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跟深圳就像两个芯片,香港的芯片太贵了,深圳也比较贵,但因为周边还有很多城市,所以很多成本可以降下来。”
“深港合作是要用香港的‘软件’、深圳的‘硬件’,把深港合作的产品与服务平均成本降下来,把用我们的产品与服务的量升上去。全世界的跨国公司如果都愿意来大湾区享受类似DeepSeek那样价格低、使用方便、效果好的大湾区产品与服务,我们就赢了!”
3月18日下午,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2025年度第一场专题研讨会在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召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副院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围绕《深港科技合作与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这一主题发言。
3月18日,肖耿在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2025年度第一场专题研讨会作主旨发言。 南方+ 马芳 拍摄
3月18日,肖耿在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2025年度第一场专题研讨会作主旨发言。 南方+ 马芳 拍摄
自1991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博士学位后,肖耿多年来曾任香港证监会主席顾问及研究部主管、哈佛国际发展研究院访问学者及联席研究员、世界银行与联合国开发署顾问等职位,近年还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深圳市决咨委专家,其研究与实践涉及中国改革开放的许多领域,对于生活多年的粤港澳大湾区,有不少观察和建议。
降低大湾区产品与服务的平均价格
今年以来,DeepSeek给肖耿带来深刻的启示。
他发现,DeepSeek有一个突破是开源,大大降低了个人、企业、金融机构、智库、政府应用人工智能及相关机器人与自动驾驶硬件产品的平均成本。
另外,DeepSeek通过解构重组各类芯片的算力,把使用人工智能的成本降到非常低,就像历史上普及电话、汽车、家用电器一样,普及对芯片、算力、人工智能研发的使用,大大提升对芯片的需求量。
如果将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比喻成两种互补的芯片,如何吸引全球企业、人才、政府未来多用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产品与服务?
肖耿认为,关键就是要降低大湾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平均价格。
他分析说,大湾区已经具备建立全球领先科创枢纽的各种要素(如香港的资本市场、深圳的科创巨头与产业基础、前海与河套合作区政策优势),但这些要素的整合成本巨大。如何降低深港合作企业、院校、与金融机构的平均运作成本非常重要,因为这个高平均成本会导致企业,如DeepSeek选择落地杭州,而不是深圳与香港。
他强调,降低平均成本的关键不是降低世界顶尖人才的工资(低了就没人来),也不是减少研发投资(没投资就没研发),而是通过制度、机制、政策创新,来降低整合深港各种创新要素的协调与交易成本。
建议设“香港北部都会区超级特区”,实现“1+1>2”
演讲中,肖耿建议在香港北部都会区内与深圳接壤的地方设立可以叠加两地优势的国家级“超级特区”,如“北都大河套片区”“北都大元朗片区”“北都大新界北片区”“北都大沙头角片区”“机场天空之城片区”,与内地的河套、前海、横琴、南沙以及国家级产业园区一起,形成一群高质量、有规模、低成本、高回报的“1+1>2”两地双赢合作试验区集群,也就是真正可以同时叠加两地优势的国家级超级经济特区。
他强调,应将香港作为中国经济的外循环平台优势(包括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全球高端人才聚集地)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内循环优势(领先的科创、齐全的产业群、具规模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叠加与集成,推动大湾区世界级科创枢纽建设。
根据肖耿的观察,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通过各种创新及变通的办法,在过去探索合作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一系列“1+1>2”甚至“1+1>3”的案例,如香港机场在东莞设的运营中心、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
实现“1+1>2”的关键在于生产要素(人、钱、货、信息)在企业层面的自由流通。
肖耿建议,深港两地政府可合作与分工来叠加两地在制度、产业与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化比较优势,让企业可以跨境组合、集成、叠加两地优势元素。
他近期多次提倡“企业双总部机制”,建议在香港与内地的两地合作片区,包括深圳的河套、前海及其它重点产业合作片区,探索实行企业跨境双总部特许运作机制,即允许在香港片区内注册的重点香港企业可以在深圳的片区内设第二运营总部,由深圳政府及内地监管部门委托香港行业监管机构对第二总部实行港式行业监管,同时在内地监管机构备案或双注册,这些具有制度创新特色的改革会吸引全国及全球优秀企业落户大湾区探索其独有的“1+1>2”发展潜力与机会。
在他看来,一旦大量的香港离岸企业跨境第二总部落地深圳,就有需要让香港离岸金融机构也在深圳设立离岸第二总部,为这些香港离岸企业与海外人士服务。当各个行业的香港及全球离岸企业都在深圳设跨境第二总部时,一定会提升香港与深圳的产业国际化水平,并高质量消化香港及深圳两地巨大的办公楼供给。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马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