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罗湖教育“每周半天计划”试点工作,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生态,2025年3月14日,深圳市罗湖区滨河实验中学组织40余名学子前往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水贝基地,开启“每周半天计划”主题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参与无人机科技探秘、电力系统揭秘、工匠精神寻访三大模块,沉浸式体验真实的教育场景。
活动伊始,信息技术教师刘鹏以“无人机进化论”为主线,详细介绍无人机从军工装备到民用工具的转型历程。他重点介绍了无人机在电力领域的广泛应用场景,包括自动化巡检、激光高效清障等,充分展示了无人机凭借其高效、精准的独特优势,为电力行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学们对科技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所绽放出的独特魅力,纷纷表示由衷地赞叹与钦佩。
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同学们齐聚无人机模拟操控平台前,沉浸体验无人机飞行带来的无尽乐趣。在虚拟场景中,他们不仅熟练掌握了无人机的飞行技巧,更切身感受到了科技所赋予的无限可能与无穷魅力,脸上洋溢着对科技探索的热爱与向往。
物理教师蓝叶林以“快递物流”为喻,生动讲解电力从发电到入户的全过程。他将各地所发的水电、核电、风电、光电等比喻成一个个“网购包裹”,奔驰在高压输电线路这条“高速公路”上。而深圳电网的“数字魔法”更令学生惊叹,其中电网天眼可以做到智能巡检,虚拟电网管家、虚拟电厂则是虚拟的电力调度管家。同学们不禁感叹:“原来按下电力开关的瞬间,背后藏着这么多黑科技!”
在活动的尾声,蓝老师指出每一度电可供1部手机充电100次,而深圳电网日供电量可满足14亿部手机充电。他以深圳地标建筑的用电数据为例,呼吁青少年要珍惜能源、探索科技。这场融合科学与趣味的科普课,让抽象的电力知识化作可触摸的科技脉搏,在滨实学子心中播下绿色创新的种子。
道德与法治教师白杰青老师在基地开设“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行走的思政课。白老师通过理论阐释与实景教学,构建起育人的立体课堂。这堂思政课以“执着—创新—超越”为脉络,聚焦“电网神医”王其林的攻坚故事,生动地诠释了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在职工创新基地,同学们通过参观职创发展大事记,了解职创先锋们在输电、变电、配电等工作中的创新项目和技术突破;在创新成果展厅,同学们深度观摩电力成果。学生在研学笔记中这样写道:“这些带着温度的技术突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
本次活动通过“企业实景课堂+思政融合教学+职业启蒙体验”的创新课程,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提升了节约意识,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伟大。
作为罗湖区“每周半天计划”育人实践试点校,滨河实验中学将持续拓展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实践活动,把校外资源真正用起来,形成“区+校+企+社+家”全社会协同教育生态,推动协同育人机制走向纵深,成为这一创新教育模式的生动践行者。
来源:罗湖教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