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20:00,茂名文化广场被夜色染成深蓝,“茂名非遗半小时”第二场演出开启。当“咚咚锵”的锣鼓声穿透夜空,来自电白区树仔镇的山美金鳌队登场,两条金鳞银甲的“鳌鱼”随之破“浪”而出——雄鳌高昂头颅,雌鳌婉转摆尾,在灯光下如游龙戏珠,引得台下掌声雷动。
“鱼跃龙门咯!”鳌鱼舞非遗传承人张景泉手持鳌鱼,在舞台上游走翻飞。他身边,詹土成同样高举鳌鱼,划出一道流动的光彩。这对年龄已到耳顺之年的搭档,已在鳌鱼舞的江湖里沉浮了近半个世纪,一次又一次熟练地演绎着海洋文化的史诗。
百年风雨:鳌鱼舞从渔村走向舞台
鳌鱼舞在电白沿海一带盛行,又以树仔镇山美村、薛屋村,电城等地为盛。其故事,要从很久以前说起。
电白面朝南海,沿海渔民世代靠海为生。相传500多年前,渔民们以鳌鱼降恶龙保护渔民平安出海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用于表达喜庆欢庆心情的鳌鱼舞,并将对丰收的祈愿融入舞蹈,祈祷来年“渔安人泰”。数百年来,鳌鱼舞不断发展演变,从出海祭祀仪式逐渐演变成逢年过节表演的习俗,形成了具有粤西沿海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
如今每逢春节、年例或重大喜庆节日,电白不少村子仍会邀请鳌鱼表演队登场演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鳌鱼象征‘独占鳌头’,鱼跃龙门寓意着‘步步高升’,表达出人们争取成功的美好意愿。”张景泉说,演出时,他们身着鳌鱼道具走街串巷,浩浩荡荡的队伍逐家逐户地巡游,所到之处爆竹阵阵,一派热闹景象。
鳌鱼舞属道具舞,独特的道具最为引人注目。其以竹、纸(或布)扎裱成雄雌一对鳌鱼,雄鳌金鳞,雌鳌银鳞,在光线的映照下闪闪放光,又以鲤、鲢、鲫、虾、蚌、鱼珠等海洋生物形象创作助阵道具,并饰以各种色彩,烘托出鱼类在大自然的生活意境,将一幅潮腾鱼欢的画面呈现给观众。
鳌鱼舞少有文字、曲谱的记载,此前经老艺人“口传身授”进行传承。直至20世纪80年代,电白当地老艺人才收集、整理出部分曲谱和文字,并积极组织鳌鱼舞演出队参加省、市、区各种非遗民间艺术展示活动,慢慢推动了鳌鱼舞的发展,逐步让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民间舞蹈被更多人所认识。
来自树仔镇山美村的张景泉、詹润年是电白鳌鱼舞的非遗传承人。“詹润年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体力很难再支撑台前的演出,但仍积极从事乐器演奏、道具制作等相关工作。”张景泉介绍,2009年,电白鳌鱼舞被正式列入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树仔镇山美金鳌队不仅在茂名开渔节等公益活动、房地产开盘等商业活动中亮相,还走出茂名,到佛山、湛江等地参加巡演,更曾在央视节目中亮相。
“去年我们去佛山参加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巡游活动,与60多支队伍同台巡游演出。”张景泉掏出手机,给记者播放以前演出的照片和视频:“你看,这是2018年我们给央视节目拍摄做的演出……”
匠人坚守:练鳌鱼舞要过四大关
锣鼓铿锵间,舞者身手矫健,默契穿梭。金鳞银甲鳌鱼腾跃而起,鱼身随乐摆尾。鲤、鲢、鲫、虾、蚌等配角时而聚、时而散,高扬低俯、活灵活现,意趣盎然……
动作是鳌鱼舞的精髓。演出时,表演者手持或身着色彩斑斓的道具,伴随着锣鼓唢呐的节奏,时而腾空跃起,时而俯身游弋,通过肩、臂、手、肘等操纵鱼身做出扬俯、旋摆、口部开合等动作,生动地展现了鳌鱼出洞、觅食、戏水、交尾、产卵、跳龙门等各种姿态。
树仔镇山美金鳌队有28人,一般由6人负责演奏锣鼓唢呐等乐器,8人负责扮演小鱼,2人扮演螺和虾,大鱼(鳌鱼)和鱼珠因道具较重,往往需要8—10人轮换表演。
舞鳌鱼是一门艺术活,也是一项体力活。一个鳌鱼道具就重达12.8斤,颇为考验表演者的臂力。“十几斤的重量,挥舞起来就感觉像是几十斤上百斤一样,一两分钟就得轮换一次。”张景泉从非遗半小时的舞台走下来后,累得不停喘气。
传统鳌鱼舞演出经常与游神、走公等民俗结合起来,因而需要走街串巷巡游,一场下来得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张景泉回忆:“去年我们在爵山表演,一次巡游下来走了39000多步,不少人累得够呛。”
张景泉(右)和詹土成(左)在宗祠中舞起鳌鱼。邓建青 摄
张景泉(右)和詹土成(左)在宗祠中舞起鳌鱼。邓建青 摄
“所以练舞,先要练功夫、练脚步,场上还要根据乐器的节奏去控制动作。”詹土成舞起鳌鱼来脚步生风,是山美金鳌队的领队和“技术担当”。他说,练鳌鱼舞大体要过四关:脚步稳、手脚灵、配合齐、节奏准,这些都练到位以后才能上场演出。
詹土成的鳌鱼舞之路颇有些家族传承的意味。山美村旧时颇有习武的风气。他的父亲是舞狮、功夫的个中好手,他从小跟着学功夫、扎道具,对舞狮、舞凤着了迷,“十几岁时,我开始接触舞鳌鱼,一开始用扁担挑着猪笼练脚步,后来又学会了用竹子绑出鳌鱼形状”。
“那时候舞鳌鱼送祝福,一户人家可能会给个几毛钱。”詹土成回忆说,一个春节表演下来,能拿到十几块钱,自己开心得不得了。
数十年变迁,张景泉和詹土成对鳌鱼舞的初心不变。“这对鳌鱼已经用了10年,上面包裹的布料大概每三年要换一次。”张景泉摩挲着道具上的鳞片说,传统鳌鱼由竹篾、彩纸扎成,“如今已改用铁丝加固、防雨布包裹,既耐用又防水,演出时就算遇到下雨,道具也不会出问题。”
薪火相传:让更多人看见鳌鱼舞的“魂”
山美金鳌队的28名队员中,有超过70岁的老艺人,也有20来岁的“新鲜血液”。尽管有年轻人加入,但张景泉对鳌鱼舞的传承之路也有担忧。
“我们两位传承人,詹润年80多岁舞不动了,我60多岁,以后也会越来越吃力,会熟练扎鳌鱼的老师傅也不多了,所以也要加快物色培养新的传承人。”张景泉说,年轻队员虽然有,但让更多人喜欢上这项传统艺术也不容易。所以他们把制作鳌鱼的步骤都拍了下来,难免也有生怕哪天失传了的顾虑。
资金也是一个问题。山美金鳌队并非专职表演队,只有接到演出任务才会提前1—2天集结训练。尽管村里对鳌鱼舞有一定补助,但山美金鳌队更多的收入演出收取的报酬。“一般一次演出人均能拿到200元左右的收入。”张景泉坦言,“一些公益性演出收入更少,可能就是象征性的费用。”
作为传统舞蹈,鳌鱼舞如何更适应时代的变化,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山美金鳌队有两个经典曲目,一个叫双鱼抢珠,另一个叫鱼跃龙门。“演出基本都是以这两个曲目为主,平时也会通过乐器的节奏变化对表演的形式做调整。”张景泉说,“这次在茂名非遗半小时演出的最后一幕,寓意是双龙出海,就是前几年专门为舞台表演做的设计。”
同样在此次非遗半小时的舞台中,20多位小朋友表演的改编版鳌鱼舞为现场观众带来了新意,他们手中的鳌鱼道具做了轻量化设计,特别编排的舞蹈从视觉上也更整齐更富动感,这或许也是鳌鱼创新传承的形式之一。
鳌鱼舞发展至今,其意义不仅是“送祝福”,更要“传文化”。面对如何创新传承的问题,张景泉说,创新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但鳌鱼舞的灵魂是传统文化,文化的根不能丢。
张景泉计划在山美村詹氏宗祠建一面展示墙,陈列鳌鱼舞的历史故事、演出照片、荣誉证书,让更多人看见鳌鱼舞的“魂”,“下一步争取评上省级非遗,这样能申请更多保护资金。”
采访结束前,张景泉和詹土成分别手持鳌鱼,在祠堂前舞起了熟练的步伐。在他们手上,鳌鱼仿佛活了起来,随时准备跃入星海。
数百年前,渔民们用竹纸扎出对生活的热望;数百年后,这份热望在张景泉、詹土成们的肩头继续燃烧。当金鳞再次跃动,当锣鼓再次轰鸣,电白鳌鱼舞也一次次在时代的浪潮中肆意舞动。这或许就是非遗的魅力——它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见证新的可能。
南方+记者 邓建青
通讯员 梁晓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