家的机会,也是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机会。为一个热闹的民俗增加更新颖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普罗大众产生更多的沟通和交集,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
陈椰表示,此次在庙会中加入创新的文化表达形式,充分体现了传统民俗也可以很“潮”,备受年轻人追捧。“这些文化符号,其实有着共同的价值导向,就是家乡情结。”
他指出,“野草寮乐队”一直在探索用潮语古调来表达现代性批判和家园感;“观潮”志在将潮语电影推向世界;“成川”把工夫茶成功打造成“潮”茶饮,都是年轻人在国潮中、在乡土中重新寻找身份认同的新纽带。“可以说,此次庙会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陈柏麒向记者透露,樟林火帝庙会也给了他更多策划和合作的灵感。“观潮”电影展作为公益观展活动,需要财力物力的资源,他也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认识更多潮汕当地的企业家和品牌方,以“企业请大家看电影”“品牌给予伴手礼、代金券”等模式,与更多潮汕当地的商家合作。“这件事情没有太多商业利益的交换,我们更多是出于认可和关爱,因此愿意互帮互助、相互交流推广。”
◎文化盛宴出彩更出圈◎
在樟林,庙会既是文化传承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
过去,樟林的火帝巡游长达半月,在周围地区遐迩闻名,南澳、潮安、福建等地都有人专门到樟林看游神和花灯。这些客人在亲戚朋友家中一住半月,每天上街观灯、看戏、听曲,无疑会给当地的商铺带来更多生意。
事实上,一场文化盛宴确实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非遗大巡游当天,记者在樟林中山路,看到当地居民纷纷在门前摆摊设点的热闹景象,其中摊位尤以特色小吃为盛。李女士平日经营一家日杂店铺,庙会期间租借了小推车售卖糖葫芦,而她的丈夫则在街道的另一角叫卖着章鱼小丸子,家中店铺则交由孩子照看。
庙会期间,不少当地居民瞅准商机,摆摊设点卖些文创或小吃。 南方+ 谢嘉龙 拍摄
庙会期间,不少当地居民瞅准商机,摆摊设点卖些文创或小吃。 南方+ 谢嘉龙 拍摄
李女士向记者透露,半个月内她仅凭售卖糖葫芦便收入超4000元,她的丈夫则更为勤快,最高一天下来便能收入上千元。
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记者走访了多位当地居民,他们纷纷表示,庙会的举办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而在起凤陈公祠内,古香古色的祠堂里蜿蜒着奶茶点单的长龙。成群结队的年轻人举着奶茶杯,在描金漆画、潮汕木雕前拍照打卡。本土茶饮品牌成川治茶于此打造的快闪空间,在8天内接待近3万名顾客,成为“时尚产品+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象级样本。
“我们之所以可以将茶店与老物件相结合,是因为我们原本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饮品根植于潮汕文化和潮汕工夫茶文化。”成川茶店创始人陈虎川认为,真正的商业在地化不是元素的堆砌,不是在店里添加潮汕符号或者“汕头”两个字就能弘扬潮汕文化,而是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这位出身樟林的青年,带领团队将故乡的传统建筑活化为新颖的消费场景,提取鸭屎香、甘草、金不换等潮汕人的“味觉基因”开发出时尚奶茶与冰淇淋。同时,他们以侨批文化为灵感,制作文创挂耳茶,并用镜头记录樟林的传统老厝与居民的生活场景,制作成一本文创摄影集,构建成年轻群体认知潮汕、认知樟林的视觉词典。
“现代商业可以是传统文化‘扩圈’的跳板,我们做的就是让年轻人在举杯啜饮的瞬间,不经意触碰到潮汕文化的温度。”陈虎川说,当年轻人为了一杯奶茶走进百年老厝,当侨批纹样成为社交平台的打卡新宠,潮汕文化的生命力便在这些具象的消费行为中得以延续。
■对话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陈椰:
深挖文化资源在融合中共创
南方日报:作为潮汕历史文化的研究者,您如何理解澄海樟林火帝庙会的文化内核及其在潮汕民俗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陈椰:它的内核是表达对自然力量(火)的敬畏祈愿,还有对先贤惠政(火帝庙为清代澄海知县杨天德倡建)的缅怀,在潮汕民俗体系里显得颇独特。从功能上讲,该民俗能凝心聚力,把清代樟林埠核心八街商人圈扩张到樟林八个乡社共同动员、参与,各乡里村民自发筹款张灯结彩,庙会理事会、老年人协会、祠堂文化交流协会、爱心义工社、锣鼓队、英歌队等社团组织和地方企业家群策群力,高度协作,配合政府推动乡村治理,再现了樟林这个百载侨乡商埠的文化底蕴和基层治理能力。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火帝庙会从传统祭祀活动向文旅综合体验的转型?
陈椰:这种转型是一种可贵的尝试,也是无法抗拒的必然,我认为是利大于弊的,只是要做好平衡。有人认为游神是地方的例行敬神习俗,不是给外地游客观看的文旅项目,我认为这种排外心态是“短视”的体现,且不符合历史事实,民俗活动从来至少是半开放式的敬神娱人活动。如清代《樟林游火帝歌》所描述的,周边县乡的亲友来了一大堆,也请了很多外地戏班和花灯,共同开创了一时盛景。从文旅体验上讲,民俗活动若平衡好本土乡众和外地游客的诉求,完全能内外融合共创。
南方日报:本次庙会体现了民间信俗的传统与创新之间有怎样的张力?
陈椰:老年人沉稳保守,年轻人激情创新,但为了庙会彼此放下执见,磨合协作起来。比如延续上百年的巡游路线中有大量的窄巷子、破败的无人区,显然不符合今日文旅的体验。因此与时俱进大胆改革路线,往宽敞的外围大路走,场面更加宏大壮观,体验也更好。
南方日报:“民俗+文旅”模式的成功,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陈椰:政策、资金、人才、文化独特性缺一不可。政策方面有“非遗项目”这一官方身份的认可和指导;来自企业的资金和产品的赞助支撑起了一场活动的举办;有识之士的谋划和年轻人的深度参与和侨乡的文化独特性都是成功的要素。
南方+记者 陈斐仪 谢嘉龙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