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五十的王生(化名)两周前突然脚肿、眼睛发黄,他以为是热气了,就开了一堆清热祛湿的药,谁知越吃情况越严重,到医院一检查,发现已经是非常晚期的肝癌,失去了治疗机会。令人惋惜的是,王生从出现症状到确诊,一个月的时间都不到。
2025年3月18日是第25个“全国爱肝日”。中国每年新发肝癌41万例,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第二位。为什么肝癌一发现大多是中晚期?日常哪些行为会伤害肝脏?“熬夜吃个护肝片”真的有效果吗?南方+#健康深一度#栏目邀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专家陈亚进教授、商昌珍教授,共同来解读肝脏的秘密。
肝癌高发背后的双重推手
南方+:中国的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主要有哪些原因?
陈亚进教授: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肝癌41万例,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第二位。不同于欧美以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为主的致病模式,我国75%-80%肝癌患者存在乙肝背景。乙肝病毒感染者基数庞大,目前仍有约7000万携带者。病毒持续损伤肝细胞,会导致出现纤维化-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陈亚进教授
陈亚进教授
商昌珍教授: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乙肝疫苗接种普及,我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降至非常低的比例。但与此同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正成为新隐患。从门诊来看,包括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的总体发病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主要跟长期熬夜、高脂饮食、过量饮酒、过度疲劳等不良习惯有关。
早筛破局:磁共振锁定“沉默杀手”
南方+:肝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早期没有任何症状,该如何进行早期筛查?
陈亚进教授:日本通过系统化管理使早期肝癌检出率达到60-70%,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肝癌患者64%确诊时即中晚期,根本原因在于肝脏过于“忍辱负重”,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受损在70%以下仍可无症状运作。因此早筛早诊非常重要。
建议高危人群,例如乙肝/丙肝感染者、脂肪肝患者、肝癌家族史人群、喜欢吃隔夜菜、淡水鱼生的人等,每6个月进行甲胎蛋白或异常凝血酶原检测、肝脏超声检查;对于有肝硬化的患者,建议每1-2年进行增强磁共振检查,以尽早发现病灶,通过微创手术可以实现根治。
商昌珍教授:特别提醒一点,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不需要过度紧张,只要科学对待,完全可以终身健康生存。有的携带者忽视健康检查和管理,就容易在肝炎的情况下发展成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我在临床遇到一个案例,30多岁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因为忽视体检且频繁饮酒,确诊时已是晚期肝癌,非常令人惋惜。
商昌珍教授
商昌珍教授
治疗革命:中位生存期翻倍跨越
南方+:不少人认为肝癌一旦确诊等于判了“死刑”,是这样吗?
陈亚进教授:这种局面在十年前已经开始出现改变,关键是系统治疗的进步以及手术技术的发展。以PD-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联合靶向药物,配合介入、放疗等局部治疗,形成"三多模式":多维度联合:靶向+免疫+化疗横向协同,局部+全身纵向增效;多模式序贯:药物治疗与介入、放疗交替进行提升疗效;多学科协作:外科、肿瘤科、介入科等联合制定个性化方案。治疗理念和技术的进步让很多以前认为不可治愈的患者获得新生。
从数字来看,以前中晚期肝癌患者中位生存期只有6-10个月,现在已经可以达到22-24个月,实现翻倍。从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也可以看出,以前肝癌的发病数和死亡数接近,最新数字显示,国产创新药和医保政策使先进疗法下沉基层,2022年肝癌死亡率已较发病率减少5万例。
护肝真相:规律作息是肝脏健康关键
南方+:日常哪些行为会伤害肝脏?年轻人熬夜吃个护肝片,真的能保护肝脏吗?
商昌珍教授:肝脏是唯一可再生的实质器官,但这不应成为挥霍健康的资本。临床发现连续熬夜3个月即可出现转氨酶异常,而每周2次大酒局者,5年内肝硬化风险增加8倍。另外一部分人虽然不饮酒,体检也会发现肝硬化,原因是摄入的高脂肪食物过多,或者说是体内代谢脂肪的能力减弱,有一部分脂肪来不及代谢,堆积在肝细胞中,导致了脂肪肝的出现。
很多年轻人喜欢喝奶茶、摄入高脂肪的食物,加上熬夜作息紊乱,都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肝脏有自己的生物钟,白天完成代谢功能,夜晚11:00-3:00清除对人体不利的毒素,经常熬夜,错过深睡眠的时间,等于让肝脏像机器一样不停歇的工作,特别伤肝。
熬夜吃个护肝片有没有用?目前尚无证据证明保健品能逆转肝损伤,过度服药反加重代谢负担,因此不建议年轻人花大价钱去购买这类昂贵的保健护肝类食品或保健品。我们建议第一要注意饮食健康,避免暴饮暴食、长期摄入大量酒精以及高脂肪食物;第二生活作息要规律,避免长期熬夜,让身体处于过度疲劳状态。此外,喝酒会脸红头疼的人,最好不要勉强饮酒,因为都是肝脏承担了一切。
南方+记者 严慧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